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意义和原则进行剖析,通过划分保护范围、更新保护方法、治理空间环境、建立公共设施、适度进行开发、规范管理制度等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效率,推动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方法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原有居住环境很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居民对传统民居进行肆意改造,对城市历史风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采取措施对历史街区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对稳定城市历史文化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1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意义
第一,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是历史文化的直观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使后代可以借助文字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沉淀会依附在实体建筑当中,通过观看建筑的风格、形状、颜色可以了解当时建筑的文化背景,给人们美的享受;第二,具备实用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历史街区目前仍在使用,继续创造着社会经济价值,而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文化艺术的追求,而且可以引导人们进行文化传承。
2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原则
首先,适度开发原则。历史街区经过岁月的洗礼,建筑质量逐渐下降,为了延长历史街区的使用寿命,政府在对历史街区进行开发时,应遵循适度开发原则,尽量维持历史街区原貌;其次,和谐原则。在进行历史街区开发时,需要考虑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和居民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点,使居民可以主动维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减少不合规操作;最后,计划性原则。政府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时,不能过度追求开发速度,应根据历史街区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开发方案,使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可以得到最大限度保留。
3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方法
3.1划分保护范围
历史街区规模相对较大,全部进行保护操作难度系数较大,并且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1]。对此,在进行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时,政府需要平衡历史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合理的保护范围。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政府在对莫土司衙属所在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时,该政府将莫土司衙署作为历史街区中心向外进行扩散。地区向东延伸至忻城县东城门,向西延伸至忻城县北城门,向南扩张至翠屏山,包括三界庙和官塘用地在内,总共划分出十五公顷用地作为保护区。在该保护区中,当地政府为了方便后续建设,将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根据不同保护区性质选择相应的开发手段,使保护区用地性质可以做出最优化调整,最大限度保持核心保护区内部的传统风貌。通过划分保护范围,可以明确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重心,提高历史街区的保护水平。
3.2更新保护方法
历史街区中的建筑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质量会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在对建筑物进行保护时,应仔细调查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质量下滑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使历史街区建筑可以最大限度维持原貌[2]。通常可以采取保护、改造、保留、更新、整治五种保护方法。保护是利用当时的工艺手法、工艺原料将建筑物修缮成与原来风貌一致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或重要文物建筑;改造是将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加固,提高建筑物结构稳定性,但原有建筑风格保持不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传统风貌保持度较高、质量一般的建筑;保留是将不需要加固结构或进行修缮的建筑进行留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质量较高、结构较稳定的建筑物;更新是对传统建筑进行重建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质量极差、无风貌特点的传统建筑;整治是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调整,使其与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相和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质量较高、与传统风貌格局相违背、短时间无法拆除的建筑。通过更新保护方法,可以降低历史街区保护成本,提高原有建筑利用率。
3.3治理空间环境
在对历史街区传统风貌进行保护时,应尽量保持历史街区原有空间环境,减少现代元素的干扰,使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得以重现。例如,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在对中山路进行保护时,结合中山路原有地貌特征,对中山路建筑墙面、门窗、地面、线路进行重点治理。在对墙面进行治理时,当地政府将外墙瓷砖进行拆除,参照原有墙面风貌进行修复,使墙面整体风格可以与旧立面保持一致;对于安装现代门窗的建筑,当地政府将其恢复成原来门窗,并重做破旧门窗,使街道所有门窗风格保持一致;在地面处理时,当地政府选择铺设花岗岩锯板,对于出现高度差的地面利用缓坡进行处理;对于街区安放的路灯,采用复古式灯架或木制灯架,风格与历史街区保持一致,除必要线路外,所有铺设线路做“入地”处理。通过治理空间环境,不仅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与历史街区环境的协调性。
3.4建立公共设施
为了方便游客在景区内游览,历史街区需要建立相应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可以分为公共服务设施、消防体系、市政配套设施三方面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是在街区内配置长椅、景观建筑、绿色植被等设施,政府在选择公共服务设施时,应选择与历史街区格局相匹配的设施类型,使其可以与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消防体系是历史街区必不可少的设施,消防设施应建立在历史街区交通便利的位置,尤其是木制结构较多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消防设施数量;市政配套设施是指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除了必要设施外,其他设施线路都应埋在地下,增加历史街区的美观性。通过建立公共设施,一方面,可以为游客居民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5适度进行开发
适度开发可以延长历史街区的使用寿命。首先,可以将历史街区设置为步行街,保留原有路宽,不仅可以保留原本风貌,而且可以限制单次客流量;其次,控制历史街区建筑物高度。传统历史建筑高度普遍低于十米,对此,在历史街区中的建筑物高度不能超出十米,需要开设店铺的商家可以在建筑物一层开设店面;最后,设置风情展示区,在历史园区中设置区域作为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的场地,每天定时组织表演,使游客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历史街区的悠久文化。
3.6规范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制度可以对历史街区居民行为进行约束,防止管理失误造成新的破坏。在规范管理制度方面,当地政府可以从责任制度、实施制度两方面进行。责任制度是将各街区管理负责人责任进行明确,在出现异常情况后根据责任制度追求责任;实施制度是对所有民众行为进行约束,使所有民众明确在历史街区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规范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历史街区管理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划分保护范围和更新保护方法可以提高历史街区的保护水平;治理空间环境和建立公共设施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适度进行开发与规范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制定措施对历史街区传统风貌进行保护,对提高城市文化结构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天.理性规划视角下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8.
[2]王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D].东南大学,2018.
论文作者:葛嘉许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街区论文; 历史论文; 风貌论文; 传统论文; 建筑论文; 方法论文; 建筑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