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学论文,前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其特征为从基本前提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由于其理论的这种性质,使得我们可以也应该对它的基本前提假设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西方经济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什么,它建立在怎样的基石之上,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大有裨益的。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古典经济学(这里的古典经济学指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前为止的经济学),因而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始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提出基本前提假设的原始含义,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以及现代经济自由主义(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充分论证,成为西方经济学坚实的基石。
一、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也被称作是“经济人”假设或者“最大化原则”。“经济人”是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其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为原则的。早在二百余年以前,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已经提出“经济人”的原始含义,他写了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著名的话:“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伦敦丹特公司,1955年, 第246页。)显然,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不变的、普遍的人类动机,所以“经济人”的“理性”体现在是否出于利己的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针对“经济人”“非现实性”的批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曾提出强有力的辩护,他认为市场竞争代表着一种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过程,在其中,最大化行为可能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界中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适者”的有效行为。市场竞争过程褒奖那些似乎理性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同时用破产来惩罚那些按另一种方式行事的人,这样,普遍存在的将是遵循最大化行为的企业家。因此,“经济人”假设能恰当地概括“适者生存”的条件,就“成了人们接受该假说的主要依据”。这显然是用最大化行为来解释最大化行为,恰恰说明了最大化行为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人类天性的抽象和概括,天性即是公理,公理就无需证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使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具体化为一套以最大化为原则的经济理论体系,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成为标准的经济分析基础。最大化原则构成了西方经济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各种经济主体(消费者、厂商)的目标函数,其数学表述是无条件极值和条件极值的一阶偏导等于零。
经济学要想成为精密的分析科学,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就必须在复杂多样的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普遍适用的原则来,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原则显然满足这一条件,因而它构成经济分析中逻辑推理的一般基础,有些西方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任何以非理性行为或次优行为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的尝试, 都属欺骗行为。 ”(注:ImperfectCompetition and the Keynesian Cross,Economics Letters 26(1988):P14.)
二、信息完全假设
在大部分的微观经济学中都有信息完全假设,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对单个经济个体来讲,最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信息。而对社会来讲,需求与供给双方是通过从两个方面对价格的作用而相关联系、相互适应的,市场价格在这里作为联系供给与需求的指标,起着中介的作用。
(一)价格机制是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
在经济活动中,对立着、变动着的双方(需求与供给、消费与生产、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来间接完成的。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来分析。(注: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者主观的效用实际上是无法直接测量到的,只能通过市场需求行为间接地观测,也就是通过人们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来加以测度,而价格机制的作用之一,就是显示需求偏好。能否不通过价格机制,不依靠价格机制作为“需求偏好显示机制”的功能而直接(通过计划等)将需求与供给联系起来,使之相互适应?在理论上讲,这不是不可能,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能够直接测度到人们的(每个人的,或粗略地说,各类人的)效用函数,也就是不同的物品、效用对各个人来说的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数量关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社会需求,但这样做的有效性取决于需求偏好或需求结构的稳定性。在经济较为落后、人们的基本需求尚未满足、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从而消费结构变化较小、仍处在按习惯消费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历史资料对于预测未来社会需求结构的意义较大。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生产计划能够较好地与需求相适应的原因。另一种办法是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为每个人或每一类人确定效用函数。在信息手段高度发达的将来,这或许能够成为需求显示的重要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在任何一个经济中,这样做的成本显然很大,理论、方法也不具备,因此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从降低信息成本的角度论证了价格机制在现阶段存在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人类既不能直接计算需求偏好,另一方面也不能直接计算各种生产中的劳动耗费,因此最能使需求与生产相互适应的,只能是价格机制,人与人(需求与供给,买者和卖者、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价格机制来间接完成的。价格机制几乎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是不易截然分开的。
(二)最大化原则与价格的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
弗里德曼认为价格除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刺激效应与收入效应,“这三个作用是密切关联的”(注:M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页。)。
传递信息的价格会刺激生产者按需求变动的信息行动,刺激消费者按供给变动的信息行动,从而协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对于一个通过市场获得收入的人来说,他的收入取决于他出售货物和劳务的所得,同他在生产这些货物和劳务时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他出售货物和劳务之所得,又取决于市场为使用这些资源确定的价格。支付价格的同时,收入就从买者、需求方或消费者手中转移到卖者、供给方或生产者手中。
价格的上述三种作用是密切关联的,价格传递的信息被扭曲,则价格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也会被扭曲,如果价格不具有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则价格传递信息的作用毫无意义。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价格的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是与第一个基本原则性假设密切相关。如果人们不是出于追求最大化的主观动机,那么显然价格不具有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因此,价格的刺激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建立在最大化原则之上的,可以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假设——自由价格假设可以部分地从第一个基本假设——最大化原则推导出来。但最大化原则是否是自由价格假设的充分条件呢,回答是否定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第二个基本假设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最大化原则只是自由价格假设的成因之一。价格机制自由地传递信息的作用是无法完全从最大化原则推论出的。这种对价格机制来讲处于第一位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作用显然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例如:垄断、工会、国家的价格管制等等因素的制约。垄断的出现阻止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状况,妨碍了信息的精确传递。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并不能反映供求的真实变动。新古典经济学为了保证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实现,又构造了完全竞争假设,可以说是保证第二大基本前提假设成立的命题。
(三)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自由价格体现了完全信息
完全竞争假设这样一个命题,又由(大致说来)三个条件构成,从纯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些严峻的条件无一不是为自由价格的基本假设成立而设置的。以此说明价格的自由波动传递了全部的供求信息。这三个条件为:
第一,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需求者或每一个供给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
第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供给者的商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因此,对需求者来讲,购买哪一个供给者的商品都是一样的。这样供求双方对商品质量的了解程度相同,也排除了对同质商品可能产生的一个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
第三,供给者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随着大批供给者的进入或退出,本行业的市场均衡价格也在上、下波动。
完全竞争假设从提出的那一天起,即因为其苛刻的条件而遭致无数的批评,这些严峻的条件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磨擦、冲突、制度的、非制度的客观因素制约价格机制自由传递信息的功能。因而在完全竞争假设下,所谓信息是完全的,即是指市场价格包容了一切信息,一切对价格有影响的供求信息都会反映在价格的自由波动上,在市场中关于价格的信息是完全的。
自由价格代表的完全信息假设,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和谐观。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体系的变动和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是和谐的、而不是冲突的,价格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灵活的、而不是不易变动的。显然,这种和谐观与充满着矛盾、冲突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马歇尔(Marshell)所引用的“自然界没有飞跃”的格言和灵活价格假设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和谐观的最概括的说明。
因此,如果第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可视为一个无条件极值和拉格朗日函数中的目标函数,则第二个基本前提假设则构成限制条件,无条件极值和条件极值中的客观限制条件,其客观性是不容忽视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个人决策时,认为个人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一个价格参数和收入的限制条件下,最大化他的效用,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选择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对单个人来讲,所有其他人的行为都体现在自由波动的价格——一个信息参数里。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来间接完成的。价格机制是人类为达到合作和解决冲突所发明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新古典经济学就是以自由价格机制为研究对象,故其理论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三、市场出清假设
市场出清假设是建立在最大化原则与自由价格假设之上的假设,与前两个基本假设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对于在最大化原则与自由价格假设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亚当·斯密描绘了理想的图景,他认为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册,伦敦丹特公司,1955年, 第246页。)。在这里,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一般被认为是指价格机制,并且是自由灵活变动的价格机制。斯密这段话的意思不外乎是:出于主观为自己的动机的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之下,产生了客观为他人的社会效果。价格可以使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达到一致。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亚当·斯密的上述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精致的“定理”:给定价格等限制条件,消费者和厂商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市场均衡状态。
马歇尔首先论证了局部均衡,即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存在。假设在产品市场上,需求大于供给,导致某个产品价格上升,对于消费者来讲,其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因而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他必然会减少对这种产品的购买,因而在价格上升的情况下,需求减少;对于厂商来讲,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而在价格上升时,必然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生产,价格上升导致供给增加。当供求相等时,无论消费者还是厂商都不再有改变自己行为的趋势,这样在经济中对立着的、变动着的力量就达到了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境界即是市场均衡状态。马歇尔论证了从最大化原则和自由价格假设出发,经过逻辑推论,得到市场均衡的结果,这种结果包含两种涵义:1.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每个人或企业都实现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均衡的最基本涵义。2.市场均衡意味着所有经济当事人的行为都是相互协调,相互兼容的;作为他们共同行为结果的交换比率即市场价格,使供给和需求达到相等,即市场“清了”。
工程师出身的瓦尔拉斯(L.Walras )用数学把斯密的思想进一步精确化了,从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所谓“一般均衡”便是指在整个市场体系中所有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和供求相等。一般均衡概念中的“一般”所强调的是市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市场(产品、货币、劳动力)、各种经济主体(居民户、厂商等)普遍地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不仅是“一切决定于其他一切”(注:J ·罗宾逊和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1974年,第49页。),而且是任何一个角落的某种变动,一般都会波及最遥远的另一个角落,产生某种影响。一般均衡在理论上表现为包括各种行为方程和供求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组的解,所有的个人和厂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的结果,都体现在市场相对价格中,通过自由价格机制间接对其他人发生影响,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对于价格机制自由传递供求信息的作用,瓦尔拉斯形象地将其构想为“拍卖人”的“搜索过程”,瓦尔拉斯假设(注: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报出一组价格,居民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居民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居民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拍卖人改变价格的具体作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显然是最大化原则在起作用,这就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搜索过程”。在理论上,从前两个基本原则假设出发,对市场经济趋向均衡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企图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不但可以存在于单个的市场,而且还可以同时存在于所有的市场。因而劳动力市场是充分就业的,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体现为工资)的变动使劳动力市场供求相抵,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因而充分就业假设是市场出清假设的内涵之一。这种所有市场都出清的假设虽然在理论证明上需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才能成立,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高深、复杂的数学工具,证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但它自瓦尔拉斯提出起,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对于市场出清的这种信念,一位西方学者作了一个比喻,他说:“起初人们并不知道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是在空中飞,但是理论物理学家却可以通过假设存在引力来解释很多观察到的现象。市场出清假设与此类似。 ”(注: John M.Parkin,Modern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Ontario,(1982),P340.)
四、总结与启示
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和谐一致”,经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精确论述,构成西方经济学的基石,新古典经济学家还进一步论证了一般均衡属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至此,“经济学家几乎用了两个世纪来证明亚当·斯密论断的核心真理……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的市场经济会显出资源配置的效率”(注: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麦格鲁—希尔公司,纽约,1992年,第292页。),“他们无休止地进行工作, 以便为这一论断建立一个出色的合乎逻辑的体系”(注:亨特与施瓦茨:《对经济理论的批判》,企鹅出版社,伦敦,1972年,第188页。)。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对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的反思而展开。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是以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者姿态出现,因而对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全部抛弃,并反其道而行,认为信息不完全,所以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价格有刚性,并由此推出市场非出清的结论。
其次,现代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主要指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各个方面复活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设是对前两个前提假设的发展,货币主义的自然率假设是对市场出清假设的强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论上给凯恩斯主义以致命一击,他们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同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最大化原则相矛盾,宣布凯恩斯主义是个矛盾的体系,应该彻底抛弃。
第三,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如果说“理性预期”构成了对凯恩斯经济学的革命,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只有一套,而非两套。”(注:〔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序言第17页。)所谓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即是凯恩斯经济学应与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同一前提假设之上。为此,新凯恩斯主义把最大化原则加入宏观经济理论之中,为了使最大化原则与价格粘性假设相容,又进一步加入不完全竞争假设等等命题。可以说8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围绕着对第二个基本前提假设的争论而展开。第一个前提假设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少歧义的前提假设,对第二个前提假设发生分歧,由于市场出清假设建立在前两个假设成立的基础之上,是前两个假设的逻辑推论,因而对第二个前提假设的分歧导致对第三个前提假设的分歧。
因此从结论上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出清假设是划分学派的标准。经济是否有重要的瓦尔拉斯特征?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派都可以根据其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而加以分类”(注:Qavid Romer,The New Keynesian Syn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7,No 1,Winter 1993,P20。)。 认为价格灵活而富于伸缩性,市场能够出清,经济有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属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有粘性,市场是非出清的,有明显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特征的属新凯恩斯学派。由此可见,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可以把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主线。
标签:西方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经济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供求定理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