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碱脉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

高碱脉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

一、高碱性脉石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发新,彭宇,孙树臣,涂赣峰[1](2021)在《(NH4)2SO4-NH3-H2O体系浸出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文中研究表明以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样钙镁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氨水-硫酸铵浸出体系进行了常温常压浸出实验.针对该矿样的主要含铜矿物孔雀石(Cu2(OH)2CO3),基于质量和电荷的双守恒的条件下构建的浸出体系中建立Cu2(OH)2CO3-(NH4)2SO4-NH3-H2O的热力学模型,采用Matlab的拟合功能与diff和solve函数算出不同硫酸铵浓度时氨浸出孔雀石的最佳氨浓度和总铜离子浓度.实验考察了浸出氨水浓度、氨铵比、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碱性脉石氧化铜矿石适宜浸出条件为氨水浓度1.2 mol/L,氨铵比2∶1,液固比3∶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较高,达到约70%.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彭宇,肖发新,孙树臣,涂赣峰,陈国宝[2](2020)在《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属于"三高一低"的难处理的氧化铜矿,其矿石具有高钙镁、高含泥量、高氧化率和低铜品位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该类矿物的资源特征、浸出方法和浸出液提铜方法。主要浸出方法包括:浮选法、氨浸法、细菌浸出等。铜氨溶液中提铜方法有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沉淀法等,目前氨浸法和产氨菌浸出能有效而经济地浸出,但氨浸法由于氨的挥发性和产氨菌浸出培养问题都有其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常温下低浓度氨浸—萃取或产氨菌浸出—萃取是从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提取铜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代宗[3](2019)在《难处理氧化铜矿酸浸-萃取-电积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矿产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建材、电气等重要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目前我国的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面临巨大的潜在矿产危险,而且随着易选铜矿的不断开采利用,难选铜矿的比例逐渐升高,但是难选铜矿的处理缺乏高效技术,因此,对国内难选铜矿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意义重大。论文选择云南大理的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其原矿含铜约2.20%、氧化率88.80%,结合率60.11%、钙镁20.80%,属于典型的高氧化率、高结合率、高钙镁难处理氧化铜矿。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目前处理该类铜矿石的主要方法有浮选法、湿法冶金和选冶联合法,而浮选方法和氨浸法获得铜回收率极低,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此,论文选择了“酸浸-萃取-电积”的工艺流程处理该矿石。该工艺技术获得了铜浸出率90.83%,铜萃取率99.70%,铜反萃率98.36%,阴极铜纯度99.95%的理想技术指标。论文通过浸出动力学、浸出、萃取和电积试验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酸浸动力学分析表明: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核缩减模型”,浸出过程受固体产物层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符合1-2/3a-(1-a)2/3=Kt,浸出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11.43kJ/mol。(2)酸浸试验表明对铜浸出率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硫酸浓度、液固比、搅拌强度、磨矿细度、浸出时间和温度。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建立了CCD响应曲面模型,对浸出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其最佳浸出条件为:常温常压、硫酸浓度13%、液固比2.5:1、搅拌强度300r/min、磨矿细度-0.074mm占40%和浸出时间120min,此条件获得的铜浸出率为90.83%。(3)萃取pH≥1.9,严格调控浸出液pH值有利萃取作业顺利进行。浸出液的pH值调控可以采用部分原料与浸出液进行预反应来实现。(4)M5640是该浸出液的有效萃取剂。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剂浓度为10%、相比为1:1、萃取时间3min、两级逆流萃取,铜萃取率可达到99.70%;最佳反萃条件为:硫酸浓度为180g/L、相比为1:1、反萃时间为3min、两级逆流反萃,铜反萃率为98.36%。(5)电积试验表明:添加适量古尔胶,可以得到表面光滑、平整,纯度≥99.95%阴极铜。

白旭[4](2019)在《赞比亚穆利亚希复杂混合铜矿选冶联合回收新工艺及浸出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赞比亚穆利亚希复杂混合铜矿中铜氧化率为80%左右,结合率为40%左右,处理难度极大,现场采用单一的酸法浸出工艺,当原矿磨矿细度-0.074mm占80%,浸出温度65℃,浸出时间4h时,铜浸出率为78%左右。目前现场工艺存在的问题是铜浸出率不高,加热成本过大,导致经济效益差,铜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论文以该矿石为研究对象,针对现场存在的问题,在尽量利用现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工艺流程,降低加热成本,提高铜的回收率,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铜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复杂混合铜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依据工艺矿物学研究发现并证实的铁质矿物包裹氧化铜和浸染结合铜的现象,设计了“磨矿-浮选-高梯度磁选-磁选精矿磨矿-高温强化浸出”选冶新流程,即先将易选的硫化铜和部分游离氧化铜混合浮选回收,浮选尾矿采用高梯度磁选将铁质浸染、包裹的结合铜和氧化铜矿富集,磁选精矿磨矿后,高温强化浸出铁质浸染、包裹的结合铜和氧化铜矿,中温浸出磁选尾矿中的氧化铜矿,高效回收复杂混合铜矿资源。通过工艺流程的条件优化与试验,确定了最佳流程结构和工艺参数,获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同时研究了磁选精矿中铁质浸染型结合铜矿的浸出动力学,采用BET和BJH等研究了磁选精矿及浸出渣的孔隙度和粒度组成,揭示了包裹型氧化铜和浸染型结合铜的强化浸出机理。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矿石中有用成分Cu含量为1.46%,SiO2、Al2O3和MgO含量分别为56.60%、14.62%和5.53%。氧化铜分布率高达76.92%,其中游离氧化铜和结合氧化铜分布率分别为37.76%和39.16%,硫化物及其它的分布率为23.08%。矿石中主要以辉铜矿、蓝辉铜矿、斑铜矿、铜蓝、黄铜矿、赤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等矿物存在,部分铜以机械混入的形式(结合铜)赋存在褐铁矿和黑云母中,发现了铁质矿物浸染结合铜的现象。试验研究表明,单一的浮选、磁选、浸出方法均不能将铜资源最大化回收,“磨矿-浮选-高梯度磁选-磁选精矿磨矿-高温强化浸出”选冶新流程的工艺优化与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磨矿细度-0.074mm占80%,一粗一扫一精闭路浮选,当硫化钠用量为400g/t,丁基黄药用量为500g/t时,获得了Cu品位为29.37%,回收率为32.22%合格的铜精矿。浮选尾矿经磁场强度1.2T的高梯度磁选,获得了Cu品位为2.06%,作业回收率为48.01%的磁选精矿,磁选尾矿Cu品位为0.64%,作业损失率为51.99%。磁选精矿再磨-0.044mm占84.22%,当磁选精矿浸出温度为65℃,浓硫酸用量为90kg/t,浸出时间为2 h时,铜浸出率为85.03%,磁选尾矿中温浸出,当浸出温度为40℃,浓硫酸用量为45kg/t,浸出时间为4 h时,铜浸出率为76.48%。通过集成浮选、磁选、浸出工艺,形成选冶联合流程,获得了铜综合回收率为86.02%的技术指标。磁选产物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铁质矿物浸染结合铜和包裹氧化铜矿物的现象。浸出渣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磁选精矿高温强化浸出后的浸出渣表面侵蚀严重,产生很多新的裂痕和缝隙,而磁选尾矿浸出后的浸出渣表面没有产生裂痕和缝隙,高温可以加强对矿石表面的侵蚀,使矿石产生新的裂痕和缝隙,从而提高浸出效果。浮选尾矿、磁选精矿和磁选尾矿的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基于缩核模型,过程反应速率受三维扩散控制,其方程为[1-(1-)1/3]2=6)8)t。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37kJ/mol、13.80 kJ/mol和21.19 kJ/mol,符合扩散控制中表观活化能较小的动力学特征。确定了铁质矿物浸染结合铜的浸出反应动力学模型,为现场作业提供理论指导。磁选精矿及其浸出渣粒度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渣中粗粒级含量减少、细粒级含量增多,而且浸出渣的体积平均粒径降低,浸出温度越高,硫酸用量越大,细粒级增大幅度越明显,说明高温和高浓度硫酸更容易使颗粒变细,进而提高浸出效果。查明了浸出反应过程对铁质浸染结合铜矿石粒度的影响。磁选精矿及其浸出渣孔隙度研究表明,N2吸附-脱附等温线都属于Ⅳ型,均为介孔类矿石(2-50nm),等温线的回滞环为H3型,这揭示浸出渣具有层状结构聚集体产生的介孔狭缝。通过BET分析发现浸出渣的表面积降低,且温度越高对浸出渣表面积影响越大。通过BJH法分析发现浸出渣孔体积变小,内部孔深度变浅,表明矿石孔隙内部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了新的固体附着在孔隙内,传质受阻,揭示了铁质浸染型结合铜浸出过程孔隙的变化机制。

李尧[5](2019)在《西藏甲玛难处理混合铜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硫化浮选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铜资源储量丰富,随着铜矿资源的不断开采,易处理铜矿资源逐渐减少,使得难处理铜矿资源成为重点处理对象。复杂难处理铜矿资源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对我国铜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西藏甲玛难处理混合铜矿为主要试验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混合铜矿硫化浮选试验研究以及现场小型验证试验,最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选别指标,对该类型铜矿资源的回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石中可以回收的有价矿物主要为铜矿物,同时还包含钼、金、银等伴生矿物。硫化铜矿物主要是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铜蓝,氧化铜矿物以硅孔雀石和孔雀石为主,矿石中脉石矿物主要成分为硅灰石、钙铁榴石、方解石、石英等。主要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紧密连生,包裹共生,矿石硬度较低,极易破碎。矿石中含铜1.04%,氧化率为29.80%,其中游离氧化铜和结合氧化铜的含量分别为15.38%和14.42%;伴生金属钼含量为0.023%,贵金属金、银含量分别为0.5g/t和24.6g/t。矿石中的有价金属可以随铜矿物一并回收,以增加有价金属综合回收价值。针对难处理混合铜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对混合铜矿进行硫化浮选试验,研究了磨矿细度、调整剂用量、捕收剂种类和用量、辅助捕收剂用量及浮选时间等参数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磨矿细度及浮选药剂制度,制定了合理的选矿工艺,最终进行浮选开路和闭路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浮选指标。闭路试验采用两粗两精两扫试验流程,在磨矿细度为-0.074mm粒级含量占70%,硫化钠总用量为900g/t,柴油总用量为150g/t,丁基黄药总用量为660g/t,丁铵黑药总用量为150g/t,2号油总用量为84g/t的条件下,最终得到铜品位为24.30%,铜回收率为72.54%;钼品位为0.127%,回收率为10.39%;金品位为8.8g/t,回收率为73.72%;银品位为399.8g/t,回收率为64.22%的精矿产品。通过在西藏甲玛高寒高海拔地区进行现场小型验证试验,其中现场小型验证试验采用与实验室相同的药剂制度和工艺流程,最终获得铜品位为24.47%,铜回收率为70.72%;伴生金属钼品位为0.324%,钼回收率为39.24%;伴生贵金属金品位为8.75g/t,回收率为61.16%;银品位为662.97g/t,回收率为81.35%的浮选闭路指标,试验指标较为理想,与实验室闭路试验指标吻合。还对矿区采出的低氧化率铜钼矿进行了改进试验,通过药剂制度的适当调整,对其进行闭路浮选试验,低氧化率铜钼矿获得了铜品位为21.93%,铜回收率为87.22%;钼品位为0.574%,钼回收率为71.41%;金品位为12.18g/t,回收率为68.90%;银品位为425.51g/t,回收率为87.17%的浮选闭路指标,浮选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郭志强[6](2019)在《桥联改性活化浮选硅孔雀石研究》文中指出论文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桥联改性对硅孔雀石表面疏水性的强化效应”,以硅孔雀石为研究对象,提出“多原子吸附—中间金属离子桥联—捕收剂吸附捕收”这一理论模型。论文在黄药体系下对硅孔雀石进行有效回收与利用,为我国含硅孔雀石氧化铜矿石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理论依据。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发现,当试验条件为:pH=9,异戊黄用量为600mg/L,2#油用量为50mg/L,乙二胺磷酸盐用量为800 mg/L,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用量为1200mg/L,硫酸铜用量900mg/L,硅孔雀石回收率可以达到87.02%;在该药剂体系下对方解石、石英、萤石、蛇纹石等脉石矿物进行研究发现,脉石矿物回收率较低。构建了含有Cu、Si、O三种元素类似于硅孔雀石的硅酸铜晶体模型来进行量子化学计算,从微观角度解释了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通过对硅酸铜原矿、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C2H5)2NCSS-在硅酸铜(110)面吸附和(C2H5)2NCSS-+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四种模型研究发现,(C2H5)2NCSS-+乙二胺吸附于硅酸铜(110)面铜原子转移电子数更多,反应更激烈,解释了(C2H5)2NCSS-+乙二胺对硅孔雀石浮选效果比单一药剂更好的原因。在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这三种体系下,矿物表面的Zeta电位依次往负方向移动,当有外加铜离子作用时Zeta电位正方向移动;在这三种体系下矿物表面的异戊黄吸附量和接触角依次增加,当有外加铜离子作用时吸附量和接触角再次增加。硅孔雀石表面S-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和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硫酸铜体系,矿物表面含量逐渐升高;CN-其含量在矿物表面逐渐升高;C2H5+、Cu3S+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和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硫酸铜体系中硅孔雀石表面含量逐渐上升,说明矿物表面作用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乙二胺磷酸盐药剂吸附量逐渐增加。在硅孔雀石原矿、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下,Cu结合能依次降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硫酸铜体系下,Cu结合能有所升高;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相比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S结合能降低,而当有Cu2+加入时S结合能升高;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相比乙二胺磷酸盐体系N结合能降低,而当有Cu2+加入时N结合能升高;乙二胺磷酸盐的微溶解作用导致硅孔雀石表面铜原子含量增加;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硫原子检测到只有0.09%,而在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下,硫原子含量上升为0.23%,说明乙二胺磷酸盐促进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矿物表面作用。

胡凯建[7](2017)在《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复杂氧化铜矿石矿物组成复杂、碱性脉石含量高、结合率高、含泥量大,是典型的难处理矿石,研究开发高效处理复杂氧化铜矿资源的技术对于扩大铜矿资源的利用范围、缓解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碱性复杂氧化铜矿酸浸酸耗大、易发生化学堵塞、不适用酸性细菌强化浸出以及氨浸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室内试验、机理分析等手段,围绕复杂氧化铜矿石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获得了一株异养型碱性产氨菌种。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碱性细菌,研究了细菌菌落及菌体的形貌特征,通过16S rRNA测序确定其种属信息并将其命名为Providencia sp.JAT-1;揭示了细菌的生长代谢机制,确定了最佳生长条件为:柠檬酸钠10 g/L、尿素20 g/L、温度30 ℃C、初始pH 8、接种量20%、振荡速率180 rpm。(2)开展了浸矿菌种的驯化与诱变育种。考察了矿浆对细菌JAT-1生长代谢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细菌对矿浆的适应性,确定了细菌浸出的适宜矿浆浓度最高为14%;开展了紫外诱变与化学诱变两阶段复合诱变育种,诱变后细菌的生长活性提升42.3%、产氨能力提升19%、浸铜能力提升了约39%。(3)研究了碱性产氨细菌浸铜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了浸出温度、细菌接种量、初始pH、矿浆浓度、矿石粒径、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碱性细菌浸矿效果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细菌浸铜的关键影响因素,利用Box-Behnken试验考察了各关键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浸出过程的影响,对碱性产氨菌浸铜效果进行优化,实现了铜离子的高效浸出。(4)揭示了碱性产氨细菌浸铜行为机理。设计并开展了细菌三步骤浸矿试验,考察了一步骤浸出、二步骤浸出及代谢产物浸出下矿石的浸出效果,分析了浸出前后矿石物相、表面形貌及颗粒内部孔裂隙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细菌直接吸附行为对浸出的影响规律,探明了细菌代谢产物对矿石的浸出作用,揭示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浸出作用机理。(5)阐明了碱性细菌浸铜固液作用过程及动力学机理。探讨了碱性细菌浸铜反应过程的固液作用及矿石侵蚀机理,在考虑浸出剂浓度变化的条件下,推导了液膜控制、固膜控制以及化学反应控制的固液反应动力学方程,构建了异养型细菌浸矿反应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产氨细菌浸出过程固液反应的控制步骤,获取了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6)提出了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浸出新工艺。针对氧化铜矿石酸法堆浸工艺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碱性细菌堆浸新工艺,并优化了堆浸实施方案,解决了原工艺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细菌强化浸出技术措施,形成了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浸出工艺原型。

王龙,牛福生,张晋霞,聂轶苗[8](2016)在《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储量较丰富,而易选、高品位铜矿石资源较贫乏。为解决我国铜资源的自给自足问题,加强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选冶技术研究非常必要。为使业界较全面了解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推动低品位氧化铜矿石资源选冶技术的进步,主要从常规浸出、细菌浸出、选冶联合工艺等方面介绍了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且指出常规浸出、细菌浸出以及选冶联合工艺将是未来解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石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

王鹏程,陈志勇,曹志明,罗仙平[9](2016)在《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氧化铜矿石资源的特点及矿石性质。分别从浮选工艺、化学浸出工艺和选冶联合工艺3方面总结了氧化铜矿石的选矿工艺研究现状,从直接浮选、硫化浮选、水热硫化浮选、微细粒真空微泡浮选、脱泥浮选等方面详述了浮选工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化学浸出工艺(包括酸浸和氨浸两方面)、集常规浮选和浸出工艺各自优点于一身的选冶联合工艺以及氧化铜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焙烧—氨浸和离析—浮选等新工艺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提高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水平必须认真做好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要加强高效浮选新药剂的研发力度;在确定矿石的处理工艺时,要在充分认识各选矿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实现各选矿方法的优势互补。

保靖琨,毛莹博,孙占学[10](2015)在《东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氨基甲酸铵浸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川某氧化铜矿矿石铜品位为1.16%,铜氧化率很高,92.10%的铜以氧化铜的形式存在,碱性脉石含量高,铜矿物嵌布粒度较细,嵌布特征复杂,属高钙镁难选氧化铜矿石。为合理开发利用该矿石,针对硫化—浮选和酸碱浸出效果较差的问题,采用氨基甲酸铵作为浸出剂进行浸出试验研究,考察磨矿细度、氨基甲酸铵用量、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强度、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在确定的最佳浸出试验条件下,最终可获得铜回收率为85.42%、损失在浸渣铜品位仅为0.194%的良好指标。该浸出试验结果可为该碱性难选氧化铜矿石的工业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二、高碱性脉石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碱性脉石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NH4)2SO4-NH3-H2O体系浸出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原料
    1.2 实验方法
    1.3 浸出原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力学分析
        2.1.1 热力学模型建立
        2.1.2 热力学结果
    2.2 浸出工艺条件对浸出率影响
        2.2.1 氨水浓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2.2.2 氨铵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2.2.3 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结论

(2)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资源特点
2 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浸出研究进展
    2.1 浮选法
    2.2 酸浸法
    2.3 氨浸法
    2.4 细菌浸出法
3 高碱性脉石氧化铜矿浸出液提铜方法概述
    3.1 溶剂萃取
    3.2 离子交换法
4 结束语

(3)难处理氧化铜矿酸浸-萃取-电积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资源概况
        1.1.1 世界铜资源概况
        1.1.2 我国铜资源概况
    1.2 氧化铜矿的主要矿物及其特征
    1.3 浮选工艺
        1.3.1 直接浮选
        1.3.2 硫化浮选
        1.3.3 离析浮选
    1.4 氧化铜现代湿法冶金工艺
        1.4.1 浸出工艺
        1.4.1.1 氨浸工艺
        1.4.1.2 酸浸工艺
        1.4.1.3 微生物浸出工艺
        1.4.2 铜溶剂萃取工艺
        1.4.2.1 铜溶剂萃取原理
        1.4.2.2 铜萃取剂概述
        1.4.2.3 铜萃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治
        1.4.3 铜电积工艺
        1.4.3.1 铜电积原理
        1.4.3.2 影响阴极铜质量的因素
        1.4.3.3 影响电积电耗的因素
    1.5 铜的选冶联合处理工艺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样的来源与制备
    2.2 试验试剂及性质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浸出试验
        2.4.2 萃取试验
        2.4.3 反萃试验
        2.4.4 电积试验
    2.5 分析与检测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2.5.2 SEM-EDS分析
第三章 原矿性质研究
    3.1 光谱分析
    3.2 化学多元素分析
    3.3 原矿铜物相分析
    3.4 原矿X-射线衍射分析
    3.5 红外光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难处理氧化铜矿石酸浸动力学研究
    4.1 浸出原理
    4.2 动力学模型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温度对浸出速率的影响
        4.4.2 硫酸浓度对浸出速率的影响
        4.4.3 搅拌强度对浸出速率的影响
        4.4.4 粒度对浸出速率的影响
    4.5 浸出动力学分析
        4.5.1 浸出前后矿样性质分析
        4.5.2 扩散控制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难处理氧化铜矿石酸浸-萃取-电积工艺试验研究
    5.1 浸出试验研究
        5.1.1 酸浸单因素条件试验研究
        5.1.1.1 硫酸用量试验
        5.1.1.2 液固比试验
        5.1.1.3 搅拌强度试验
        5.1.1.4 磨矿细度试验
        5.1.1.5 浸出时间试验
        5.1.1.6 浸出温度试验
        5.1.1.7 条件验证试验
        5.1.2 基于RSM的酸浸条件优化试验
        5.1.2.1 模型设计
        5.1.2.2 试验结果及显着性检验
        5.1.2.3 浸出条件的响应曲面分析
        5.1.2.4 浸出条件的优化
        5.1.3 浸出液p H调控的探索
    5.2 萃取试验研究
        5.2.1 萃取条件试验研究
        5.2.1.1 萃取剂的选择
        5.2.1.2 萃取剂浓度试验
        5.2.1.3 相比试验
        5.2.1.4 pH试验
        5.2.1.5 萃取时间试验
        5.2.1.6 萃取等温线的绘制
        5.2.1.7 萃取级数的确定
        5.2.2 反萃条件试验研究
        5.2.2.1 硫酸浓度试验
        5.2.2.2 相比试验
        5.2.2.3 反萃时间试验
        5.2.2.4 反萃等温线的绘制
        5.2.2.5 反萃级数的确定
    5.3 电积试验
    5.4 推荐原则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4)赞比亚穆利亚希复杂混合铜矿选冶联合回收新工艺及浸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的性质及用途
    1.2 铜的资源概况
    1.3 硫化铜矿物种类
    1.4 氧化铜矿物种类
        1.4.1 主要氧化铜矿物种类及性质
        1.4.2 游离氧化铜与结合氧化铜
        1.4.3 氧化铜矿石的主要特点
    1.5 铜矿的选别方法
        1.5.1 浮选法
        1.5.2 浸出法
        1.5.3 选冶联合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仪器设备、药剂以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主要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试验的工艺流程及方法
        2.4.1 浮选试验
        2.4.2 浸出试验
        2.4.3 浸出率计算方法
    2.5 机理研究分析检测方法
        2.5.1 矿物解离分析仪(MLA)测试
        2.5.2 扫描电镜与能谱测试
        2.5.3 激光粒度测试
        2.5.4 BET测试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及矿样性质考察
    3.1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1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3.1.2 矿石的矿物组成
        3.1.3 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3.1.4 目的矿物的解离度特征分析
        3.1.5 铜的赋存状态
        3.1.6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总结
    3.2 矿样性质考察
        3.2.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铜物相分析
        3.2.4 筛析分析
        3.2.5 原矿磨矿产品解离度分析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试验研究
    4.1 原矿磁选试验
        4.1.1 磁选产品物相分析
    4.2 原矿浸出试验
    4.3 原矿浮选试验
        4.3.1 硫化钠用量试验
        4.3.2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4.3.3 闭路试验
    4.4 浮选尾矿浸出试验
    4.5 最佳工艺流程的设定
    4.6 浮选尾矿磁选试验
        4.6.1 试验结果
        4.6.2 铜物相分析
    4.7 磁选产品工艺矿物学研究
        4.7.1 岩矿鉴定
        4.7.2 磁选产品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4.8 磁选产品浸出试验
        4.8.1 磁选精矿高温强化浸出试验
        4.8.2 磁选精矿再磨试验
        4.8.3 磁选精矿再磨高温强化浸出试验
        4.8.4 磁选尾矿中温浸出试验
        4.8.5 最佳工艺流程
    4.9 浸出渣工艺矿物学研究
        4.9.1 磁选精矿浸出渣扫描电镜分析
        4.9.2 磁选尾矿浸出渣扫描电镜分析
    4.10 推荐流程及技术指标
    4.11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浸出机理研究
    5.1 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
        5.1.1 浮选尾矿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
        5.1.2 磁选精矿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
        5.1.3 磁选尾矿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
        5.1.4 小结
    5.2 磁选产品及其浸出渣粒度分析研究
        5.2.1 磁选精矿和浸出渣粒度分析
        5.2.2 磁选精矿再磨和浸出渣粒度分析
        5.2.3 磁选精矿与磁选精矿再磨粒度分析
        5.2.4 磁选尾矿和浸出渣粒度分析
    5.3 磁选产品及其浸出渣孔隙度研究
        5.3.1 磁选精矿及浸出渣BET和 BJH测试
        5.3.2 磁选精矿再磨与浸出渣BET和 BJH测试
        5.3.3 磁选精矿与磁选精矿再磨BET和 BJH测试
        5.3.4 磁选尾矿及浸出渣BET和 BJH测试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主要项目
附录 C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奖励

(5)西藏甲玛难处理混合铜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硫化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资源概况
        1.1.1 铜性质及用途
        1.1.2 铜矿资源分布特点
        1.1.3 铜矿床及矿物类型
    1.2 硫化铜矿的选别方法
        1.2.1 硫化铜矿的浮选工艺与药剂
        1.2.2 硫化铜矿的微生物浸出
    1.3 氧化铜矿选别方法
        1.3.1 浮选法
        1.3.2 化学选矿法
        1.3.3 选冶联合工艺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的采取及制备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原矿性质研究
        2.4.2 浮选试验方法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矿石的化学性质分析
        3.1.1 X-荧光分析结果
        3.1.2 化学多元素分析
        3.1.3 矿石中铜钼的物相分析
        3.1.4 X射线衍射分析
    3.2 矿石结构与构造
        3.2.1 矿石构造
        3.2.2 矿石结构
    3.3 矿石的矿物组成和嵌布特征
        3.3.1 矿石的矿物组成
        3.3.2 矿物的嵌布特征
    3.4 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解离度特征和共生关系
        3.4.1 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3.4.2 主要目的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3.4.3 主要目的矿物的共生关系分析
    3.5 铜赋存状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选试验研究
    4.1 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和确定
    4.2 浮选试验研究
        4.2.1 磨矿细度对浮选的影响
        4.2.2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3 柴油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4 黄药种类和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5 丁铵黑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6 浮选时间试验
        4.2.7 浮选开路试验
        4.2.8 浮选闭路试验
        4.2.9 尾矿沉降试验
    4.3 精矿和尾矿化学多元素和物相分析
        4.3.1 精矿和尾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4.3.2 尾矿铜物相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小型验证试验研究
    5.1 难处理混合铜矿浮选试验验证
    5.2 低氧化率铜钼矿原矿多元素分析及铜物相分析
    5.3 低氧化率铜钼矿浮选试验结果
    5.4 精矿和尾矿多元素分析
        5.4.1 难处理混合铜矿精矿和尾矿多元素分析
        5.4.2 低氧化率铜钼矿精矿和尾矿多元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其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桥联改性活化浮选硅孔雀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资源概况
        1.1.1 全球铜资源概况
        1.1.2 我国铜资源概况
    1.2 氧化铜矿物研究现状
        1.2.1 氧化铜矿物的浮选
        1.2.2 氧化铜矿物的浸出
        1.2.3 氧化铜矿物的选冶联合工艺
        1.2.4 氧化铜矿物选别新工艺
    1.3 硅孔雀石研究现状
        1.3.1 硅孔雀石简介
        1.3.2 硅孔雀石活化浮选现状
        1.3.3 硅孔雀石铵(胺)盐活化浮选现状
    1.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样品、药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样品性质
        2.1.1 硅孔雀石XRD及红外光谱分析
        2.1.2 硅孔雀石化学多元素分析
    2.2 试验药剂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浮选试验
        2.3.2 理论计算与软件平台
        2.3.3 Zeta电位分析
        2.3.4 吸附量分析
        2.3.5 扫描电镜及能谱(SEM-EDS)分析
        2.3.6 接触角分析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
        2.3.8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第三章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浮选行为研究
    3.1 硫化-黄药法浮选硅孔雀石
    3.2 桥联改性活化浮选硅孔雀石
        3.2.1 单一乙二胺磷酸盐活化浮选硅孔雀石
        3.2.2 单一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活化浮选硅孔雀石
        3.2.3 单一硫酸铜活化浮选硅孔雀石
        3.2.4 多原子吸附-中间金属离子桥联-捕收剂吸附桥联金属离子活化浮选硅孔雀石
        3.2.5 pH值对硅孔雀石桥联改性活化浮选影响
        3.2.6 异戊黄用量对硅孔雀石桥联改性活化浮选影响
        3.2.7 硫酸铜用量对硅孔雀石桥联改性活化浮选影响
        3.2.8 桥联改性对脉石矿物的浮选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下硅酸铜电子结构研究
    4.1 硅酸铜本体电子结构分析
        4.1.1 计算方法与模型
        4.1.2 硅酸铜能带
        4.1.3 硅酸铜态密度
        4.1.4 硅酸铜原子与键的布居分析
        4.1.5 硅酸铜电荷密度分布
    4.2 乙二胺磷酸盐在硅酸铜(110)面吸附
        4.2.1 计算方法与模型
        4.2.2 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态密度分析
        4.2.3 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布居分析
    4.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硅酸铜(110)面吸附
        4.3.1 计算方法与模型
        4.3.2 (C_2H_5)_2NCSS~-在硅酸铜(110)面吸附态密度分析
        4.3.3 (C_2H_5)_2NCSS~-在硅酸铜(110)面吸附布居分析
    4.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在硅酸铜(110)面吸附
        4.4.1 计算方法与模型
        4.4.2 (C_2H_5)_2NCSS~-+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态密度分析
        4.4.3 (C_2H_5)_2NCSS~-+乙二胺在硅酸铜(110)面吸附布居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浮选机理研究
    5.1 桥联改性对硅孔雀石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2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对硅孔雀石表面异戊黄吸附量影响
        5.2.1 异戊黄波长与吸光度关系曲线测定
        5.2.2 异戊黄吸光度标准曲线测定
        5.2.3 乙二胺磷酸盐用量对硅孔雀石表面异戊黄吸附量影响
        5.2.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用量对硅孔雀石表面异戊黄吸附量影响
        5.2.5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异戊黄吸附量影响
    5.3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表面SEM-EDS分析
    5.4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表面接触角分析
    5.5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溶解行为研究
        5.5.1 硅孔雀石自身溶解行为研究
        5.5.2 硅孔雀石自身溶解行为对可浮性影响
        5.5.3 桥联改性药剂对硅孔雀石溶解行为的影响
    5.6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TOF-SIMS研究
        5.6.1 硅孔雀石原矿表面负谱分析
        5.6.2 乙二胺磷酸盐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负谱分析
        5.6.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负谱分析
        5.6.4 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负谱分析
        5.6.5 乙二胺磷酸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硫酸铜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负谱分析
        5.6.6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表面负谱总体分析
        5.6.7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表面正谱分析
    5.7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作用下硅孔雀石XPS研究
        5.7.1 硅孔雀石原矿表面XPS研究
        5.7.2 乙二胺磷酸盐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XPS研究
        5.7.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XPS研究
        5.7.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XPS研究
        5.7.5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乙二胺磷酸盐+硫酸铜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XPS研究
        5.7.6 桥联改性药剂体系下硅孔雀石表面XPS总体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7)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氧化铜资源处理利用现状
        1.2.2 微生物浸铜技术发展现状
        1.2.3 碱性微生物浸矿研究进展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碱性浸矿菌种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2 细菌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1.4 细菌分离鉴定
        2.1.5 细菌培养特性研究
        2.1.6 检测分析方法
    2.2 细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2.2.1 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
        2.2.2 细菌的鉴定分析
    2.3 细菌生长特性研究
        2.3.1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2 尿素浓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3 溶氧量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4 培养温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5 初始pH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6 接种量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高效浸矿细菌的驯化及诱变育种
    3.1 细菌驯化效果分析
        3.1.1 细菌驯化方案
        3.1.2 矿浆驯化效果分析
    3.2 细菌物理诱变育种
        3.2.1 细菌物理诱变方案
        3.2.2 紫外诱变致死率分析
        3.2.3 紫外诱变菌种的培养
        3.2.4 紫外诱变菌种浸矿分析
    3.3 细菌化学诱变育种
        3.3.1 细菌化学诱变方案
        3.3.2 化学诱变致死率分析
        3.3.3 化学诱变菌种的培养
        3.3.4 化学诱变菌种浸矿分析
    3.4 诱变菌种生长活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效果及优化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复杂氧化铜矿性质
        4.1.2 浸出影响因素试验
        4.1.3 影响因素优化
    4.2 碱性细菌浸铜影响因素分析
        4.2.1 温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2 细菌接种量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4 矿浆浓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5 矿石粒径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6 搅拌速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3 细菌浸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1 关键因素筛选试验设计
        4.3.2 关键因素筛选结果分析
        4.3.3 关键因素优化中心点确定
    4.4 基于响应曲面的细菌浸铜优化
        4.4.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4.4.2 Box-Behnken试验结果分析
        4.4.3 浸铜关键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4.4.4 优化结果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行为试验研究
    5.1 浸矿行为试验研究方法
        5.1.1 浸矿试验方法
        5.1.2 细菌吸附试验
        5.1.3 矿石性质变化分析
    5.2 不同浸矿方式的浸出效果分析
        5.2.1 细菌一步骤浸出效果
        5.2.2 细菌二步骤浸出效果
        5.2.3 细菌代谢产物浸出效果
    5.3 浸出前后复杂铜矿石颗粒性质变化
        5.3.1 浸出前后铜矿石物相变化
        5.3.2 浸前后矿石表面形貌变化
        5.3.3 浸出前后矿石比表面积变化
    5.4 碱性产氨细菌浸矿行为分析
        5.4.1 细菌直接与间接浸出行为分析
        5.4.2 浸出过程中细菌的吸附行为
        5.4.3 细菌代谢产物浸出作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产氨细菌浸铜固-液作用及反应动力学
    6.1 浸出过程的固液作用机理
        6.1.1 浸出液在矿石表面的吸附
        6.1.2 细菌在矿石表面的吸附过程
        6.1.3 浸出过程矿石侵蚀机理
    6.2 异养型细菌浸铜固液反应动力学模型
        6.2.1 液膜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
        6.2.2 固膜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
        6.2.3 化学反应控制动力学模型
    6.3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动力学机理
        6.3.1 浸出反应控制步骤分析
        6.3.2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强化浸出新工艺
    7.1 羊拉铜矿堆浸工艺及问题
        7.1.1 工程应用概况
        7.1.2 浸出过程存在的问题
    7.2 碱性产氨细菌堆浸新工艺
    7.3 堆浸新工艺实施方案优化
        7.3.1 堆场底部结构铺设
        7.3.2 矿石预处理与筑堆
        7.3.3 堆场布液与集液
    7.4 细菌强化浸出技术措施
        7.4.1 浸矿细菌大规模培养
        7.4.2 浸矿细菌活性调控
        7.4.3 添加化学助浸剂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浸出工艺
    1.1 酸浸法
    1.2 氨浸法
2 细菌浸出工艺
3 选冶联合处理工艺
    3.1 浮选—酸浸工艺
    3.2 浮选—氯化离析—浮选工艺
    3.3 浸出—硫化沉淀—浮选或载体浮选工艺
    3.4 化学预处理—浮选工艺
4 结语

(9)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铜矿石资源的特点及性质
    1.1氧化铜矿石资源的特点
    1.2氧化铜矿石的性质
2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现状
    2.1氧化铜矿石的浮选
    2.2氧化铜矿石的浸出
        2.2.1氧化铜矿石的酸浸
        2.2.2氧化铜矿石的氨浸
    2.3氧化铜矿石选冶联合工艺现状
    2.4氧化铜矿选别新工艺
3氧化铜矿石的选矿发展趋势及展望

(10)东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氨基甲酸铵浸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石性质
    1. 1 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1. 2 铜物相分析结果
    1. 3 XRD检测分析结果
2 试验方法
    2. 1 设备与药剂
    2. 2 试验方法
    2. 3 试验原理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 1 磨矿细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2 氨基甲酸铵用量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3 浸出时间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4 浸出温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5 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3. 6 搅拌强度对铜浸出率的影响
4 浸出验证试验
5 结论

四、高碱性脉石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NH4)2SO4-NH3-H2O体系浸出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J]. 肖发新,彭宇,孙树臣,涂赣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提铜研究进展[J]. 彭宇,肖发新,孙树臣,涂赣峰,陈国宝.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0(05)
  • [3]难处理氧化铜矿酸浸-萃取-电积工艺研究[D]. 代宗.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赞比亚穆利亚希复杂混合铜矿选冶联合回收新工艺及浸出机理研究[D]. 白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5]西藏甲玛难处理混合铜矿工艺矿物学特性及硫化浮选试验研究[D]. 李尧.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桥联改性活化浮选硅孔雀石研究[D]. 郭志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D]. 胡凯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8]低品位氧化铜矿石选矿工艺研究进展[J]. 王龙,牛福生,张晋霞,聂轶苗. 金属矿山, 2016(09)
  • [9]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技术现状与展望[J]. 王鹏程,陈志勇,曹志明,罗仙平. 金属矿山, 2016(05)
  • [10]东川某难选氧化铜矿石氨基甲酸铵浸出试验研究[J]. 保靖琨,毛莹博,孙占学. 现代矿业, 2015(12)

标签:;  ;  ;  ;  ;  

高碱脉石低品位难选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浸出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