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思想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5~0069~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先后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议、上海等地考察调研、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两院院士大会等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多次涉及或专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等全方位进行了科学论述,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壮大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社会繁荣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其综合实力中,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②这充分说明了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一种力量。文化软实力体现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其力量源泉来自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统摄和支配地位的是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是要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软实力效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是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产生出来的那种自信、自强和奋斗的激情与活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大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

       当今中国,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如何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到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推动力

       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推动力。他说:“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层面,还体现在先进的文化精神层面。先进文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德思想。“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习近平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⑩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1)在这里,习近平不仅强调了“德”的重要性,而且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的深刻道理,并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论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人类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价值多元的实质是一种存在着多个重要的价值观作为基本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行为的社会实践状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分化带来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不同看法。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很多,如健康、财富、权力、爱情、自由、安全、友谊等,这些价值目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变化和丰富之中。价值主体不仅要在诸多价值目标中进行选择,而且还要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如果手段不合理、不合法,即使价值目标实现了,其价值也会受到质疑。这就要求有一种中立的公平正义的规则,以确保对不同的乃至相互竞争的价值观念的个性化的追求。这样诸如“富强”、“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等一些最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就成为保证其他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的最高的普遍的原则,是价值多元的价值基础,属于核心价值观范畴,是多元价值观评判的标准。基于这一思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2)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最好的诠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是数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两个或者多个整数共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习近平在此借用这一概念,说明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如何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以求得“最大公约数”,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相同意愿和共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苦苦寻求的结果,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道德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习近平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3)

       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4)习近平说:“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6)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最终让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讲,第一个倡导就是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确保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才得以体现。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7)这一段话用了三个词,即“立足”、“根本”、“根基”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道德意识、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等的总和,是中华文化中符合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影响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是民族思想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养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9)他强调:“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

       (二)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是指人的意识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总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1)这种独特的精神世界是什么?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22)“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3)“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4)

       (三)对历史文化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习近平不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用,而且指出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5)在教育宣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6)同时,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7)

       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习近平认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28)我们“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9)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0)

       (一)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党的工作和学校工作,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全社会来思考。习近平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感知它,领悟它,并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让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从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明确宗旨,清正廉政,服务人民。

       (三)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31)他借用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来说明青少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他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青少年要从时时刻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他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时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32)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33)全社会只有“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4)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必须积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日常做人做事中身体力行。这既是习近平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新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的关键所在。

       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都能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一定能在时代大潮中奋发图强,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和辉煌人生。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9页。

       ②⑩(11)(12)(13)(14)(15)(16)(18)(20)(21)(22)(23)(28)(29)(33)(3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③④⑤(17)(19)(24)(25)(26)(27)(30)(3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

       ⑥⑦⑧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32)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5月31日。

标签:;  ;  ;  ;  ;  ;  ;  ;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