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由此可见,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发布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正确引导
盐城响水化工厂的一声巨响,让60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顷刻间告别这个多彩的世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内幕、铺天盖地的评论,让这一事件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如今这个人人可当“评论家”、个个都是“前方记者”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迅捷令人难以想象。一旦发生热点事件,即使小到宠物走失,在众人的推波助澜之下,也会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由此可见,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发布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
什么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从本质上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反映,即社会舆情在虚拟空间的折射。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新闻评论、博客、论坛、微博、微信、贴吧跟帖及转帖等方式,对某一事件发表见解,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它是大学生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态度积极向上
如今大学生网络舆情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可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也有某些大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地甄别,随意传播未经确认的消息,甚至在传播中对信息源加工放大,有意无意地使信息内容曲解畸变,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社会的安定和谐。前文提到的响水爆炸事件刚刚发生,21岁的史某康在网络发帖称“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瘤气体而牺牲”,他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造成恶劣影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釆取刑事强制措施。此外,诸如 “多地街头抢孩子”、“人造鸡蛋”……这些骇人听闻的假“新闻”中也有一些出自大学生之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网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传播工具,普通民众皆可轻松地使用它,给“草根们发言”提供了平台。即使一个小小的车祸,也有大量民众举着手机进行现场直播,如果缺乏有效监督,网络平台便成为某些网民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的地方,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
大学生人人握有手机,精于移动上网,其网络和计算机知识要高于普通网民,加上他们的“愤青”情绪,成为表达网络意见或社情民意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人。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当前,各阶层、群体利益处于改革和调整阶段,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心理结构失衡。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如贫富差距产生的冲突、娱乐明星偷税吸毒等,往往会折射进校园形成舆论场。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虽有情绪化倾向,但从总体上看,理性声音仍占主流。他们从家门到校门,生活阅历浅,盲目从众,容易激动,其思维和表达有碎片化、情绪化的倾向。其中一些人易走极端,甚至被有害的网络信息所“异化”,信谣传谣,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推手。这些非理性言论,传播速度甚至超过官方新闻,在群众中的波及面也大,迅速产生“共振效应”。例如,“教授论文造假”“研究生跳楼”……通过网民误读及放大发酵,使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强烈声讨。有的网络“新闻”更激发了大学生的现实行动,如“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人借机鼓噪民族主义倾向,使许多学生不仅在网上发表“抵制日货”的言论,而且引发了现实中的反日游行、打砸日货甚至伤人的群体性事件。
(2)信息来源广传播快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由此催生出众多新媒体,导致信息传播路径更为广泛,手机发出的微博、微信等成为第一时间的传播渠道和信息源。这种全新的方式,使舆情呈几何级数爆炸性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高潮。我们不难发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对于信息质量的“把关”很不严谨。如果不加以进行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就会很快酿成网络舆情危机,甚至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酿成较大范围的突发事件。
目前,我国高校已进入舆情热点的高发期。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为在校学生网民,属于90后乃至00后青年。由于他们智商高,精力和时间比较充裕,对网络的使用率、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都比一般网民要高。例如,近几年在网上流传较广的“马航失联事件”“香港占领中环”“空姐乘滴滴遇害”“假疫苗”等等。为了挖掘内幕,了解更多,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技术优势,从更多渠道“挖掘”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旦出现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可能盲目跟风。如果这些信息不实,就容易引人误入歧途,迅速形成网络舆情。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既然网络已被大学生接受,我们就要利用这一平台,充分认识舆情引导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上的重要性,创新发展行业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传播中促进、推动健康而理性的正向网络舆论的形成和扩散,抑制负向舆论在网络中的形成和影响,引导公众从谬误中摆脱出来。”而这,既要依靠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律、同时运用制度进行他律。
1.有的放矢——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性格、行为、思想表达,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呈现出某种反差。比如,平时腼腆内向的大学生,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得率直冲动,敢想敢说;网上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只为一时的情绪发泄,一些极端行为不一定会落实在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当中。这样的反差说明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情绪、思想容纳弹性比现实生活中要高一些,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在语言接受习惯上,反感说教式、灌输式的交流,认同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语言方式。因此在网络舆论引导上,使用的语言方式应该首先是契合网络语言特征的,轻松俏皮的话语更能得到年轻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其次,网络舆论引导中,避免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说教,应该调整角度,以平等的身份,用亲切交流、友好相处的语言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网络舆论引导;有时平等而激烈的争辩反而会赢得大家的认可。只有契合网络特点、符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语言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是在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必须要把握好的。
2.严于律己——引导大学生学会自律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关注信息传播、发布者的素质,以为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信息的质量自然会高。其实,我们只做了发布者这一头的工作,而没有重视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培养。我们应该努力通过网内外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实现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帮助大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要提高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就能使他们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时学会正确取舍,学会分辨无用的、有害的信息,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大学生主体实现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还应该适当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网上和网下的行为反差现象进行引导。保持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统一,是锻造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需要。
3.疏导结合——构建引导机制
高校要实现优质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必须建构高效合理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有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理步骤,做到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资源集中、正面引导、有效化解。同时,要积极发挥领导人、专业人员以及相关网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根据经验,其应对办法是:提前筹划凸显“早”、应对有序凸显“稳”、创新办法凸显“实”、多方发力凸显“和”。就是说,并非要“版主”将有不好苗头的帖子删去,如果问题确实存在,要及时地报告主管部门解决并给予回复;若原创者情绪走向极端,要马上进行引导;若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则应妥善处置。对不赞同的意见不能进行压制,要调解冲突而不是扩大冲突;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
(2)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内容的“意见领袖”。高校人力资源丰富,不乏充当“意见领袖”的人选,可以将知名教授、学生工作专家等培养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意见领袖”,还可以邀请著名校友、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给在校大学生讲奋斗史和人生感悟。这些意见领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包括他们的影响力、决策力、协调力等。影响力——网络意见领袖最基本的能力,对大学生网民有心灵震撼的效果;决策力——决策能力的高低,需要意见领袖们把累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发挥出来;协调力——协调力不仅是对语言功底的考验,还是对高情商的挑战,有利于他们与大学行直接交流。此外,意见领袖要积极弘扬主旋律,努力提升正能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网民;还要善于讲究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式和艺术,比如积极主动引导贴子的走向,对一些关注较多的帖子要积极跟帖,对一些悲观消极的言论要耐心劝导,要注意及时收帖、适时结帖。“意见领袖”的作用是疏导而不是干涉。事实说明,干涉或封堵,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封堵方式,反而使得怀疑、流言充斥互联网,从而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不真实信息的错误引导,进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3),重视在大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各高校应提供基本的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如开设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或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要组织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网络行为规范,增加恪守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要在学校老师、辅导员的引导下,对不同专业、不同寝室制定上网的“网络公约”,通过自我控制与外部监督的手段,规范上网行为准则。除了要对网上舆论加强引导以外,还应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实行必要的监管。例如:规定学生寝室的网络最长链接时间,学生不得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在网上追剧,不能因为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违反网络管理条例的应给予相应处罚,包括关闭上网通道、取消评优评奖,甚至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等等。
高校要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校园网这“三个课堂”互相配合,创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判断、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拥有比前辈更多的资源条件和资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有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1)我们应该在宣传部门或学工部门设立网络舆情领导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日常管理。其工作职责:一是完善网络舆情的采集与反应机制,努力把突发事件解决在初始阶段、解决在最底层。对不正当的要求或者虽然在理而一时没有办法处理的,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是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紧急处理与沟通疏导机制,当突发事件来临之时,平时负责监测网络信息的机构应当快速地转变成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并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敏感时期,要有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理步骤,做到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资源集中、正面引导、有效化解。同时,要积极发挥领导人、专业人员以及相关网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根据经验,其应对办法是:提前筹划凸显“早”、应对有序凸显“稳”、创新办法凸显“实”、多方发力凸显“和”。就是说,并非要“版主”将有不好苗头的帖子删去,如果问题确实存在,要及时地报告主管部门解决并给予回复;若原创者情绪走向极端,要马上进行引导;若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则应妥善处置。对不赞同的意见不能进行压制,要调解冲突而不是扩大冲突;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
(2)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内容的“意见领袖”。高校人力资源丰富,不乏充当“意见领袖”的人选,可以将知名教授、学生工作专家等培养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意见领袖”,还可以邀请著名校友、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给在校大学生讲奋斗史和人生感悟。这些意见领袖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包括他们的影响力、决策力、协调力等。影响力——网络意见领袖最基本的能力,对大学生网民有心灵震撼的效果;决策力——决策能力的高低,需要意见领袖们把累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发挥出来;协调力——协调力不仅是对语言功底的考验,还是对高情商的挑战,有利于他们与大学行直接交流。此外,意见领袖要积极弘扬主旋律,努力提升正能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网民;还要善于讲究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式和艺术,比如积极主动引导贴子的走向,对一些关注较多的帖子要积极跟帖,对一些悲观消极的言论要耐心劝导,要注意及时收帖、适时结帖。“意见领袖”的作用是疏导而不是干涉。事实说明,干涉或封堵,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封堵方式,反而使得怀疑、流言充斥互联网,从而使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不真实信息的错误引导,进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3),重视在大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各高校应提供基本的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如开设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或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要组织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网络行为规范,增加恪守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要在学校老师、辅导员的引导下,对不同专业、不同寝室制定上网的“网络公约”,通过自我控制与外部监督的手段,规范上网行为准则。除了要对网上舆论加强引导以外,还应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实行必要的监管。例如:规定学生寝室的网络最长链接时间,学生不得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在网上追剧,不能因为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违反网络管理条例的应给予相应处罚,包括关闭上网通道、取消评优评奖,甚至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等等。
高校要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校园网这“三个课堂”互相配合,创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判断、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
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拥有比前辈更多的资源条件和资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有利影响,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论文作者:成一帆 吴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网络论文; 舆情论文; 大学生论文; 舆论论文; 意见论文; 领袖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