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阶段性转型的界面障碍及对策_企业价值链论文

国家高新区阶段性转型的界面障碍及对策_企业价值链论文

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障碍论文,思路论文,界面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障碍一

体制惯性

所谓体制惯性是指传统体制在新体制框架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使新体制的运行出现旧体制的痕迹乃至被传统体制所逐渐“同化”。国家高新区在建立初期时,人员少、机构精简、机制灵活、整个队伍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较强。但是,随着高新区经济规模的日益增大、入区企业和人员的不断集聚、空间的不断扩展,高新区需要管理的事务日益增多,这时高新区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明显感到不足而发生膨胀,自身的工作人员也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条件的改善逐渐退化了创新创业精神,传统的“官本位”、“等级制”等思想在一些工作人员中滋长。更重要的是,面对高新区区外传统体制的不断“侵蚀”,高新区曾经建立的精简、高效新体制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困扰下,不断有向传统城区体制靠拢的趋向,这种现象又被人们称为“体制回归”。如我国目前已有不少高新区与当地行政区“合二为一”或者独立成为新的行政区,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上与传统行政区基本一样。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点又要求高新区必须建立有别于传统行政区的体制与机制,由此分析,体制惯性可能构成了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

破解思路:

以体制创新打破体制惯性

在高新区建设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要打破原有的体制惯性,必须加强体制创新步伐,创建高新区体制的新优势,为高新区阶段转换提供强大的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要坚持“科技经济特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方向,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近期应认真总结高新区过去管理体制好的经验,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完善的重点是向“政务、事务、服务”相分离的方向改革,把知识性、专业性的服务工作交给中介结构,同时,区内要压缩管理层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撤并不需要独立设置的部门和机构。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要实现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阶段转换,意味着要打破高新区围绕产业主导形成的发展路径、资源配置定势和环境均衡状态,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发展思路、资源供给方式和政策措施;同时按照新阶段的要求供给一些必要的、关键的资源和公共政策,否则,原有的发展阶段就很可能在很长时间内被处于“锁定”状态,延缓新阶段的发育过程。

障碍二

原有发展路径依赖

原有发展路径依赖是指一旦外部某种偶然事件被系统采纳,便会进行“自我强化”、“自我积累”,并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即使这种路径并不是最优的,也很难为其他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国家高新区在产业主导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优惠、土地开发、招商引资来扩大经济总量和壮大产业规模,这种发展路径尽管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却给高新区带来了GDP、 财政收入等实在利益,使之自觉不自觉地在有关部门中形成自我强化的意识。目前,GDP目标考核、招商引资任务的层层分解、优惠政策“大战”在不少高新区中还突出存在。如有的高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高新区发展的中心任务,一个招商局还不够,成立了五六个招商局,其他部门也都下达了招商引资任务。上述做法充分暴露了以政策优惠、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为主的发展路径的巨大生存能力,而高新区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又必须摆脱这种发展路径,这就形成了对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

破解思路:

转变资源供给方式 扭转发展路径依赖

过去,国家高新区主要依靠供给土地、政策优惠、投资来实现高新区的发展,这种发展路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供给方式造成的,打破以土地、优惠政策、投资等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路径,就必须从转变资源供给方式着手:

第一,调控土地资源,促进高新区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今后国家调整或适当扩大国家高新区新建区面积时,应与各个高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挂钩,增加的面积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化示范项目(企业),并对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好的国家高新区,开展年初一次审批土地开发计划,年末按项目登记的试点工作,国家应采取规定高新区引进项目的投资密度、建筑密度、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等方式,促进高新区转变招商引资和土地利用方式。针对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土地低价转让现象突出的情况,国家应建立合理的地价体系。

第二,在减少传统资源供给的同时,加大有利于创新的资源供给力度。国家应组织和引导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向国家高新区聚集,重点布局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兴办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和组建技术联盟;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国家高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攻关、863 等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加快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化基础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为提升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把政策资源供给的重点转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

障碍三

价值链低端锁定

国家高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规模已经达到相当程度,但是,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深化的分工体系中,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5%,比制造业低1.8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0%以上。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定位于中低端市场,以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造成趋同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在我国拥有高新技术产品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还具备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仍然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分工特征突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日益融入全球的价值链体系中,而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的跨国公司为了紧紧控制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造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方向上的技术锁定;通过在国内高密度的申请专利,不断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动力,从而使大量实力不强的企业可能被“粘住”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无法摆脱在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困境。因此,价值链低端锁定构成了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突出障碍。

破解思路:

以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冲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在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专利和技术标准的竞争是主要的焦点和制高点,发达国家已纷纷由技术战略转向标准战略,由技术立国转向知识产权立国,而跨国公司也已从技术领先转向标准领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标准少、受制于人是造成处于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区域,理应成为我国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的重点区域,同时,高新区要走出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也是重要途径。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高新区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突出抓好一些重大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攻关和制定工作,组建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和标准,突破国外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壁垒,积极推动高新区企业到国外进行专利申请,以便拿到打通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一批英语水平高、了解整个国际技术和经济发展动态、掌握所属产业和企业在国内及国际的竞争位置,以及国外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动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加以培养,使之成为国际标准化人才。

障碍四

企业“扎堆”

我国绝大多数高新区在发展初期为了尽快集聚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很少从专业化分工、市场细分、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在项目的安排上也不是按专业化园区规划的要求定位,而是根据企业提出的需要选择项目地点,从而造成目前企业“扎堆”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有机的价值链联系。高新区要实现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阶段转换,培育产业集群机制非常重要。但是,高新区以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重新构建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面临一系列困难。

破解思路:

培育集群式发展机制替换企业“扎堆”式集中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因各个高新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把握不深,对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认识不足,使大多数高新区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产业集群的培育普遍不很重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虽然是市场竞争长期自然发育的结果,但政府合理、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干预对于加快产业集群的机制形成可以起到“催化”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今后国家重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应向有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进行布局。二是高新区所在地的省市政府要加强对招商引资的调控,主动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调控引资项目的区域布局。三是高新区要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重视产业链招商,特别要引进对产业链形成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产业链中最缺乏的项目。四是要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障碍五

边界“阴影”

我国高新区均有明确的区域范围,高新区与所在地方行政区之间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由于高新区和地方行政区均有自身的经济利益,行政边界的存在就大大阻碍了高新区与周围地区间的专业分工和创新要素流动,造成高新区难以及时向更高阶段升级,又使周围地区迟迟得不到高新区的创新要素辐射。如随着高新区规模的扩展和用地价格的攀升,有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或者在高新区孵化成功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实现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客观上有向成本更低的周围地区进行转移的要求。但是,这种转移也同时带走了高新区的GDP和企业的税收,企业的这种行为自然得不到高新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和有关服务机构之间,由于社会资本和信用关系的缺失,也存在突出的无形边界。有关研究表明,无边界的延伸是促进社会分工和创新网络体系发育的关键,是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阶段演进的“加速器”,而有形和无形边界的存在对高新区向更高阶段演进构成了突出障碍。

破解思路:搭建创新中介服务网络排除边界“阴影”

高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企业与有关服务机构之间存在边界“阴影”,除了行政上、体制上割裂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我国高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比较重视企业的引进,给予了高新技术企业许多优惠政策,但对为创新服务的机构引进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影响了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加快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并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纵横交织的网络,是破除市场主体之间边界障碍的重要方面。

建立了创新服务体系,还必须与建立信用体系,营造信用文化、增加社会资本联系起来,才能起到较好效果。

名词解释:

界面障碍

界面障碍即指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换或升级中,存在突出的、关键的限制因子(这些限制因子在旧的发展阶段并不都是“坏”因子,有些还对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共同耦合在一起构成阻挡的强大力量,从而抑制新阶段的形成。

边界“阴影”

边界“阴影”主要体现在高新区与周围地区的行政边界“阴影”和企业之间、企业与有关机构之间的边界“阴影”。

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一旦外部某种偶然事件被系统采纳,便会进行“自我强化”、“自我积累”,并沿着一定的种径发展演进,即使这种路径并不是最优的,也很难为其他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体制惯性

所谓体制惯性是指传统体制在新体制框架下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使新体制的运行出现旧体制的痕迹乃至被传统体制逐渐“同化”。

标签:;  ;  ;  ;  ;  

国家高新区阶段性转型的界面障碍及对策_企业价值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