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注重对学生启发式教育,启迪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的主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教材加强操作还原知识真实背景,开展有效课堂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合理处理教材中开放性习题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 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反映在思维能力的强弱上。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十分有限,就目前低段数学,我个人认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材加强操作还原知识真实背景,开展有效课堂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合理处理教材中开放性习题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
一、还原知识真实背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他们对某一数学概念的理解通常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引入数学概念的时候不妨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着手,在此基础上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有个具体形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课本主题图通过计算游乐场的三种游乐车各有多少人引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首先得知道乘法是什么?教材的主题图需要我们老师深度地去解读并让学生用小棒操作,3+3+3+3+3=15表示小飞机里有5个3人相加,6+6+6+6=24表示小火车里有4个6人相加,2+2+2+2+2+2+2=14表示过山车里有7个2人相加。学习乘法有什么作用?7个2人相加可以列7×2=14,也可以列2×7=14。“用乘法算式真简便。”
又如在学习《认识余数》时,首先要理解啥叫余数?什么情况下会有余数?主题图完整呈现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景,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课堂上,我把教材稍加改动——11根变成10根,请学生按要求摆图形。摆完之后请学生观察并思考: “为什么剩的不一样?” “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干什么?”“在数学上怎样表示?”等,既能激发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也展现还原了余数产生的必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堂提问多一些“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提问,尽量避免在提问中使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应该深入启发学生思考,深化数学教学,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多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开展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交流、对话等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教材很有结构性地呈现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操作结果以及余数的变化情况,也能从中观察、比较出余数要比除数小。“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学生再次用小棒摆一摆发现,剩余的小棒要少于除数,因为和除数一样就能再摆一个图形了。
再比如学习《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为什么有余数还要加一条船?激发学生采取不同方法来证明自己再加一条船的理由。“小丽有10元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为什么这里有余数确没有增加一个面包呢?在探究证明为什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以提问的方式拓展教材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互动,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三、合理处理开放性习题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习题是相对于有明显条件和明确答案的结论式习题而言,是指题目的条件或答案的不确定的习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恰到好处的开放性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条件相同的开放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有序思考的习惯。
如学习完《乘法口诀》后的习题,你能根据口诀写出积是12的相应乘法算式吗?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后,习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6……1,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得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内涵相同的开放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二年级上册学习《混合运算》时的例题“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二年级下册习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领了80棵树苗,一年级种了25棵,二年级种了37棵。剩下多少棵没种?”有学生连减解决,有学生先用加法再算剩下的。这是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思考问题的策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答案相同的开放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后,习题“在○填上不同的整百数,使形如△每边三个数的和都是1500。”有学生先列出所有的整百数,将大的一端和小的一端的数互相搭配找出正确答案;也有学生将问题简化为1~9各数,使每边上的3个数和等于15,再将每个数改成整百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来说,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更为重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开放题很多,我们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乐于学习,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这才是教学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
论文作者:王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学生论文; 余数论文; 习题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乘法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