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与五四精神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新世纪论文,精神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四精神与21世纪中国青年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万事万物都在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循序演进,决不会因为这时间计数的更替而发生改变。因为由一个旧的时间单元进入一个新的时间单元本来是一件平常自然的事情,时间依旧是一昼夜、一昼夜地更替,自然法则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但是由于人们常常会在世纪之交回顾反思、展望预测,结果这段时光就似乎变得不同寻常了,给人的感觉好像一跨过世纪之交的门坎就一定会有突变的事情发生。尽管这是宣传媒介带给人的错觉,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人间常情。通常过日子,每当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一个单位都要总结过去、计划未来,各家各户的人们也要庆祝和互相祝福。一个新百年的到来就更不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可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终其一生也赶不上这一天,他们一生的脚步只能徜徉在一个世纪中,始终迈不出世纪的门坎。因此,能够生逢此时的人们或喜悦、或憧憬也实属必然。
上述话似乎是非题内之言,但是又确实是我思考这个题目所想到的,所以不能不说。
在我想来,五四精神对于中国人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时间的变迁不会改变她的价值,因此21世纪的继承和发扬与20世纪的继承和发扬不应该有质的差别,差别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因为中国社会毕竟是进步了、发展了,当代中国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已经与当年有了很大的差别。不过,也要看到21世纪初年与20世纪初年还存在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当代青年与五四青年的历史责任是相同的,相通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任务的差别。如果说五四青年面临的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选择,那么当代青年面临的是中国强盛与落后的选择,这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
回首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20世纪中,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响乐中的一部激越雄浑、壮丽辉煌的青春乐章。这是中国青年可以引以自豪的光荣历史,也是鞭策21世纪中国青年再创佳绩的巨力精神动力。
如今,当中国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青年光荣的历史只能是对过去的记载,人们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脚踏实地地面对未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可以说,地球越来越小,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从当前世界发展的大局大势来审视我们自己,中国同过去比确有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要赶上发达国家,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这是李瑞环同志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讲的一段话,是值得当代青年深思的一段话,当代青年可以从这段精辟的阐述中,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这个历史责任就是在21世纪要以后来居上的勇气,敢于创新的气概,集中精力,埋头苦干,使我们的祖国以更快的步伐走向现代化,实现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立下的让中华复兴的宏愿。
可以说,中国青年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从宏观上是清楚的,但是如何把这种宏观上的理念与个人的成功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人们往往对未来的人生之路有着美好的憧憬,建功立业和得到美满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普遍的要求,然而为青年特点所决定,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缺乏准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结果导致一些青年人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上或者产生失落,或者丧失了追求,甚至还有人偏离了正确的人生道路。青年人是不缺少志向的,关键在于这志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是否符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和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否实现它。五四青年的成功其一在于他们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其二在于他们选择了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道路,而后通过个人的执著和不懈追求、奋斗走向了成功。这一代人有革命家、有学者、有实业家、有教育家……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由于他们都始终没有放弃对五四精神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他们的生活始终是充实的、有价值的,并且始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无论20世纪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神圣职责,因此五四精神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时间只能一秒一秒地过,路也只能一步一步地走。人要成功,必须做到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要在准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前提下,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弘扬五四民主精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81年前,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之下和军阀纷争的困扰之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一切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们面前。在这民族灾难深重的紧要关头,广大青年学生发动了五四革命运动。那天安门广场汹涌的人群,赵家楼的冲天火光,民主与科学的声声呐喊,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科学、救国意识的觉醒,显示了中国人民“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强大力量。它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载入了我国革命的光荣史册,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尤其那民主与科学的猎猎大旗,至今仍高扬在共和国朗朗的晴空。
自从被称为德先生的民主(democracy )由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从西方请进国门,迄今已走过了80多年的漫长路程。当时提出民主的口号,是用来揭露军阀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因此,当时民主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平等的要求,具体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政治平等表现为要求政治上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经济平等表现为反对剥削,要求实行公平分配;社会平等表现为反对阶级压迫。这种以平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思想已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内容,因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高扬起五四民主的大旗,并一直致力于为争取人民民主权利而斗争的伟业。正是为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使长期以来被压迫的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今日的民主是五四民主的继续,没有五四的民主呐喊就没有今天的民主政治。
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弘扬五四民主精神,沿着五四开创的民主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就必须发扬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虽然在争取人民民主的道路上我们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应当承认,我们今天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学习民主,加强民主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和素养,是摆在我党面前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也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弘扬五四民主精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相对的,没有抽象、绝对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归根到底决定于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民主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我们今天讲发扬民主,当然是指社会主义民主,而不应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鉴外国民主制度中一切积极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应机械照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模式,否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就会偏离方向。
弘扬五四民主精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意识,树立民主观念,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民主意识。虽然五四运动作为一次全民族的民主思想的启蒙,唤醒了我们民族的民主意识,但总的说来,我们这个民族迄今仍是比较缺乏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和民主习惯的。因此,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首先提高全体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全体国人的民主观念,使其自觉摒弃一切不民主的习惯。弘扬五四民主精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保障。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必须依靠法律来确立,依靠制度来保障。否则,民主权利难以获得,即使获得了也还会失去。因此当前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从加强确立民主的法制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以便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
81年来,五四民主精神,历久弥新,一直激励我们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呐喊、而抗争;展望未来,在21世纪共和国光荣而艰巨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中,五四民主的旗帜仍将会高高飘扬。
五四运动的旗帜: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久远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堕入被压迫民族的状况以后爱国主义得到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进入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来,是世界上惟一的、从来没有被灭亡过的民族。在这一值得自豪的历史背后,有着值得探询的深刻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的国格、人格。
五四运动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从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角度考察,主要是挽救祖国危亡,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的出现,完全是出于爱国主义。五四运动前夕,先进的中国人觉悟到:要求生存必须抵抗外族的侵略,要救中国就必须铲除所有的军阀和卖国贼。日后流行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主张已经酝酿成熟。“市民爱国会”,“国民对日同志会”,“知耻社”等许多爱国团体开始出现。1918年5月,留日的3000多中国学生回国运动,北京、天津、 上海、福州的游行请愿,都可以看作五四运动的预演。
五四游行中出现的口号,集中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五四游行队伍中的口号,分为两类:“外争主权”方面的内容有16条;“内惩国贼”方面的内容有9条。游行示威口号,是运动参加者心声的直接表达, 足见当时五四运动参加者爱国救亡的政治动机。另外,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社团,几乎都以“救国”为宗旨;五四时期出现的刊物都以讨论“救国”为主旨;有的干脆以“救国”来命名。例如,“广西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出版的刊物就叫《救国旬刊》。这都说明了五四运动是以爱国主义为旗帜的。
从解决的核心问题来看,五四运动的基本要求集中在“外争主权”与“内惩国贼”两个侧面。这纯粹是爱国主义的主张。这种爱国主义是新型的,因为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把中国放在世界格局中来观察,眼界与以往不同;这种爱国主义是高级的,因为它带有更加科学的成分,把爱国定位于民族的未来发展,把爱国与反对卖国政府相联系,而不存在像以往传统爱国主义对本国统治者的愚忠或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五四爱国运动的特殊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爱国主义的口号,制止了卖国政府的卖国行径,而且还在于成功地解决了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它找到了救国图存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走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国;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力量,这就是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成为学生运动胜利的支撑,工人阶级能够团结各界反帝爱国的力量共同奋斗;还找到了指导爱国主义继续前进的科学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主流,改换了以往历史发展的方向,使中国从此走上了振兴的希望之路。
五四运动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五四运动的旗帜就是爱国主义。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才能动员广泛的群众,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才能为中国的20世纪发展创造了转折点。
弘扬科学精神的两大任务
今年纪念五四运动,是在人类文明进入新千年之始。新千年令世人深切关注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由体能型转向智能型,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知识将取代物质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科技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只占5%,到二三十年代占20%左右,到20 世纪末在一些发达国家已上升到60%~80%,到21世纪将要达到90%。由此看来,弘扬五四的科学精神在新千年有着何等迫切的时代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面临的是两大任务:从科学技术的层面看,即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从思维方式的层面看,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破除迷信和愚昧。
当今世界各国,面对人类文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无不在策划应对。欧洲联盟在《2000年议事日程》中鲜明地提出:“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快速地持续地发展经济,以确保跨世纪发展。我国党和政府在实现从农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挑战,制订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其基础就是要在青年一代中培养知识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识时务者为俊杰”,凡渴求成才的当代青年,理应认清知识经济时代是“青春+科技=奇迹”的时代,把“向科学进军”的旗帜举得更高,并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一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知识时代的知识量将以几何级数激增,知识更新的频率将越来越快,使得学习已不只是工作前的准备而将与工作同行,学习也不再是一项阶段性的任务而将伴随人的终身。二是重视创造力的开发,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活动。知识经济的优势来自创新,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院1997年12月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各个领域的创新,都需要青年一代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三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创新活动,都是在集体协作中进行,活动的成功不但取决于智力水平,而且取决于健康的人格。专家的研究认为,一种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可能占20%~30%,人格因素要占70%~80%。因此,一个向往成功的青年在重视智商的同时还要重视情商,养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
科学精神,不仅指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这就不能不看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当今弘扬科学精神中的地位。去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胜利,即是科学对迷信和愚昧的胜利,又表明科学在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身上有了何等的衰落,迷信和愚昧等唯心主义何止是“沉渣泛起”。在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度,这是一个多么值得警醒的事件!中共中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今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崇尚科学文明, 反对迷信愚昧”的展览,将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相对照,形象地传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做的就是现实性极强的弘扬科学精神的善举。如今,有些公司开张要选“黄道吉日”,有些政府办公楼的兴建要找“风水宝地”,工程出了事故不查质量却在“不宜动土”的开工日期上找原因。电子计算机本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却被一些算命先生将其与迷信联姻,推出所谓“科学算命”。各种测字、算命、观手相、看风水、查吉日的书籍报刊,流传于市。这些现象无不表明,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还是如此地任重而道远。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在传播科学的世界观和反对迷信和愚昧的道路上,有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啊!
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的基本内核
80多年来,五四精神的内涵不断扩展,但其“民主与科学”的基本内核并没有根本改变。民主和科学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两翼。科学是人类在运用理智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五四期间,在“赛因斯”(science)的旗帜下, 科学知识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各种刊物中刊载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评论、介绍科学史和专著等文章不下千篇,原子结构放射现象、相对论、进化论、遗传学说、元素蜕变等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成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由此大大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中国近代科学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说,五四运动在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科学作为五四运动的一面旗帜,并不局限或等同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更多的指的是“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正如陈独秀在为《新青年》创刊号作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所说,“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进而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潜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从陈独秀的言论看,当时的科学思想主要有几点:(1)强调科学的重要性。 (2)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反对唯心论和天命观。(3)主张用科学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4)主张坚持真理,破除偶像。 (5)宣传社会进化,反对保守,力求进步。
多数国家认为,基本科学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用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标准来衡量,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仅为0.2%(美国是6%,欧洲国家是10%)位于世界14个采用同样标准因而可做比较的国家的最后。从1992年至1998年,我国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现已进行4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反映国民科学素养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对影响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把公众培养成具有基本程度的理性精神和规律意识的国民群体,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加大力度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刻不容缓。只有用科学开启人们的心智,使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使崇尚科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迷信和伪科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才能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在近乎白热化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指出:“以往的科普工作,我们比较侧重于普及科学知识,……相比之下,在普及科学方法,宣扬科学态度和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则比较薄弱。”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对青年学生灌输的只是基本的科学知识,但科学体系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素质则有所欠缺。
即便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甚至具有高学历的博士,如果没有或缺乏科学的信念,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也不一定能够自然而然地同迷信、伪科学划清界限,同样会误入像“法轮功”那样的邪教组织的歧途。他们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虽然应用了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也并不等于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它是照亮人类从愚昧和黑暗走向文明与光明的灯塔,是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而改造世界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江泽民同志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并且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务之急,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12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形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四:十字街头的启蒙
五四运动,作为现代中国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早已成为公共话题。这种现象也许正是五四,不论是五四救亡运动,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所希望的。五四救亡运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们是真正走上了十字街头的,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几乎没有谁想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书宅中、大学的高墙内和所谓的学术圈中。除胡适等个别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外,学者们大都是政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他们大多都是晚清以来反清、反军阀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如陈独秀应当说是与辛亥革命运动相始终的资深革命者。这些革命者们,尤其在十字街头的经历而深感革命之不成功,深层的原因即在思想文化上,遂以思想文化的革命为重心,而他们从事思想文化革命或者启蒙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推进现实的革命。即使事后讲自己想把五四运动维持为纯粹的文化运动和思想改良运动的胡适,无非也是要在“非政治的因子上建设政治基础”。就此而言,如果视五四运动为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的发生实是来自十字街头的救亡;如果视五四运动为以救亡为核心的革命运动,救亡实是启蒙在十字街头的运用。这就涉及到五四的真精神问题。
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其真精神或者说其原意,并不能为人真正把握。每一种对五四的严肃的思考,每一次对五四的严肃的探讨,都会对五四的精神有所领会,但都不能够说得到了五四的惟一的、确定无疑的真精神。即使是亲历五四运动的人对五四运动的谈论也是如此,因为事后的谈论业已包含着一些新的经历和重新认识在内。因此,说五四的真精神是救亡,或者说五四的真精神是启蒙,都可以成立,但都不能作为惟一的说法。可以确定的是,五四的旗帜,不论是救亡的旗帜,还是启蒙的旗帜都是“科学”、“民主”(人权),然而这两面大旗的真精神,也是人见人殊。五四后期启蒙者(革命家)阵营的分化,与对民主与科学的不同理解不是没有关系。五四运动时期正是第一代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而五四运动又是以知识界为主导的运动,因而对知识界有神奇的吸引力。
五四精神的核心不论是救亡还是启蒙,这种精神都具有开放和解放的特点。就其开放性而言,不仅表现为对西方思想的吸收,而且表现为将思想作为天下的公器而向所有的民众开放,人人都可以思想,也都可以表达其思想。如果说启蒙,这才是真正的启蒙,“扫除蒙昧,启发民智”,就是让民众可以思想,可以表达其思想。就其解放性而言,不仅表现为要求民族的独立,也就是从外来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且表现为要求个体的解放,也就是从群体和传统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孔家店”都是要求解放,前者是外在解放,后者是内在的更为根本的解放,就是思想的和人性的解放。解放与开放都要面向十字街头,乃至于走上十字街头。
在十字街头这一点上,启蒙与救亡、学术与思想、思想与革命在五四时期得以统一。然而,不久之后,启蒙与救亡、学术与思想、思想与革命就恰恰在十字街头问题上分道扬镳。按照陈独秀在《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一文中的说法,新文化运动不是新知识分子应当参与的惟一活动,他们还应当参加针对社会问题的社会运动。然而,他反对以文化运动作为政治和社会改革的直接工具,也认为参加社会运动的人不一定参加文化运动,反之亦然。如果说参加社会运动为走上十字街头,而参与文化运动只是研究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可以远离十字街头的喧闹,那么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的分别也恰是在十字街头的分别。这种分别在后来的发展中确实发生了,不仅是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几乎不相干,启蒙与救亡、学术与思想、思想与革命也逐渐断为两截。一身而担当启蒙与救亡、思想与革命的双重责任,既参与文化运动也参与社会运动的知识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以现实的政治革命为主导或刻意远离现实政治而专注于学术或思想的知识分子。当然,就是那些希望远离实际政治的知识分子们,在饱尝了作为不自由者的种种苦难之后,或是与现实政治妥协,或是要求解除种种政治压迫。然而,分裂还是根本性的。在随后几十年中,中国出现了两大派知识分子之间的悲剧性斗争。
五四运动过去这么多年之后,两大派知识分子之间的悲剧性斗争也成为过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又再次出现了较大的分化,这种分化以学术与思想的分化为表现形式,而实质上的分歧乃是基于对启蒙的不同认识,就是是否需要启蒙和启什么蒙的问题。
弘扬五四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它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尽管当今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五四青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五四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弘扬。
当今世界的经济正在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电视、国际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球在逐步地变成一个“村庄”。全球意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扩散。随之而来的是,民族国家的功能受到挑战,爱国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受到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温五四运动,在青年中建构出一种“全球意识”与“爱国意识”并重的双重心理结构,有助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型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自觉地抵制因片面强调“全球意识”而忽视国家民族利益的错误思潮及其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民族振兴和现代化事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五四青年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中国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之中,即处在现代化过程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经济成就、经济效益等,容易成为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的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减员增效”等这些口号,生动地体现了经济目标优先的原则。而作为主体人的自身发展和需求,尤其是民主需求,相对而言,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处于次要地位。尤其是一些单位(如有的国有企业)实施的已经扭曲变形了的、不讲民主的所谓“科层制”,更是将职工的民主权利束之高阁。而且,即使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层制”,从本质上讲,它也是更有利于“权威”建构,而并非“民主”建构的一种制度。这表明,五四青年所倡导的民主精神,仍然有待弘扬。高度民主的实施,还将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及国民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而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目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真正深入国民心理深层的应该说还主要是对技术,尤其是对那些能快速致富的实用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还远未渗透进一些国民,包括青年人的心理底层。在纪念五四运动之际,重提弘扬科学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标签:五四运动论文; 科学论文; 科学精神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五四精神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迷信活动论文; 政治论文; 启蒙思想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