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运旅游发展研究

长江水运旅游发展研究

陈胜军[1]2003年在《长江水运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使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期,长江水运旅游是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高度综合,具有极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对我国整体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极大。如何让黄金水道再现黄金价值,水运旅游无疑是首选载体。 本文从水运旅游发展研究的角度入手,围绕“长江水运旅游”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文章通过阐释政策,分析资源,进行世界范围内内河流域发展的同类比较,找出自身差距,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希望使长江水运旅游切实成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增长点,并为发展长江水运旅游事业的企业提供行为决策的支持和动力。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对长江流域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适应跨越式发展的现代意识。而水运旅游的发展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实现了长江流域内广泛的融合。水运旅游事实上是一条纽带,渗透并联结着长江流域的各行各业,因此对水运旅游的局部研究根本上讲的是全局观念,是思想观念的换位思考。 第一章绪论部分从介绍长江入手,详实分析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提出“水运旅游”概念并予以定义,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全文论述的宏观基础。 第二章介绍长江水运旅游的历史及现状,描述了其由来和已取得的一些成绩,同世界同类河流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的旅游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长江旅游存在差距的结论。该章还分析了长江旅游存在的问题,认为分段开发、区域经营的旧模式严重制约了长江水运旅游的发展:长江流域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资源虽丰富但比较分散,产品单一,影响了长江水运旅游的整体吸引力;而且流域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是后文提出的模式所要解决的对象与前提,因此用了较大篇幅和大量例证、数据。 第叁章论述了发展长江水运旅游对长江流域经济的意义。论证了长江旅游资源富甲一方,旅游收入占全国较大分额,在中国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发展流域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从航道资源、旅游资源、国家政策以及叁峡工程对长江水运旅游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发展长江水运旅游的条件,特别提到叁峡工程的建设给长江叁峡带来的景观、旅游市场、旅行线路产品变化,其中运用了大量一手资料,比较具有借鉴意义。 第五章在分析内河水运发展潜力、世界旅游企业运作方式和旅游资源的四种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水运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选择分河段混合型的开发模式,旅游企业走“网络化经营、知识化管理、文化性竞争、国际化发展”的操作模式。同时,文章也提出了在发展长江水运旅游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水运旅游企业提出了发展建议。 第六章为结语部分。

李泽新[2]2006年在《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叁峡工程整体人居环境建设中,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叁峡库区乃至更广大范围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和文化进步、城镇体系与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论文选题力求紧扣叁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着眼于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相关实践积累基础上,结合导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816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叁峡库区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030611022)工作,作为项目研究的骨干人员,论文选择对库区的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分析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及其实践的技术方法:在纵向方面,总结叁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及库区现代交通的发展态势,在横向方面,研究叁峡库区规模和性质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对策。在库区的区域交通研究方面,论文从叁峡周边地区、泛叁峡区域、叁峡库区叁个地域入手,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这四个具有常规交通规划与建设类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结合流域经济开发、人居环境建设而引发的区域协作与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考与措施;在库区的城市交通研究方面,针对道路及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叁峡库区及山地城市特点,对不同规模与形态的城市、城镇,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结合移民迁建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技术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性思考。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支撑的学科体系等内容。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叁峡工程百万移民带来的库区城市迁建与交通工程系统建设是十分复杂的,论文介绍了国内其它流域水利工程移民迁建的基本情况,以及叁峡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价值。第二章为叁峡库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交通建设的关系研究,提出适应库区与山地环境的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等方面,总结叁峡库区城市与交通建设的地域特点;分析叁峡库区的资源条件、人口与城镇分布、移民迁建特征,提出库区交通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第叁章为叁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研究,将交通建设成就融入叁峡地区历史文化范畴。包括叁峡地区古代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桥梁建筑成就、街道空间格局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交通建设历史遗产保护对叁峡库区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史世武[3]2009年在《云南省金沙江航运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干流的重要航运区段,是滇北和川西南地区综合交通网中通往长江流域经济区的重要水路通道。金沙江航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国家和交通部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及金沙江中下游水电梯级的开发建设,为金沙江内河航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滇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的资源优势,日益完善的金沙江通航条件和集疏运条件,也对金沙江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发挥金沙江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金沙江水运优势,提高航运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水运业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航运的需求,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省金沙江航运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云南省金沙江航运进行综合研究,使金沙江港航运输业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云南省金沙江沿江产业带、滇北沿江地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云南省金沙江航运发展现状和金沙江航运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创新的预测方法对云南省金沙江航运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制定了包括航道布局方案、港口布局方案和船型发展分析在内的相关航运发展研究,同时为实现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研究内容的应用,将对云南省金沙江航运落后的状况的改善,水路客货运量的增加,内河水运优势的逐步显现,金沙江航运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的提高,以及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远[4]2008年在《航运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河航运是重庆市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重庆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水运更凸现其超越其他运输方式的优势。虽然重庆市是西部地区水运最发达的地区,内河航运对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重庆内河航运业自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分析和评估重庆内河航运对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重庆综合运输网络的完善、重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最后给出重庆市水运发展规划,并对重庆水运发展政策的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得出重庆水运发展的一些结论,并提出发展建议,为重庆市水运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魏艳旭[5]2012年在《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异常,气候变化问题在当今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目前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机制失衡的主要原因,而人类的活动是导致全球CO2量升高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盲目的发展、无休止的污染排放,对全球气候机制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覆盖范围遍及全球,与其他各个行业存在着关联,涉及的旅游者更是遍布全球各地,旅游活动成为全球最为频繁的人类活动。如今,世界处于和平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多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加剧,旅游成为其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方式,如此频繁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加强。交通是游客出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各部门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部门,其碳排放量更是占据整个旅游业碳排放量的75%。因此认清旅游交通碳排放情况是旅游业碳排放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此种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旅游交通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均表现活跃。然而各种旅游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却有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路旅游交通和民航旅游交通呈现着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活力;铁路旅游交通虽然也在不断发展,锐力大减;水运旅游交通则呈现退缩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稳。另外,不同旅游交通方式在承担旅游者运输的作用方面起到的作用长期以来也发生着变化,公路旅游交通一直占据着主要的地位,铁路旅游交通地位受到挑战,民航旅游交通地位在不断提升,水运旅游交通则一直处于附属地位。(2)近叁十年来,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已达到7093万tCO2。对不同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进行分析,发现铁路、公路和民航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长趋势,而水运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多年来却在逐步下降。从总体趋势看,公路和民航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最高,铁路旅游交通次之,水运旅游交通最低。并且在2005年民航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超过公路旅游交通,之后几年一直居于首位,成为旅游交通中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对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结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铁路和水运旅游交通的比重在稳步下降,并最终趋于平缓,保持稳定。公路和民航旅游交通的比重却在逐步上升,然而公路旅游交通的比重最近几年也在变的平稳,民航旅游交通比重依旧呈现上升趋势。民航旅游交通碳排放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对现阶段全国各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发达地区,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较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较大。铁路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多为铁路网密集地区;公路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多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公路网密集的省份;水运旅游交通多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充沛、河网密集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民航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较大省区多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先进、对外联系密切的省区。(4)旅游者的活动造成了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包括全国区域内30多年时间数据和各省间的截面数据)和旅游者人数(包括时间数据和截面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随着旅游人次的增加旅游交通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一方面进一步细化了我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为确定未来阶段我国旅游交通业节能减排的目标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对于未来阶段我国旅游交通业节能减排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对于旅游业其他部门碳排放情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守书[6]2009年在《河流旅游功能构建与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度假成为旅游业的鲜明主题。早期的河流观光游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元素,进行新一轮的功能构建和产品深度开发。作为我国着名热带河流万泉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成名,只是个地名概念,而没有上升为旅游品牌。与其所拥有的知名度相比反差很大,河流旅游功能和产品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旅游业界面临的新课题之一。因此,本文结合海南省社会经济生态的旅游实际发展潜力,探析我国着名热带河流旅游目的地万泉河的旅游功能和产品的开发。本文首先对河流旅游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作出分析,在河流旅游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客观阐述了万泉河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资源-功能-市场-产品,针对万泉河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功能进行了深刻分析;并运用市场问卷调查法对万泉河流域旅游产品的顾客偏好进行了实地调研,进而提出了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了优化建议。对于功能构建提出了一带、两镇、叁区、四主题、五景区的旅游功能体系;产品的发展与完善方面:主张从原有产品的调整与新产品的开发两个角度对产品完善与创新。构建一个功能完善、产品系统、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河流旅游开发发展模式。

段炼[7]2009年在《叁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新一轮“区域规划”或“城市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等行动,从实践方面也宣示了原有的国家/行政区区域层级体系已为当今以空间功能结点为枢纽、以流的通道为关联、以流量的大小为主辅的城乡经济社会网络体系逐渐取代这一趋势的出现。因此,作为区域空间功能结点的各级各类城镇建设,其向外辐射影响的规模大小、职能强弱及其空间联结完善度已超越传统的向内统一认知的空间完形、景观多样和人们心理行为感知度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区域自然资源、人类居住环境和城乡空间单元等物质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城乡冲突加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两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居环境科学的诞生,并相应产生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级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其中,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其所涉及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协调,即以城镇化的区域推进所涉及到的人口、产业和空间叁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以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叁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选题研究即是由此产生。叁峡区域是叁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区域,其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事关叁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经过十余年的举国投入和区域人民的艰苦奋斗,叁峡区域已完成了相关的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任务;但欠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严酷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挡”的瓶颈,而且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立使叁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骤增,也使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因此,论文结合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最新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叁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叁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论文采用史论文案法对叁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叁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提出。第一,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支撑,而城镇化推进的本质特征即是城乡人口的迁移与再分布,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人口容量确立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论文结合叁峡地域开发背景中的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进程,在阐明叁峡区域人地矛盾历史源流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值评价模型完成了叁峡区域区县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评价;同时,论文分析了叁峡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并通过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与其人口容量之间的协调度指数计算,提出了人口集聚区、稳定区和疏散区中各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第二,经济增长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进程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论文以叁峡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分析入手,在对现状产业空虚化与结构同质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并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空间布局结构。第叁,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因此空间资源既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载体,其结构构型也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状态的指示器。论文结合叁峡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与历史进程,在对其区县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峡西、峡中和峡东叁地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策略;并在整合叁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的“V”型—“W”型—“U”型模式演进序列基础上编制了叁峡区域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叁峡区域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对叁峡区域转型期人居环境建设的尝试性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中国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论文最后以区域人口再分布方案及相关区县产业集群建设和空间结构重组案例,冀望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韩京伟[8]2015年在《基于协调理论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内河水资源丰富,内河集装箱运输作为内河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安全、便捷、高效的特点,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具有运能大、成本低、污染小的优势,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内河集装箱运输受到来自其它运输方式特别是公路运输的严峻挑战。内河集装箱运输业整体的效益和效率较低,内河航运的资源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增长速度受到限制。与国外内河航运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劳动生产率都存在很大差距,内河集装箱运输业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内河集装箱运输有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使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后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提倡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因此,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协调发展不仅能提升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实现我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本论文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运用协调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系统论等学科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运用系统理论、协调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构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2)在协调发展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分层次展开深入的分析。(3)构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机制。(4)对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给出适合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步骤。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界定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内涵和构成,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划分为内陆集疏港运输、码头中转、船舶运输叁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划分为线路基础设施、节点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和运输软件四个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的特点,为分层次研究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析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与公路集装箱运输运输系统相比具备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提炼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与海运集装箱运输系统之间对比具有如下特点: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具有替代性;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具有自组织特性: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相比大型化,灵便化更具竞争力。结合我国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和特点得出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原因除了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不完善的原因外,还受制于产业布局。(3)依据系统理论、协调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从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子系统之间协调和子系统内部协调叁个层次构建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科学评价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4)构建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系统协调度提供了基础,给出协调发展度临界值,为评价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程度提供了量化依据。

陈云[9]2013年在《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物流有助于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对区域物流产生更高的要求,拉动区域物流的发展。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分别是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代表,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国际国内贸易迅猛发展,货物运输量逐年递增,这些都为航运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航运运输自身具有其先天的优势——运输成本低、运量大等等,都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江是我国的水运大动脉,长江区域经济带是典型的流域经济,航运的发展对流域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都依赖于长江水运的支撑。本文旨在通过长江航运与长江流域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揭示长江航运对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航运物流与区域经济理论及应用方法的研究。第二章,介绍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概念及其协同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相关性的出发点。第叁章,介绍了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相关性分析理论,包括定性分析理论和定量分析理论。定性分析理论有关于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间的相关关系的“交替推拉关系论”、“相互作用论”和“外部效果论”以及运输化理论。定量分析理论包括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乘数理论。第四章,对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以长江航运为代表,定性分析了长江航运对流域经济的相关作用,包括对GDP、产业布局、对外贸易及城市化等的影响,定量采用回归分析法,以长江水运运货量和省GDP为评价指标,选取了重庆、湖北、上海叁个省市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长江航运分别对叁省经济的作用大小。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有自己的创新点,但仍然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望读者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化。

刘军[10]2011年在《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邮轮起源于欧洲,邮轮旅游始盛于北美,现代邮轮旅游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大众化,逐渐演进形成邮轮(旅游)母港。现代邮轮是海上浮动的度假村,迄今已成为世界回归自然、品味“慢”生活、阅读异域文化、扩展海权和探究海洋文明的独特度假空间,具有全球性和网络性特征。邮轮旅游是无目的地的目的地,自90年以来邮轮游客年均增幅约7.4%,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板块。邮轮(旅游)母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停靠港的10-14倍,发展母港是世界众多滨海城市的战略选择。近年,全球邮轮市场渐向东移。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城市研习国际经验纷争先机建设母港,邮轮经济增速世界瞩目,成为港口都市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本文在明晰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邮轮旅游发展的世界形势与中国机遇基础上,阐释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以规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为指导,综合运用世界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研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知识交融维度,探索尝试对规制视角下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全面考察了全球邮轮(旅游)母港的演进发展与规制经验、透视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现状和规制问题,经国际比较,继而尝试提出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在规划统筹、经济规制、社会规制上的制度创新构想,旨在激发发展活力、保障健康有序,最终实现母港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叁位一体”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最后,以上海邮轮(旅游)母港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九部分七章。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外对于邮轮(旅游)母港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参考范式情况下,以当下迫切、关乎长远的规制为研究视角,以邮轮经济发展的引擎枢纽——母港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和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重点内容,拓展了我国邮轮经济研究的新领域、邮轮(旅游)母港研究的新视域,可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建设和规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理论支持。指出邮轮(旅游)母港范围包括邮轮码头及其周边配套区域,是邮轮的始发港、邮轮公司的总部基地和邮轮游客的集散地,母港的功能要素一般包括基础功能、核心功能和延伸功能叁部分。借鉴国际经验,依据我国市场环境、区域条件和SWOT分析,探索性提出了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的四阶段战略:起步发展、借鉴探索、分化提升和全面发展;五个发展原则: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借鉴国际、自主创新,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市场主导、产业协同,优化服务、强化管理等;叁种基本模式:母港型、停靠港型和小码头型;叁大实施策略:推行阶段性发展与港口分类布局,聚焦政策建设国家级邮轮(旅游)母港进行试验和示范,建立国家和地方分级规划协调保障机制等。探索性提出了以开放发展、放松规制加快发展、试验发展、遵循国际惯例等作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产业政策重构的四项原则,以及在投资、规划、金融、航线、通关、文艺、人才、专门立法等十方面十九项放松经济规制的产业政策框架。探索性提出,中国邮轮(旅游)母港的社会规制强化应坚持公共利益、整体统筹、注重长远、由简到繁和适应国际惯例的五项原则;需实施构建母港开发建设的社会风险论证机制、确立母港之“邮轮社区”的整合开发模式、加强母港发展的文化环境建设、增强我国海事领域的国际司法能力、有序推进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化建设等五项措施。最后以上海邮轮(旅游)母港为个案,探讨其发展与规制的模式定位、发展原则、阶段目标、港口布局及政策措施,设想为我国沿海城市母港发展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 长江水运旅游发展研究[D]. 陈胜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李泽新. 重庆大学. 2006

[3]. 云南省金沙江航运发展研究[D]. 史世武. 大连海事大学. 2009

[4]. 航运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远.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5]. 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研究[D]. 魏艳旭.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 河流旅游功能构建与产品开发研究[D]. 王守书.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7]. 叁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段炼. 重庆大学. 2009

[8]. 基于协调理论的内河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研究[D]. 韩京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9]. 航运物流与流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D]. 陈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0]. 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D]. 刘军. 复旦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长江水运旅游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