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技术论文,工作者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行动研究法简介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于二次大战结束时起源于美国。 为了改变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长期严重分离的状况,Lewin于1944 年明确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就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1946年,Lewin把这种研究方法定名为行动研究, 并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著名论断。
50年代,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柯瑞(M.S.Corey )出版了很有影响的一部书《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实践》,大力提倡在社会科学中产生的行动研究在教育中应用并推广。
不久,行动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运用于广泛的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学校教师也早已不愿为研究者事先已确定的结论“作提供论证数据的资料库”,他们对不深入实际的空谈表示失望。自70年代起,由于埃里奥特等人的积极努力,行动研究在世界各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热潮。近几年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及中小学各种类型教育实验研究的增多,逐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对行动研究的重视。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目前,对行动研究内涵的认识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当今行动研究的主要倡导者英国人埃里奥特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具体社会情景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景的研究。《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也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定义为:是对实践活动所采取的小规模的干预,以及对这一干预结果作细致的反省或检查。把这些不同定义归纳起来可看出行动研究几个基本内容:
1.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行动研究是以提高工作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心人总会发现日常遇到的和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而问题的解决、规律的发现依赖于对具体场面和情景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诊断性研究。
2.行动与研究相结合
行动研究是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际工作者系统地反思或与他人共同研究自己的工作过程、环境和问题,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3.专业科研人员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
行动研究要求专业研究者深入现场,直接参与从审查实际工作、计划行动方案、行动、最后评价研究结果的全过程,与实际工作者一起研究面临的问题,使实际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这样,行动研究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提供了结合点。
4.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关键是确保教育理论对教育行动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因此,在行动研究中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结合、互相转化的,从反思具体情景、发现问题、拟订计划到评价研究结果都必须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与专业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综合运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5.行动与评价相结合
在动态的行动与研究全过程中,根据目标的要求,持续不断的对每一次行动与研究的结果作出即时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即时调整下一次行动计划,不断总结,不断评价,不断改进。行动研究是螺旋式的,没有明显的开题与结题。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研究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是行动的指南;教育实践处于动态流程又不断提出新问题,使研究者不断得到启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有人认为,行动研究是在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它能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从而使研究的价值增生。根据以上对行动研究内容的分析与综合,可看出其主要几个特点:
●实践性与参与性——研究的全过程在特定环境的具体动态教育实践中进行,始终是对行动的诊断和干预,以及对这种干预结果的近距考察。研究的参加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实施新方案。
●合作性与渗透性——研究小组成员由专家、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等联合构成,小组成员之间经常相互作用,有效地交换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组成有效整体。
●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根据项目提出的目标或标准,在不断进行的情景中对改革效果进行形成性持续评价,一旦有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体系中去,弥散性影响教育实际过程。
●灵活可变性与适应性——在统一理论思想和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
四、向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推荐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运用于我国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首先,行动研究强调教育实践与科研的动态结合与反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与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研究方法。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要真正进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决不能仅靠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试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成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育的行动者与研究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能坐等专家来解决,必须靠自己行动。
再者,传统的教育实验研究是对假设的肯定否定的探求和验证,对实验员的要求较高,研究过程严密,实验条件严密,一般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承担,而且整个实验过程是封闭的,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容易与学校教学实际状况相脱离。脱离教育的社会现实,可能造成教育实验的结论毫无现实意义。
最后,我国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加快,急需大面积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间接型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研究,这种研究过程应具灵活性、开放性,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负担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较差,教育理论与观念落后,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
行动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它易于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决定了它必将在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为行动研究强调实际工作者主动研究、探寻解决自己工作中所遇困难的精神。
2.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技术实验的层次与形式
我国地区差异大,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行动研究法运用于教育技术实验也应有不同的层次。
(1 )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某一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对该班某学科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改革探索。此时,研究者与实践者统一于一人,虽然力量薄弱,但主动性强,灵活性强,有了新理论就行动,发现问题立即调整行动方案,继续进行,随时可以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进行反思。
(2)某学校在本单位内组织若干教师构成研究小组, 就某几门学科或某一学科的新型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模式展开专题研究,此时可以请外来研究者进行不定时的指导。这种形式规模小,方法多,经济节约,研究成员是同事,可以随时交流磋商,边行动边研究、边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这种层次的研究符合中小学实际情况,特别适合我国国情,是使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深入改革基础教育,深入基层的最好途径。我们在前段时间的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程度跟踪调查中发现,这一地区很多学校成立了专题实验小组,旨在对某一个专题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各学校频频相互交流经验、携手合作,可见行动研究正被广大中小学校接受。从他们的成果也可见这种形式的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里大有可为,值得大力推广。
(3)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教学专家、 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多媒体课件开发设计人员与硬件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政府资助人者(领导人员)组成较成熟的研究队伍,从而可得到多方支持。这是教育技术行动研究的典型层次。目前一批很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正活跃在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领域,就属于这种层次,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电化教育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以及现在正在启动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1000实验学校》项目与《创建教育科技园实验学校》实验。这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很多经验,应着力推广。
3.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技术实验的范围
行动研究常常表现为针对具体教育环境、具体对象群体进行直接指导。它紧扣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自始至终立足教学、服务教学、指导教学、改进教学。特别适应于中、小规模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及对具体教育结构的整体性考察;特别适应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某一环节结合点上的具体研究;另外也适应于改进教学方法和程序、行为管理和控制、教育组织行政工作效率、教师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
4.行动研究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一般步骤
有关行动研究的步骤,行动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很多模式,其中,埃伯特提出的新模式特别引人注目,这个模式强调了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各个环节间的及时反馈和依据反馈调整的开放性。模式流程图如右。
5.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技术实验应与常规研究方法及现代手段结合
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技术实验时可与其他常规研究方法合用,如:问卷调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观察分析、课堂即兴提问与应答、试卷测试等仍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综合教室等现代媒体给行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与手段,SPSS软件给数据统计提供了特别的方便,又迅速又准确,这些现代工具使行动研究方法在中小学教师中广为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