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论高校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论高校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科研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科研与一般科研单位和企业科研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认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工作水平。

人才培养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

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高校首先是教育单位,这也决定了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来安排,它不能按一般科研单位的方向和目标来运行。但是,众所周知,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战场,科研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工作不仅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且首先要为培养人才服务。

事实上,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与科研任务是相辅相承的,因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当然也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所以,高校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科研是培养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培养具有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科研更是不可缺少的。高校的主要产品是人才,人才的质量主要与教学水平有关,但也与科研水平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人类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科学研究是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及激发创造力的源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比如研究生的培养)离开了科研工作,其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美国是世界头号R&D投资大国, 每年联邦政府投资到基础研究的经费中有一半多放在高校,这不仅因为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从事者,而且因为把多数经费投入高校科研,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促进了科学研究,又培养了科技人才,因而有人认为这是美国科技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础研究是基础 应用研究是关键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人才培养既需要基础性研究,又需要应用性研究,因此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高校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首先,高校科研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师资水平的提高,学科内容的更新、交叉,新学科的形成,都有赖于科研工作的开展。高水平科研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其中基础研究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应用发展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又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条件,没有科研这个基础,培养人才只是一句空话。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家90%以上的科技投入放在经济建设上,高校如果不和现实经济结合,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就很难争取到重要的项目和较多的经费,这样学科梯队难以形成,基础研究也就难以长期开展下去。

其次,据统计,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获得的经费仅占总经费的5%左右,如果高校不在应用研究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那么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和经费便与高校无缘,高校这个重要科技力量的地位就要受到严重挑战,而且掌握大量资金的经济部门就不会热心支持高校的科研工作。

创新研究是优势

我们正处于新世纪的门槛上,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不同学科交叉、渗透。交叉学科以其跨学科性、综合创造性、主体协作性、相对独立性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而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结果表明,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学术思想的沃土。高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有利于找到创新研究的生长点,而且高校在科研方面还有知识基础和人才优势,基础研究的实力也不弱,这些都是进行创新研究的有利条件。因此,高校科研应鼓励创新研究,鼓励探索性研究,不要害怕失败,既然是创新研究,就难免会有失败,关键是要坚持创新意识。

科研管理策略

针对高校科研工作的上述特点,科研管理工作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的优势和特点,使高校科研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以下三点:

科研(项目)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高校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如何形成“群体”优势去参与竞争,通过合作完成重大项目,结合基地建设来完成科研项目是一条可行之路。

什么是基地?一般认为基地是由人才梯队、实验和试验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规章制度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既是科研基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基地;不仅能承担国家的重大项目,同时也能进行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显然,建立好学科基地,有利于真正体现和发挥高校的优势,也有利于吸引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一所高校科研和教学成功的关键。

因此,高校在组织实施科研计划、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基地建设,把二者合在一起抓。对承担和完成的每一个项目,不仅要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还要总结在基地建设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国家重大项目更要如此,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校具有学科配套、人才集中、设备和情报资料等条件较好、学术环境优越等优势,是开展科研工作的理想场所,但事实上我们高校在国家的科技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高校的科研力量与其承担的任务还不十分相称。这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科研力量没有真正组织起来,学科、人才、设备和资料等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高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对科研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校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要大力提倡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搞好学科建设、培养真正能把一班人聚在一起的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必须是拔尖的,他们兼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是必要的,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应放在专业研究上。科研工作管理应注意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用好这些学科带头人,可以使一个高校的学科由弱变强,逐步发展。

众所周知,研究生是高校高层次的人才,也是科研的一支生力军,据“北京大学近年发表科技论文作者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年第5期)一文的统计资料显示, 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发表论文数量多、水平高,是学校发表科技论文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如此,该文章也指出:“论文作者群中5年人均论文发表情况以SCI检索系统为例,……博士导师的人均论文数达1.5篇/人。显然这个数字是不高的, 尤其是对于具有高级职称、可带多个研究生的研究人员而言,每3年才有1 篇SCI论文,是否学校放松了对博士生发表研究论文的要求?”文章作者认为北大论文数量增长的“潜力很大”。我很赞成这个观点,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高校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科研上新台阶,单靠教师孤军奋战是难以实现的,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应该发挥一定作用才行。因此,笔者认为科研工作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和创新的过程,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科学研究,因此,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参加到科研的实践中去,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技能,也能发挥研究生这支生力军的作用,同时还为学科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才。

总之,学科建设若能与人才培养(主要是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有生气,更能多出科研成果,多出优秀人才。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科技管理的观念也有待于更新。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国家对科技投入还很有限,因此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定高校的优势领域,在力争国家重点项目支持的同时,也要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寻求与企业合作,解决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难点问题,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显示度,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科研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也有助于高校科研工作走出校门,与企业携手,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寻求发展。

其次,高校的科研管理相对于其他社会系统的管理和高校科技系统以外的其他教育系统的管理有其特殊性。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明确这一点,遵循高教规律,加强科研管理。第一是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有其规律和特点,不能用简单的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种观点去要求,以偏概全;第二是学校的层次多,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科,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第三是服务面宽,既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者要努力研究各种学科门类、各种层次学校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了解教育,又要了解科技、了解经济、了解社会。这样科研管理工作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高校科研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标签:;  ;  ;  ;  

论高校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