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城市新建区在规划设计时逐步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并通过加大防洪排涝系统设计标准、采用雨洪控制利用措施等途径来予以解决。而城市老城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现状情况复杂等原因改造困难,内涝与缺水问题都较为突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老城区在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构建提供参考,为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洪控制利用在老城区的推广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升级;改造;思考
1我国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存在问题
城市老城区是指城市中建设年代较早、规划设计不健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它们作为城市发展繁荣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灵魂,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内涵,但老城区由于建设年代早、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难度大等原因使之成为防洪排涝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总的来说,我国城市老城区的防洪排涝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防洪排涝设施单一。
城市老城区一般采用苏联的快排模式,将雨水视为一种灾害,通过大量修建雨水管道、渠道等实现雨水的快速排除。这种模式大大浪费了雨水资源,造成地表水与地下水无法交换,加重了地区缺水情势和地下水漏斗形成。
1.2防洪排涝设施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能力不足。
城市老城区建设年代较早,雨水管道一般是按照当时的城市规模、降雨情况和下垫面情况确定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硬化地面不断增加,雨水滞蓄消纳能力不断下降,同时受气候变化、热岛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降雨条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长历时、高强度等极端降雨频现,造成老城区现有防洪排涝措施能力不足,严重滞后于目前的防洪排涝要求,导致积水情况明显,内涝风险加剧。
1.3防洪排涝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现有防洪排涝设施类型单一,设计标准偏低、修建年代较早等原因,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城区发展对防洪排涝设施的要求,亟须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1.4防洪排涝系统改造难度大。
城市老城区由于缺乏规划、拆迁困难等原因,导致地上、地下情况均很复杂,现有防洪排涝系统改造难度较大,无法实现系统联动、往往是“拆哪改哪”,好坏混杂,使得改造后的防洪排涝设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从而无法真正解决老城区内涝积水问题。
2防洪排涝在城市发展中策略
2.1环境保护设计。
生活垃圾基本产生于临时施工管理及生活区,产生于人员密集区,安排专人,按照垃圾成分的特点,进行分类收集后集中外运处理。针对于施工机械废气控制,使用符合标准的清洁能源或油料,以及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此工程建设没有较大影响范围,为典型工程,但是不免对陆生植物产生影响,为了缓解工程建设影响项目区植被,在施工结束后行植被恢复等。
2.2注重生态补水。
在规划城市生态专项中,需恢复城市水系生态排水泄洪、调蓄洪水的功能,要对其退化萎缩的趋势进行遏制,加强对城市水系的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湖泊、生态型河道,且不能够继续减少城市水体面积。城市河道淤塞严重成为“死水”,因污染丧失自我生态补水恢复能力,所以需补充新水且进行清淤工作。关于防洪与生态修复,积极营造出城市生态补水建设体系,为亲水、景观、休闲、防洪、防涝、生态为一体的。
2.3合理地规划与布局。
在城市总体布局上,要禁止大建设不利于地区的老城区,坚决不可以在洪泛区或地势低洼区,进行城市新区的发展,要进行逐步化改造。蓄水区、生态公园、湿地等,是城市建设用地需避开的,可极大程度降低及减少抗洪资金、洪水风险,同时可改善生态环境、调蓄洪水。
2.4排水措施的加强。
要在城市规划指导下,加强城市排水及防洪的措施。关于排水规划,要确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排水制度,排水管网的规划布局,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而防洪规划,要设防等级、防洪标准,确定城市需设防地区范围,各类防洪工程设施位置、走向,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排涝防渍及洪设施位置和规模措施。要更换掉易发生内涝的老城区排水管,从而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
3 雨水工程规划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住宅和大型建筑物使城市的不渗透水面积最高可达 90%以上,使得相同的降雨量,城市地区产生的径流量比农村地区要大得多,而且在城市中雨水下水道的敷设及天然河道的改变使雨水流向排水管网更为迅速,洪水总量也增大了,洪峰增高和峰现时间提前,径流过程线的形态与时间尺度都与自然状态显著不同。城市水文的这种变化,导致城市雨洪灾害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的问题,要求雨洪能够快速排出,使洪涝灾害减到最小。这样就产生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的问题。雨水利用规划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导方向应该采用间接利用,以涵养地下水,改善气候条件,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1)城市绿地、花坛、园林雨水积蓄工程。利用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直接入渗地下是雨水间接利用的较好方法。绿地径流系数小,约有 85%~90%的降雨可被截留。本项目区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214.91 hm2,占总建设用地的 9.68%;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 151.82 hm2,占总建设用地的 6.8%。
(2)小区雨水收集利用。以居住小区、行政单位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就地直接利用雨水,建成生态小区雨水利用功系统,就近使用,不需要修建大量的回用水管网,灵活方便。
(3)雨水管网布置。鲁能领秀城规划区内雨水顺地势坡向兴济河,该区排水采用市政排水管渠,高水高排。在雨水管出水口处集中设雨水利用设施和防洪闸。在相邻河道水位低于开闸水位时,通过雨水利用设施蓄积雨水;洪汛期则通过内河出口的防洪排涝闸及排涝泵站抽排。
4结语
海绵城市”的提出为城市防涝排涝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城市防洪排涝的思路——由传统的“快排”到“渗、滞、蓄、净、用、排”。因而,在城市防涝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创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李丁.城区防洪排涝设计实例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0):65-67+15.
[2]张新,李静.广州市花都区城区防洪排涝规划综述[J].广东水利水电,2013(03):32-33+40.
[3]宁光颖.阜阳城区防洪排涝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1):8-9.
论文作者:张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城区论文; 内涝论文; 设施论文; 生态论文; 系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