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脱贫攻坚;扶志;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必须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和关键时期,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龙潭乡脱贫攻坚现状
龙潭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全乡现有1670户,4700人(农业人口1412户4285人),辖5个村2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36平方公里。全乡现有贫困户165户615人,其中已脱贫不享受政策26户112人,已脱贫享受政策128户473人(其中因病致贫56户213人,因残致贫11户42人,因学致贫44户175人,缺技术致贫1户6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3户7人)未脱贫11户30人(其中因病致贫7户20人,缺劳力1户2人,缺资金1户2人,因学致贫2户6人),贫困村都会村一个2015年脱贫,全乡目前贫困发生率0.72%。2019年来,我乡紧紧围绕“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抓巡视问题整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等重点工作,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亲临石柱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当前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体系都在不断完善,扶贫工作力度、深度、精准度达到新的水平。
(一)发展生产脱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立足当地资源,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将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技术培训,同时也支持群众在本地或外地务工、创业实现短期增收。全乡烤烟产业计划完成8500亩,实现订单种植烤烟42户1250亩、养殖肉牛19户145头、发展中蜂16户500余群,务工带动108户149人,公益性岗位带动19户、土地流转带动29户145亩、烤烟股金分红带动60户,组织资产收益业主单位与贫困户建立土地入股、房屋出租、联动发展、参与务工的抱团发展模式,共带动贫困户110户。同时加强深度产业结构调整,管护“三木”药材3485亩,新种植中药材800亩,发展中蜂1000群。
(二)易地搬迁脱贫。通过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提高补助标准、建设用地政策、贴息贷款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落实好搬迁政策。同时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搬迁工作,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乡完成贫困群众易地搬迁建房入住41户148人,其中市级计划29户114人,县级计划12户148人,发放住房贷款9户40.5万元。
(三)生态补偿脱贫。通过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调整指标,完成二十五度以上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同时利用部分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资金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任生态护林员。我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超过3100亩,发放补助资金超过63万元,发展聘用护林员带动47人,提供就业岗位47 个,每年为贫困群众增收人均6000元。
(四)发展教育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保障义务教育、重点抓职业教育培训、改善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兜底教育资助等一系列方式及帮扶政策落实好教育扶贫工作。同时党员干部联合社会单位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让贫困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温暖。我乡在教育保障方面,2019年春季学期全乡资助贫困学生139人,共发放资助金18.96万元,贫困学生入学率、政策享受率100%,辖区无适龄儿童辍学,同时党支部联合帮扶单位县烟草公司、中国建设银行、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各界共开展“支部共建”“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根在基层-助力脱贫攻坚”“情系教育、爱心助学”“爱心帮扶、点亮梦想 阳光助学”等活动共计10余场次,捐赠学习文具、运动球等助学学习用品共计8万余元。
(四)社会保障兜底。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统筹协调扶贫标准,按照国家扶贫指导标准,衔接医疗救助、养老保险、五保供养等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兜底作用。我乡通过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贫困患者自付费不超过10%等政策户户知晓;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全乡贫困户落实一名帮扶医生,每月上门巡诊;36名贫困人口为居家康复临时医疗救助对象,每月享受100元药费减免,低保户102户201人,其中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52户178人;新农合医疗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贫困户人口参保率均达100%,贫困户新农合医疗保险补助100元/人已补助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确保了绝大部分贫困户在精准帮扶下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脱贫,但仍有极少数贫困群众游离于脱贫攻坚之外,有的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的人祖祖辈辈穷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更有甚者“拎着水杯压马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类人员俗称精神贫困“癌症患者”。如何激励贫困群众精神脱贫、消除志贫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中之艰,也是最后一战。
二、 志贫现象及原因分析
俗话说,救穷不救懒。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在基层一线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对当前扶贫工作中扫除志贫的艰难深有体会。
(一)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过度依赖扶贫政策。有的贫困户什么都不干,发展产业不积极,躺着吃低保、吃“皇粮”,指望着政府送钱送粮,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有的贫困户对自己目前生活状况非常满意,“不怕穷”。不但没有自己积极主动发展产业,而是拎着保温杯在公路上溜达溜达,顺便炫耀自己:“你看我什么都不干,还能每个月领1千多块,不愁吃喝.你看你们一天天早出晚归、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哪有我划得来好耍哦!”看得一个个恨得牙痒痒,还不能把他怎么样。有的人自从纳入贫困户享受到政策的好处,随之产生“油水不足”思想,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严重。某单身汉贫户困,旁边住着70高龄母亲,菜园子、柴火都是依靠母亲侍弄,老人家对政策扶贫很不满意“我儿子未纳入贫困户之前还知道自己上山捡柴,现在除了买酒,连门都不远出了。扶贫资金他也能一夜之间到临乡打牌输个精光,连回家的车费都没了,还得喊人去接回家。”整个村里的风气都被这类人带坏了,后面出现一系列比如通过假离婚只为申请吃低保,攀比着谁低保标准吃的高等等荒唐事例,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争当贫户困、争评低保户、不愿脱贫户以及伸手要救济等现象层出不穷。更有无事不出家门的,躺床上不饿不起床,饿了起床床边就是火坑,翻身就能做饭。懒得外出拾柴?干脆将屋子里面不用的破棉絮用来烧火做饭吧。懒得到门外舀水?煮饭多放点油应该效果差不多吧,管他呢。
(二)不懂感恩。党的政策越来越完善,包括养老、医保、种粮直补、退耕还林、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等涵盖各个方面的惠民政策,群众享受到了几千年以来从没敢想的政策红利,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老是发牢骚,或四肢健全却好逸恶劳,或有事无事缠访闹访,更有甚者被询问到享受过国家哪些政策时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什么都没有享受到,一分钱都没得到,干部都是偏心的,其他家的政策享受得多些。”而实际情况却是惠民政策满足条件都落实政策享受的。
(三)传统观念束缚。由于历史地域原因导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僵化,祖祖辈辈穷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不谋求发展与创新。对于帮扶干部规划的产业发展或产业调整嗤之以鼻“我们家祖辈都是种玉米洋芋,也没有饿死。种烤烟?投入大、没技术,谁知道会不会倒亏一笔,反正我也学不会技术。中药材?几年才能长大有收入,等到回本黄花菜都凉了。”眼高手低,出现“小钱看不上,大钱找不来”的现象。
(四)致贫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志贫对象以及与脱贫攻坚工作相悖的现象呢?首先是扶智扶志的长期性。脱贫攻坚是有期限的硬性要求,即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小康,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然而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都可以通过相关政策与资金投入在几年内实现。但是扶智扶志却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扫除志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树立信心、民风教化以及优良的环境,非一日之功,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其次是贫困户不愿脱贫。由于脱贫期限的限制,政府对脱贫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扶干部同样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和贫困户自身努力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恰恰是干部全心全意的帮扶、大量的惠民政策让贫困户觉得脱贫了就不能再享受这么优厚的政策红利,好处就少了,因此就妄图表现一系列与脱贫攻坚相悖的行为来表明不愿脱贫的心思。最后也存在贫困群众文化低下不能完全理解扶贫政策的复杂多变的原因。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关政策不但丰富,而且也随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然而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接受迟缓,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干部不断解释政策的变化努力让贫困群众理解相适应的先政策,但群众不但接受困难,还因此会对国家政策产生怀疑。
三、扶志解决办法、思考与对策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如何扫除志贫,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战,攻克艰中之艰,激发贫困群众心气,形成主观上的脱贫内生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一)注重思想引导,即把扶志当做打基础、搞引导、管长远的事情。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以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二)树立脱贫典型,通过发现、总结、推广、宣传扶贫脱贫先进典型事迹,营造“脱贫致富贵在立志”的氛围,树立劳动光荣、脱贫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理念。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以来本村的变化,提高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知晓率,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愿望、致富主动性,着力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
(三)加强扶志教育,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的建设,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用群众评议、舆论的力量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约束、提高。各种形式宣传营造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可耻的舆论氛围。
(四)建立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以工代赈、劳务补助、生产补助等在基础设施、道路养护、环境治理等方面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依靠劳动脱贫致富。
(五)法治树反面典型,运用群众自治和法治手段,重点处理懒汉典型,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人员纳入诚信黑名单,教育和引导群众将更多精力投入自主脱贫、勤劳致富上面。六是强化教育培训,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全面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素质,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开展普及性使用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殖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扶志问题不解决,内生动力不激发,脱贫就会遥遥无期。如果贫困人口只享受扶贫政策,自己却不出汗、不出力、不劳而获,实际上是对勤劳致富、艰苦奋斗价值观的颠覆。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扶志可以真正激发出人的自身潜能,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致富本领,增强创业动力,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立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1.摆脱贫困[M].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著, 1992
2.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曲海燕.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9(02)
3.冲刺脱贫攻坚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J]. 叶江旭. 创造. 2019(05)
论文作者:谭玲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贫困户论文; 贫困论文; 政策论文; 群众论文; 脱贫致富论文; 工作论文; 全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