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商业工作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论文,主题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正确认识深化改革与强化管理的关系,更新观念,扩展管理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管理 企业 主题
企业决胜在市场,市场决胜在管理,强化管理才是搞好企业的根本大计。然而,这个道理至今尚未被所有企业领导所理解,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改革与强化管理的关系
一些企业领导至今没有从“以改代管”、“重改轻管”的误区中走出来。他们认为抓改革就是抓管理,企望借改革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热衷于在铺摊子、上规模、争优惠政策上花精力,不愿在抓管理,练内功、启动内部活力上下功夫,他们最大的冲动是投入,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招牌翻新和店堂装修,而不是优质服务,市场更新、企业信誉和整体形象;他们迷恋于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而不是长远利益和长期效益。结果,改革带来的机制转换不但没有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反而放松了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明星企业”“流星型”的多,“恒星型”的少。这就是我们提出第一个问题的客观依据。
本来,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的双重任务。深化改革才能理顺产权关系,促使政企分开,建立权责分明的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促进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为科学管理清除旧体制的障碍提供新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保证管理的效力得到更好的发挥。科学管理可以把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优化原则组织起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把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到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保证改革中取得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出来,并得到巩固和发展。改革具有明显的循序性和阶段性,主要服务于两种体制转轨的需要,着眼点是通过体制的转换和重建,解放企业的生产力,而管理则贯穿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是维护企业健康运转的基本活动,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通过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才能形成,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管理规范,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条件。改革是方向,管理是根本,两者不可替代。如果在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的同时,忽视了管理创新的同步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会失去支撑点。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之间平等竞争的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克服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还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活力,都必须把企业管理放在重要的地位,否则,改革所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将会因管理滞后而浪费,改革所带来的新机制,也将因管理不善而丧失推动力。企业家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扎扎实实地在提高管理水平上狠下功夫。
二、必须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和扩展管理内容
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着科学决策、合理组织、有效控制,动态协调等内容,涉及到对物的控制和对人的组织两个主题,可分为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两个方面。
基础管理以一般的数量和质量管理、人财物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渗透在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是一种侧重于内部的、局部的、战术的管理。管理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及经济的规模和效益上。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去提高效益。管理的基本问题是一般性的劳动管理、购销业务管理、储运业务管理、价格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管理的特点是刚性的和机械的。战略管理以市场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科技战略、商标战略、投资战略、经营跨度战略、产品和质量市场定位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等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关系的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发展管理为主要内容、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是一种开放性的,全局性的和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上。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容量,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管理的基础问题是激励、创新和组织、力求把管理上升到资本运营的水平。管理的特点是柔性的和权变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既要抓好基础管理,更要抓好战略管理。
在传统体制下,由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无权对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职工经济利益与劳动贡献没有直接联系,经济手段无法发挥作用;卖方市场明显,市场机制对企业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企业管理多局限在企业孤立的封闭系统之内的基础性管理,多采用一些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在管理目标的定位上,过份强调企业的社会目标,忽视了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的目标;片面追求数量目标,忽视经济效益目标;简单追求帐面利润的增长,忽视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实质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展和企业组织的变革,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要求产权关系明晰化、市场体系完善化,资本利润最大化,市场活动竞争化,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关系和资本分配的纵向程序,以及财务、营销、研究等横向组合;企业内部纵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同外部相关群众的横向关系日趋复杂,企业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对这些涉及到各生产要素关系,投入与产生关系,规模与效益关系、质量与数量关系,劳动分工与劳动协作关系等诸多人与人、物与、人与物的矛盾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明确政策,合理办法,并加以正确的处理,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可见,管理的内涵和实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管理时空范围大大扩展,企业产品战略、质量战略、科技战略、投资战略、商标战略、人才战略等管理内容更加错综复杂,以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发展战略选择,投资决策,资本结构优化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性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企业管理必须实现由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经营型管理转变,从粗放经营管理向集约经营管理转变,从核算型被动式的财务管理向经营型主动式财务管理转变,从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尽快把企业管理上升到资本运营的水平,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的同步发展。
加强企业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形成市场运行机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构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的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把企业推向市场。为此,更新管理观念,扩展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水平,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加强企业管理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企业的决策管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领导机制, 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决策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组织保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高效率的统一。
2、建立新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打破身份界限, 对人员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化的动态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产权的约束,努力降低流通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岗位拔能工资制,拉开分配档次,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弹性管理制度,推行规范管理,真正做到以法制代替人制。
3、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更新。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基础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的统计监测系统,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评估和考核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产权转让市场体系,建立以资本经营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经营制度,确保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者。
4、以强化企业内部责任制为核心,健全责任体系,搞好目标管理,加强人本管理。根据行为动力原则,能级对应原则和潜能开发原则,加强对人的组织和管理,充分重视精神、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形成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塑造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人心的管理机制。
5、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优化现场管理,强化专业管理。 根据现代化大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特点和企业组织集团化趋势,依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和市场经营跨度等实际情况,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经营跨度较大的集团应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过渡到事业部制,对不同经营业务进行专门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6、强化危机意识管理。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 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如果不能正确预测这些变化,就可能在突然出现的变化面前措手不及,甚至酿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危机。必须抓紧危机意识管理,促使全体员工对危机的存在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7、执行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者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宏观决策者追求稳定、公平和社会得利最大化,消费者追求商品效用最大化,企业职工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企业只有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寻求相对均衡,才可真正称为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
收稿日期:199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