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地利论文,述评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奥地利经济学在企业理论方面的缺失及其原因
1991年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企业理论迅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新制度经济学遂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然而,同时兴起的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或新奥地利经济学派,却发现自己的体系中并没有企业理论。正如O’Driscoll和Rizzo所指出的那样,“令人惊奇的是,尽管主观主义方法特别适合分析企业这种演进型社会制度,(但却)并不存在主观主义或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显然,在主观主义或奥地利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Langlois(1994)也注意到“哈耶克的市场理论并不完美……在其经济秩序理论中,(对)工商企业(的研究)是一个空白”。[2]
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该学派忽视企业理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是人们为追求利润而规划、设计出来的一种组织,其运作也是在一个人为设计的框架中进行的;因此,作为门格尔所讲的实用性制度或哈耶克定义的人为秩序,企业组织是很难进入该学派视野的。Foss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是想构建一种市场过程的动态理论,结果导致了它对企业存在、边界及生产能力的漠视,它对企业理论的研究最多只是对企业家感兴趣。[3]
二、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对主流企业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构建本学派企业理论的另一个推动力,来源于其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不满。他们认为,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主流企业理论存在以下缺点:
1.主流企业理论只重视均衡产生的条件,而忽视了对市场过程的分析。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处于市场交易的网络中,企业所有的契约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均衡,且这些结果是自动实现的。而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柯兹纳则认为,行为人在进行每一笔交易之前,首先必须发现“营利”机会,然后才能进行交易。[4]主流理论对交易之前的“发现”活动处理简单,忽视了企业家的发现过程在非均衡向均衡逼近过程中的作用。
2.主流企业理论忽视了知识的分散性、意会性和私人性特征。尽管主流企业理论认为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行为人在选择契约形式时,即使他们对交易对象的物质特征一无所知,也能有足够的“洞察力”预期到事后所有的偶然性,并在事前制定出最优的契约形式。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契约论对经济主体的强假定是不可取的。哈耶克的知识问题超出了主流企业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范式。知识的分散性、私人性、不可言传性,使行为人不得不面对极端不确定的环境。在此情形下,行为人既不能预期未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也无法了解其他契约参与者的偏好、计划、预期以及未来对计划的调整。因而,主流企业理论对行为人的“洞察力”假定是难以成立的,行为人也不可能执行动态规划,并准确预测它们的结果。预测结果的概率分布,因为新奇性的出现而非常容易摧毁这种企图。
3.主流企业理论不能准确定义企业家精神。新制度经济学并不严格区分企业家与经营者,企业家提供的服务与其他要素提供的服务一样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因为效率问题可以在事前解决,所有交易的收益均已经被发现,所以不存在资源的更优配置问题。在企业出现以前,市场业已存在,并且企业的投入、产出以及技术均是既定的。在此情形下,企业家只是按照所有者的要求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机械地按照最大化原则组织交易,以至于法玛[5]和张五常[6]干脆产生了抛弃“企业家”概念的想法。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企业家不同于经营者,企业家精神是行为人对此前尚未发现的“机会”的特有敏锐性。在动态的经济现实里,市场价格必须被发现,而这一职能是由企业家来执行的,企业家对企业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主流企业理论误解了企业家,因此才会认为在组织内部可以有效安排决策权,忽视了通过企业家活动来发现更好安排的可能性,并且认为经济主体知道所有资产的最佳用途,而否认企业家可能发现资源的更好用途。
4.主流企业理论忽视了企业成本的主观性特征。均衡中的成本是客观的,它的大小可用市场价格来核算。但是,在非均衡情形下,由于价格并不反映边际机会成本,因此企业的成本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此时,要素的价格主要反映了企业家对它的主观评价,同样一种要素对于不同的企业家可能有不同的价格。而这种主观的生产成本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制造还是购买”决策。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看来,企业的边界是主观的:如果企业家预期一笔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成本低于从市场上购买的价格,那么就可以决定在企业内部组织这笔交易。
5.奥地利经济学派基于动态主观主义认为,主流企业理论忽视了企业演进中的沟通成本。[7]企业家在设立新企业以及投资新项目之初,必须说服其他要素所有者,让他们相信自己发现了迄今为止别人尚未发现的商机,使这些要素所有者同意投入其所拥有的要素,确保企业家抢在竞争对手之前顺利实施其计划。沟通的成败直接决定企业能否产生或生存。然而,由于这些要素所有者自己并未察觉到企业家所说的商机,而企业家的敏锐和知识又是意会性的,因此,企业家和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沟通成本非常高。显然,主流企业理论完全忽视了企业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这种沟通成本。
另外,部分契约经济学家认为,在企业内部,要素契约的签订行为与市场上的商品买卖是无差别的。然而,奥地利经济学派更倾向于把企业看作是一种人为秩序,而不是自发秩序。企业的创立体现了企业家的主观意图,企业的存续和成长是企业家敏锐发现和捕捉商机,成功实施其计划的结果。
三、现代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基本要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推崇奥地利经济学传统的学者开始构建本学派的企业理论,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Foss关于奥地利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基本构成的开创性研究;[3]Witt[8]和Yu[9]对于企业家精神和领导权认知层面的分析;Ioannides对柯兹纳企业家理论的拓展;[10]Dulbecco和Garroute突出动态主观主义特点,对资本具有“跨时互补性”的独到分析;[11]Yu强调真实时间及行为人经验的连续变化,对生产计划和企业扩张的研究;[9,12]Klein对企业家的作用、企业规模以及公司治理的探索;[13]Levin与Phelan对战略租金的研究;[14]Aderlstein对奥地利传统企业计划理论的整合;[15]等等。具体而言,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创立。柯兹纳对企业家的定义是对营利机会或商机的“敏锐发现”。[4]当企业家察觉到市场中存在尚未被人发现的商机时,需要设法说服其他要素所有者投入其拥有的资源。一旦游说成功,企业就会出现。所以,企业的产生首先是企业家主观远见的产物,是企业家对利润机会成功策划的结果。[10]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是市场过程或企业家精神的产物,它的出现独立于对交易成本的任何考虑。
为什么其他要素所有者会放弃他们在市场交易中的自由,而愿意将其拥有的资源交给企业家支配呢?在极端不确定的世界中,企业家精神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16]这就决定了在某项经济活动中不具有企业家精神,或未发现自己有企业家精神的要素所有者在市场活动中难以获得利润。而企业家具有对营利机会的敏感性,只要企业家保证他们获得不少于他们在自由市场上获得的利益,那么其他要素所有者就会放弃自己在自由市场上能够获得的一些权利。因此,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家的指挥者地位就已经确立。
2.企业中的计划与协调。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制度的出现能减少由经济主体制定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协调,帮助合作各方安排其知识和预期”。[17]对任何一种制度而言,都存在内部运作规程或惯例,这些惯例能“确保协调成千上万的行动,并减少对获得并分析关于他人的详细知识和关于他人未来行为的详细预期形成的需求”。[18]在极端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则、惯例以及文化,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共享的认识框架。通过企业家设计的一套共同组织目标来激励和方便沟通、交流,减少他人计划的不稳定性,为各方奠定了一个形成稳定预期的基础,以较低的成本确保这些行为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协调他们的行为。所以,企业就是一种以协调为目的而构建的经济组织。
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为秩序的企业通过引入一些自发秩序元素,可以较好地解决或缓解知识分散的问题。例如,企业家通过引导设立参与各方彼此认可和明确的企业目标、运作规则、惯例或企业文化,可以降低沟通成本,诱导参与者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信息,或充分利用自己的意会性知识,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并最终服务于个人的目标),而不是让他们利用这些隐蔽性信息和意会性知识直接为自己谋取利益。Foss认为,企业存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它为要素所有者构建了一个共享的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有助于要素所有者在变化中更好地利用分散的意会性知识,并实现协调。[16]
3.企业的边界。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对企业的边界有以下两种解释:
首先,企业家对经济核算的需要最终限制了企业组织的规模。[19]经济核算是企业家的主要决策工具。通过核算,企业家可以用现在的价格与预期的未来价格来比较目前的成本和预期利益的大小,进而决定应该生产哪些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为了做出选择,企业家必须有能力权衡各种行为的成本与预期利益。
一些学者认识到,社会主义核算问题可以为研究企业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柯兹纳试图用哈耶克的知识问题来解释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在自由市场上,源自中央计划的任何优点的获得都是以改进知识问题为代价的。我们可以预期企业将自发扩张到这样一点,即中央计划的额外好处刚好被分散的信息所导致的知识积累困难所抵消”。[20]Klein认为,企业的边界部分地由企业在内部化过程中遇到的日益增加的核算问题所决定。因为在企业内部知识是分散的,集中处理分散的知识的成本限制了企业的规模。[19]Rothbard认为,“最终限制企业相对规模的因素,是企业为了计算其利润或亏损而对每一种要素市场的需要”。[21]就要素服务而言,其机会成本只有存在外部要素市场时才能确定。企业的集中管理则要借助机会成本来计算分支机构的利润和亏损,进行跨部门的资源配置。如果企业外部存在这类产品市场,那么企业就可以用市场价作为转移价。显然,转移价与实际市场价相比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少得多。因此,对于不存在外部市场参考价格的中间产品,企业就很难计算其机会成本。当企业扩张到了某一点,导致某一要素或产品的外部市场消失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核算问题。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和更多外部市场的消失,核算就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当不能核算的领域越来越多时,企业中非理性、资源低效配置、亏损等问题将加剧。尽管纵向合并能避免主流企业理论所说的“要挟”问题,但核算问题所产生的成本可能超过外部治理的成本。[17]
其次,沟通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进行纵向合并。[7,12]Yu认为,熊彼特式企业家的发现是超常发现,这种发现要求改变或打破原有体系和常规。[12]在此情形下,创新活动要改变现有的互补性活动方式,作为创新者的企业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改造这些活动。因此,创新者必须让要素供给者理解其新颖、独特的企业家远见,以同意进行不可逆转的专用性投资。但在倾向于惯性思维的经济社会中,创新者劝说要素供给者的沟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在许多案例中,要素供给者可能根本不会接受企业家的远见,以至于出现协调失灵的局面。沿袭Langlois和Robertson的研究思路,Yu认为,在以上情形中,对于企业家来说,合并这些互补性专业化活动,并雇用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是更好的选择。[12]企业家通过纵向合并,使要素供给者共处于一个企业内部,服从一套由企业家设定的规则,为实现企业家制订目标而奋斗。显然,在创新背景下,企业家与要素供给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决定企业的规模。
4.企业家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家理论是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在企业理论方面取得的最著名的成就。传统奥地利经济学的市场理论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市场竞争过程的化身。然而,这种论述仅关注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忽略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企业家实现经济协调不仅要通过市场,更要借助于企业组织。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在批评主流企业理论漠视企业家角色的同时,也在修正该学派传统上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理论的不当割裂,并试图建立基于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首先,企业家精神。企业与企业家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看来,企业是企业家实现其主观想像的产物,企业的运行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执行。在一个永远变化的经济世界里,企业的决策必须以对未来事件的预期为基础。由于生产需要花费时间,所以资源必须在实现其回报之前进行投资。如果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不准确,预期利润将变成亏损。当企业处于不确定背景中时,由于知识在不同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有着特殊能力的企业家必须承担协调个人计划的职能。柯兹纳对米塞斯有关企业家定义的著名解释是“敏锐”或“发现”,而非承担不确定性。在他看来,市场机会是否存在这关键要看是否有人察觉到它的存在。企业家就是对市场机会具有超常的“嗅觉”,善于“闻到”商机的人。企业家总是在捕捉市场信号方面胜人一筹,这是企业家特有的敏锐性在起作用。企业家精神既不能靠投资、搜寻来获得,也不能被其他人所借用或利用。企业家具有独特的知识存量,因此当市场出现非均衡时,能对同样的信息做出与众不同的解释。柯兹纳认为,在真实时间(real time)的范畴里,每个行为人在任一时刻都在经历新生事物的发生。但是,有的人会把这些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新生事物看作是障碍而加以拒绝,有的人会把它视为无用之物而予以忽视,只有企业家能超越常规思维,创造性地发现新生事物的崭新意义。由于机会是否有价值只有在事后才能知道,所以,企业家在事前洞察商机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企业家与资产所有权。关于企业家是否就是资本家这个问题,奥地利经济学派并没有达成共识。柯兹纳认为,尽管贯彻企业家精神需要耗费资源,但企业家精神与耗费资源以及资源的所有权无关。而该学派大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企业家一定是资本家。Klein相信,柯兹纳等人的观点忽略了作为生产结构推动力的企业家——资本家式企业家,因为是这些人的金融资本承担了行为人在预测未来事件时所遇到的风险。米塞斯在论述企业家时,也认为执行企业家职能的企业家必须拥有财产;没有金融资本的所有权,他就无法投资,就无法进行资本配置。门格尔在分析生产时也谈到了作为企业家职能的经济核算、行为意愿以及生产计划的执行监督。由于履行这些职能需要财产所有权,因而门格尔式的企业家也是资本家式的企业家。可以说,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一种有关所有权和资本使用的理论。
最后,企业家利润。在柯兹纳的分析框架中,利润是企业家行为的动机,利润的实现必须被视为企业家精神付诸实施的事后证据,或者说,利润是对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超级敏感性的奖励。如企业家敏锐地发现了一种新产品或更先进的生产过程,并在他人之前采取措施填补了市场空白,那么就会获得利润。随着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发现同一市场机会,并开始采取企业家行动,企业家利润将在竞争中逐渐减少,直至变为零。这就是柯兹纳把企业家精神看成具有均衡导向作用的原因所在。
5.资本品的互补性。资本品的互补性是现代奥地利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该学派提出的“跨时互补性”概念的基础。在企业内部,资本品的互补性是以专用性为基础的,两者同时出现并彼此不可分割。专用性是指每一种资本品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互补性则是指在某一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资本品在生产的不同阶段相互配合、补充,完成生产活动。资本品的这种互补性并非天然就有,只有当它们被整合到某一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并相互作用时才会出现。资本品的互补性反映了在生产链的不同节点上特定资本的相互依赖性;同时,它也必须与企业家制订的生产计划相适应。按照拉赫曼的观点,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决定企业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资本资源,并决定其具体形式。由企业决定的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具有互补性的资本品。[22]
由于资本品是跨期使用的,因此,企业家在上期选择的最优资本组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日后变得不再最优。未预期到的变化提供了资本使用的新机会,并使转换先前的最优用途成为可能。资本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均体现了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过程:互补性指的是在不同企业内部执行的计划给每一种资本品安排的角色,而替代性则反映当预期失误时必须对生产结构进行的调整或资本品的角色互换。资本过程将由流动性最强的货币变成流动性差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机器设备,因而企业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就难以修改。所以,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主要研究企业行为需要事前协调的事实,探讨资本跨时互补的可行方式和组织条件。
四、简要评价
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相比,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基于本学派传统发展了动态主观主义的企业理论。该理论有以下贡献:
1.重视主观因素在企业创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特别强调用主观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性质。在该学派看来,人是研究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知识、经验、想像力、态度、预期、判断力、学习等决定了物质形态的其他投入品的效率,不同的人因其个人在主观因素上的差异而形成了在企业中地位、作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人在同一时点上有不同的知识存量(这一知识存量来自以往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对同一资源在未来的收益会有不同的评价。由于知识在不同人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具有特殊禀赋的企业家就成为企业理论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一逻辑,企业的产生源自企业家的想像和远见,企业的利润是执行企业家精神的产物,企业的运行主要得益于企业家的协调,企业资本结构的重组是企业计划的优化调整,企业的扩张是企业家主观计算的结果,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则代表了企业家对未来预期变化的连续调整。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家的管理、组织才能是该企业理论的核心元素。该学派也看到,企业的成功不是单单依靠企业家一人或一个小群体来实现的,企业目标不仅需要内部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还需要其他投入品的外部供给者对企业计划的认可和支持。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强调企业中的协调,以及企业家为此必须付出的巨大努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该学派提出的沟通成本准确而深刻地描述了企业家与外部供给者进行沟通、谈判、说服、协调和教授等活动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并把这一概念看作是企业能否顺利运作的关键。
2.该学派的企业理论注重对企业的动态分析。现代奥地利经济学在构建企业理论时秉承了从真实时间的视角进行动态分析的学术传统,根据经济当事人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的主观因素的变化来“窥探”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演化。在他们看来,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主观知识、经验的累积性、连续性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每个企业独特的生命轨迹。该学派重视企业参与者在不同时点上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以及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变化。他们既强调由知识分散性产生的不确定性,又关注因为时间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面对无法解释的新生事物,企业必须调整资本结构和生产计划。他们还注重行为人利用、改变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企业的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演变以及它们在企业演进中的作用。因此,企业就是要在变化中充分利用分散的知识,绕过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一切“暗礁”,把握时隐时现的商机,避开市场上潜伏的“陷阱”。
3.与主流企业理论侧重均衡分析方法的传统不同,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基于非均衡的企业理论。该学派认为,企业家的发现要么是将非均衡逐步逼近均衡的动态过程(柯兹纳的观点),要么是对原有均衡的破坏(熊彼特的观点)。如果没有非均衡,就会背离该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如果没有非均衡,就难以理解该学派所强调的企业家发现营利机会的能力;同样,如果没有非均衡,就无法解释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异质性。因此,现代奥地利经济学为我们描述了一种更接近现实的企业理论,对企业“黑箱”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分析。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在动态主观主义的思维下提出了企业组织拥有的知识具有意会性特征的观点,强调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坚持强调因知识和企业家才能不同而造成的企业异质性,关注企业在完全不确定环境下的自我调整和能动适应能力,注重从市场过程的角度研究企业与市场非均衡的关系,并重视人为秩序和自发秩序之间的互动性,这些独到见解都为我们理解企业组织的性质和成长提供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它在现代动态企业理论中的地位。
在新制度经济学以外的众多现代非主流企业理论中,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尽管它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整合,要成为一个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然而,该理论独到的分析视角形成了它在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差异性和特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削弱了人们在工业化社会思维下对物质资本形成的偏爱,该学派对“人”的强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揭示企业的本来面目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现代奥地利学派企业理论的生命力不容低估,它对其他侧重动态分析的非主流企业理论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深刻见解,无论是对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还是企业能力理论,甚至包括提倡静态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有人把企业能力理论称作“近似的奥地利经济学”,因为后者也同意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计划秩序的产物,只不过在拓展认知角度的分析时把重点由企业家转移到企业组织本身(Adelstein,2003)。企业能力理论的先驱——彭罗斯(E.Penrose)的代表作《企业成长论》也反映出奥地利经济学传统对她的影响,该书中的某些观点与拉赫曼(1956)的研究成果非常相似,包括企业家在企业发展、扩张中的作用,不确定性、知识和预期的作用,资源的异质性与使用的专门性。同样,演化经济学家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1982)也表示,他们与奥地利经济学派一样,也关注经济世界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对新情况做出的反应,注意对市场过程的研究。
标签:企业家精神论文; 经济学论文; 奥地利经济学派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企业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