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 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各34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对比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综合护理组的总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73.5%),对比差异显著(P<0.05);综合护理组的颅内高压、低血糖、惊厥、呕吐与呛咳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明显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合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病症,常会诱发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进而导致脑瘫、生长发育迟缓、癫痫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病情严重、病死高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尚缺少可彻底治愈该疾病的方法[1]。诸多临床研究表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效果,选取了我院2016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确诊,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睡、肌张力下降等现象[2]。将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组各34例。常规护理组患儿:男婴19例,女婴15例;日龄3~28d,平均(16.1±4.0)d;体重2.6~3.1kg,平均(2.86±0.33)kg;胎龄24~41周,平均(39.5±1.2)周;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17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轻度21例,中度8例,重度5例。综合护理组患儿:男婴20例,女婴14例;日龄3~28d,平均(16.3±4.1)d;体重2.6~3.2kg,平均(2.90±0.30)kg;胎龄24~41周,平均(39.3±1.3)周;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15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3例;轻度22例,中度7例,重度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综合护理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1)基础护理:仔细监察患儿瞳孔大小、癫痫发作、神智等情况,记录患儿24h尿量,一旦出现异常则立刻给予治疗。根据患儿实际病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同时向患儿家属讲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与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循医嘱。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多交流,以消除其负性情绪,提高配合度。(2)维持正常体温:体温过高时脑细胞代谢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脑损伤进一步加重,所以必须确保患儿时刻处于正常体温,若发现患儿提高升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即用蘸有酒精的纱布或小毛巾轻擦患儿身体,包括颈部、腋下、四肢、手脚心,以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增强皮肤的散热能力。擦浴用酒精浓度不可过高,以25%~50%酒精为宜。效果不佳者可采取药物降温措施。(3)给氧护理:已损伤的脑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及时给氧,可提升血氧含量,预防或消除脑水肿,避免继发性脑损伤。给氧前先低负压吸取呼吸道粘液及分泌物,以防气道阻塞。应用鼻导管给氧,给氧速度为每分钟0.5 L,浓度为35%左右,吸氧时应随时检查患儿嘴边、皮肤、呼吸频率等,同时监测供氧浓度。(4)康复护理: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皮肤感觉刺激、前庭运动刺激等,循序渐进地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善其前庭系统功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或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2)对比两组患儿颅内高压、低血糖、惊厥、呕吐与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x2、t检验;P<0.05视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在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常规护理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综合护理组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综合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n(%)]
3 总结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损伤,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等因素造成的缺氧、脑血流阻塞,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也会给社会与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4]。脑损伤是一个持续时间长且进展缓慢的可逆过程,通过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等措施,可以预防细胞凋亡,降低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发生率,当中的高压氧治疗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血氧分压,提高大脑供氧量,缓解缺氧缺血症状,进而帮助患者尽快苏醒[5]。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实施生命体征观察、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维持正常体温、给氧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性措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6]。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评价中,综合护理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中,综合护理组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可知综合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也就表明,综合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明显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1(2):369-369.
[2]魏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17):2453-2454.
[3]汪素芳.重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旬刊,2015,10(5):246-247.
[4]张玉芹.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06(13):131-132.
[5]李艳.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7):240-241.
[6]解慧.综合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与预后[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01):29-30.
论文作者:郭映林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脑病论文; 常规论文; 并发症论文; 效果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