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巴拉克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_以色列总理论文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巴拉克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_以色列总理论文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巴拉克上台后的中东和平进程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把握机遇论文,巴拉论文,前景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选:重回和平的起点

5月17日,从以色列电视主持人宣布埃胡德·巴拉克以超过10 %的大比分战胜内塔尼亚胡而当选新一届政府总理的那一分钟起,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色列政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事了。

首先,巴拉克一手筹划的“只有一个以色列”组织以超过10个百分点战胜内塔尼亚胡的利库德集团足以显示,以色列近25年来被明显分为左、右两派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比较一下1996年大选,内塔尼亚胡只是以1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战胜工党领袖西蒙·佩雷斯, 人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巴拉克胜出的10多个百分点不仅将会给以色列新政府以强有力的民意支持,而且也表明了大多数以色列人渴望中东和平的强烈愿望。

其次,内塔尼亚胡在大选结束一小时后即承认失败,而且,在新一届国会宣誓就职时,他又宣布辞去议员职务,并退出以色列公共政治生活,这也是闻所未闻的。这件事部分地说明了经过三年的执政,右翼的利库德集团的中东政策不为以色列多数人所接受,其在下一阶段的以色列政坛上将处于明显的守势,而且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第三,巴拉克在当选总理后表示,不仅要当支持者的总理,还要当反对者的总理。因此,本可以组成一个简单的议会多数内阁的巴拉克,却做了件看似“舍近求远、自讨苦吃”的事。7月6日,经过近50天的反复磋商和艰苦努力,巴拉克的一个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的内阁名单和施政纲领,在拥有120个席位的以色列第十五届国会中获得了75 票的高票信任。无疑,巴拉克此举是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的。举国一致是巴拉克为自己今后的中东政策所定下的基调,他早就明确讲过,任何重大问题都将提交全民公决。因此,一个拥有广泛支持的联合政府,将会给巴拉克今后确定中东和谈政策以及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便利,同时也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掣肘。

第四,最令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阿拉伯国家关注的是巴拉克的中东政策。无论是大选前,获胜后,还是新政府上台以来,巴拉克一改往日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立场,多次表示要推动阿以和谈,承诺将根据怀伊协议与巴勒斯坦进行最后阶段的谈判,并与叙利亚和黎巴嫩恢复关于戈兰高地和黎南部撤军问题的谈判,甚至还下令拆除了一些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北部擅自建立的活动房屋。种种迹象表明,自1996年5 月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处于停滞状态的中东和平进程有可能出现转机。

毫无疑问,以色列方面的和谈立场是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因素,根据以色列大使馆散发的背景材料,以及巴拉克近期内的讲话和外交活动,人们有理由相信中东和平进程将会有所改观。巴拉克的“只有一个以色列”成功赢得大选,并顺利组成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足以表明,以色列人民渴望实现中东和平。

背景:安内抚外的选择

巴拉克的当选,是前工党政府所奉行的“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政策战胜了内塔尼亚胡的“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以色列政局的新变化,无疑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

就国内而言,前工党拉宾政府大力推行“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积极与巴勒斯坦展开谈判,并签署了奥斯陆和平协议,确定了以巴谈判的若干主要问题,一时间中东和平仿佛囊中取物。但是,由于激进的巴勒斯坦组织的暴力活动,使得一些犹太人对未来的巴勒斯坦国能否与以色列和平共处心存疑虑,成为最终导致佩雷斯领导的前工党政府在上次大选中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靠向以色列选民兜售对未来的恐惧感上台的内塔尼亚胡执政三年来,在国内,不断在巴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拒不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撤军,拒不释放巴勒斯坦政治犯,严重影响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步伐,利库德集团并没有以他们自己所标榜的“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为以色列人民带来可以预期的、持久的和平。

就国际而言,中东和平进程历来是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以色列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内塔尼亚胡政府不仅与周边国家交恶,而且与美国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利库德集团不顾美国的多次呼吁和所施加的压力,坚决不在犹太人定居点、从西岸撤军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后退,从而使得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以致于美国甚至扬言要不管今后的以巴谈判,退出中东和平进程。很显然,没有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持,以色列要想在中东地区站稳脚跟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拉克以全面推动中东和平为旗号展开竞选,终于获胜。

展望:机遇与挑战的交织

然而,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彻底打破50年来形成的中东和平僵局,不仅取决于和平进程本身一系列错综复杂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且还需要当事各方和国际社会等多方面的真诚合作,光有领导人良好的口号和几许善意的动机是不够的。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

所谓中东和平进程,在当前所涉及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1、 巴勒斯坦问题;2、戈兰高地问题;3、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驻军的问题。其中尤以巴勒斯坦问题最为关键。

按照1998年10月以巴达成的怀伊临时和平协议,以色列应分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但内塔尼亚胡政府以该撤军幅度将会影响以色列的安全为由拒不执行,致使以巴和平进程受阻。巴拉克上台伊始曾表示,要遵守以巴间达成的所有协议,并保证执行怀伊协议,以推动以巴会谈走出僵局。但是,在他访问美国期间,却又重申耶路撒冷的地位不容谈判,反对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7月27日, 巴拉克与阿拉法特再次会晤时,更提出将原先的从西岸撤军的比例改为6%至7%,其余部分留待以巴最后阶段的谈判解决,并提出“把怀伊协议最后阶段的实施与最终地位协议的真正进展结合起来”。巴拉克的此一建议遭到了巴方的坚决拒绝。巴解执委会总书记马赞强调,巴勒斯坦不会接受任何修改怀伊协议的企图。7月30日, 巴解组织执委会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发表的公报要求以色列不折不扣地履行怀伊协议,以确保和平进程顺利进行。同时,公报还对以新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停止修建定居点活动表示“惊诧”,要求拆除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在巴被占领土上修建的37个定居点。公报指出,有无和平诚意及是否遵守有关的双边协议,其标准就在于是否停止修建定居点并拆除非法定居点。然而,巴拉克认为,约旦河西岸是以色列不可动摇的边界,不能对以色列形成安全威胁。巴拉克访美期间就定居点问题发表谈话时说过“既不再建新的,也不拆旧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西岸撤军问题、停止修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上,巴拉克的政策主张与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并无多大差别,以巴间的和平谈判还需时日。

关于戈兰高地和从黎南部撤军问题,叙利亚国防部长塔拉斯7月 30日表示,只有以色列承诺从它占领的黎巴嫩南部和戈兰高地全部领土上撤军,黎以和叙以才能重开谈判。他说,以色列军队必须撤出戈兰高地,撤至1967年6月4日即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如果以色列不归还其所占领的全部阿拉伯领土,中东将不会有和平。然而,以色列司法部长贝林则针锋相对地表示,如果叙利亚坚持要求以色列在恢复以叙和谈前承诺从戈兰高地全部撤军,谈判将不可能得以恢复,另据外电耶路撒冷7月31日消息:即将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部副部长的斯内,当天沿用已故总理拉宾与叙利亚谈判的方针,来处理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的问题。斯内称,“我军后撤的幅度将视安全协议的深度、双方关系正常化的进度和叙利亚供水的保证而定。”他在接受电台访问时说,“在我们谈论边界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这些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总之,50年的敌对与僵持,不是朝夕间就能改变的事实。要取得中东和平进程的突破,有关各方必须确立相互信任的基础,放弃某些要求,采取灵活姿态,积极推动和平进程。中东地区的政治家和各国人民只有把握当前机遇,勇于迎接各种挑战,才能最终为本地区赢得彻底、永久的和平。

标签:;  ;  ;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巴拉克上台后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_以色列总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