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183;审美#183;创造——评长篇报告文学《大京九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实论文,报告文学论文,长篇论文,大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莫伸所作长篇报告文学《大京九纪实》是以审美的方式完成的一项文学创作工程,它将京九铁路镌刻在文学的画廊里。一位作家集中几年的时间自始至终地参与一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并为之作出长达66万言的传记,这在我国的文学创作中并不多见。
了解铁路发展史的人们知道,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全线建成有二千多公里长的京九铁路,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显示了中国所拥有的强大的综合国力,对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京九铁路建设在感受惯了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国人眼里,也许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惊奇,在国人的心目中,它不过是又延长了二千多公里铁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所取得的无数经济成就中的一个例证。
文学家们则用另一种眼睛看京九,他们在这物质的形态及其创造过程中观照到人的精神与情感来,把人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的东西看作人的精神世界的物化结果,从中审视到人自身,评价人自身,确认人自身,以获得超越物质形态的更广阔、更久远、更生动的生命体验。这是用审美的眼睛看京九。作家莫伸就是用这样的一种眼睛观察和表现京九铁路工程的。在他的笔下,京九铁路已经化作新时期一代创业者,特别是铁路系统一代创业者的崇高精神的象征,京九铁路的每一段路基、每一段铁轨、每一座桥梁、每一个涵洞,都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大京九纪实》并不是将整个大京九工程平面地再现出来,用形象图解一个工程,记录一个过程,而是将大京九建设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将建设者作为主角来表现,从中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的主题来,读来令人感奋、令人思索、令人慨叹。
对于京九铁路工程建设这一生活事实的表现,莫伸的创造不在于虚构和夸张,而在于确立一个审美视角,营造一个审美空间。
《大京九纪实》有一个高远的审美视角。在把京九铁路建设作为表现对象时,莫伸并没有局限于铁路建设过程本身,孤立地写建设的过程,而是从历史、社会、人生的角度切入,将铁路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的精神放在宏观的大背景中去观照,使之体现出历史脉搏的律动。作品全景式的纵向结构似电影中的远镜头,在宏观的俯瞰中,将所表现的对象定位。作品的结构以三条纵向线索组成:历史地追溯了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几代历史伟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振兴中华民族的宏愿和对铁路事业发展的关注;在京九铁路与曲折发展的新中国经济的联系中展现了京九铁路建设的决策过程;对京九铁路从设计到施工、由北向南展开对京九铁路建设过程的描写。这种大背景、全方位的宏伟的构图,将京九铁路建设与历史的发展、几代中国人富国强民的理想、新时期的时代风貌勾联起来,给了读者一个认识和把握大京九铁路建设工程的视点,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华民族的联系中看京九,看京九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了这样的视点,京九铁路建设不再只是一项经济建设工程,而能够从它身上读出深邃的历史、民族的进取精神、庄严的使命感,其丰富的内涵远远超出工程本身。这种全景式的描写,不仅使作品获得了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在这样的一种高远的背景下,每个人每个工程都获得了超乎平常的意义。
作为记叙性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在艺术形态方面的重要表现在于塑造出艺术形象来,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形象地展现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审美理想。《大京九纪实》在塑造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方面,在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品中极具特色。
在《大京九纪实》中,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从吕正操、万里、韩杼滨到铁路工程系统各级干部,从铁道部勘测设计院的研究员到分布在各个工程点的技术员,从铁路工人到沿线的农民,写到的人物达数百人,而重点刻画的有数十人,人物之多,性格之丰富,在其他报告文学作品中是很难见到的。这里有耿直倔强,以至于有些偏激,常常让同事难以接受,却敢于负责、敢于呐喊、敢于碰硬,为京九铁路工程上马而奔走呼号的“狂士”段有勤于思考,襟怀坦白,有真知卓见,超前投入京九线设计的设计院领导庚镇戬;有本分老实,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承担着重担奋进的女高级工程师赵福运;有思维敏捷,爱好丰富,性情达观,敢于开拓的工程局局长郭守忠;有朴实无华,恪尽职守的挖掘机司机张永洲;有乐观地面对生活挫折,顽强进取的大桥工的女儿张娥芝……。翻开《大京九纪实》就如同进入一个大型人物画廊。那里的人物社会角色不同,人生经历、生活境遇相异,思想、学识修养有很大的区别,铁路建设作为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共同奏起新时期创业的乐章。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不是平面地、概念化地描述他们的工作过程,歌颂他们的业绩,而是以现实的态度,把他们作为有着平常人的思想感情,带着平常人所常有的思想和行为特征的人来表现,注重在他们的个性化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中表现他们各自的思想感情,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具有立体化特征。如写段,莫伸首先从他的耿直与狷介写起,表现他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谈方面不近人情的“狂”,反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再写他对铁路事业发展的宏观构思和深谋远虑,写他以他那特有的“狂”劲,执著地推动京九铁路的上马,不顾一切地写文章呐喊、找领导做工作,本是煤炭部的人却反对煤炭部的方案而为铁道部张目,以至于被迫离开煤炭部。他的“狂”表现在这些方面,就显得难能可贵、令人敬佩,因为这种狂中有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有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勇气,有高度的智慧。段肯定不是完满的人,但他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在他的身上,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以天下为己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品质。在《大京九纪实》中,像段这样个性鲜明的人有几十个,几乎每个人都有光彩之处。
《大京九纪实》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色,并将其蕴含于对人物与事件生动的描写中。大京九铁路建设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是一个多种思想碰撞,常常使人迷惘、困惑的特殊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那种大兵团作战的工程建设方式在新条件下自然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莫伸在创作中,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恰恰相反,他努力在矛盾的冲突中揭示新的时代精神,回答现实人生的问题。他在正面描写那些奉献与牺牲的同时,写了人们新的生活境遇中的心灵冲突、新背景下人们投入事业的新角度。在写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局长郭守忠争取京九铁路建设任务的动机时,作品直言不讳地说:“如果照通常报纸和材料上所描写的那样,郭守忠是想到了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会给祖国建设带来巨大的活力,会让人民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于是他振奋,他欢呼,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所揭示的则很单纯,争取经济效益,改变三局的亏损状况。这样写,莫伸并不是主张市场经济中无崇高,或者看不到崇高,《大京九纪实》表现崇高精神是一个主调,只是他对崇高的表现形式有了更现实的把握。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崇高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紧迫地呼唤,而对于它的实践,则更多地蕴含于现实的动机中,而不是简单的口号、大场面的冲突中。莫伸认识到这一点,在作品中对崇高的表现,尽可能地减少平面化。从表面上看,郭守忠最直接的动机是获得利润,受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操纵,但这并不因此而失去崇高与伟大。当我们将郭守忠这并不崇高的动机与他尽心竭力地为第三工程局的振兴、几万名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奋斗的精神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发现,郭守忠并没有远离崇高,而是将崇高与伟大思想因素融于现实的动机中,融于他所致力的事业中。郭守忠的可敬,正在于他在现实的动机中所表现出的进取精神、他对集体的奉献、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只有超越生活的局限,才能超越物的束缚和羁绊,做到眼中有物,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看似无物的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小说家的莫伸,在叙述、描写方面较之一般报告文学作者有更深的艺术功力,因而《大京九纪实》的许多情节与场面都很生动,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佟保国当说客》一节,将佟保国如何在领导已决定收回工程四处的任务时为四处求情,如何主动要求当“说客”,如何在四处人面前气宇轩昂地教训他们,写得神灵活现、神情毕肖,读来有如欣赏《三国演义》。《司机张永洲》一节,只写了张永洲押车的过程,但将张永洲在押车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写得一波三折,曲情迭出,特别是对张永洲在经历这一切时各种心理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生动机警,令人过目难忘。莫伸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作品中有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大场面的描写,有细致入微、曲径通幽的心理刻画,有胜利者的昂首阔步,有失败者的捶胸顿足……,笔涉之处,无不见莫伸精心的构思。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那些任务相同、事迹相近,很容易写成一类人的人们刻画得性格各异、血肉丰满。
文学的创造在于发现,作家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蕴含于其中的美丽,就会在美丽中有自己的领域。生活中的美总是千姿百态、无穷无尽,需要的是作家的发现功夫。莫伸有这样的功夫,所以他能够将老题材写出新样式,使京九铁路有了生命,充满灵性,令读者生出无限的联想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