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启示_知识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启示_知识经济论文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持续发展论文,美国经济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欧盟、日本经济裹足不前的大背景下,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枝独秀,引人注目。其基本原因是美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紧跟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

1990年,美国的信息业投资第一次超过其他产业领域的投资。199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投资为61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41.5%,超过日本和欧洲对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的总和。美国信息业的年销售额比1990年增长57%,达到8600亿美元,成为排在建筑、食品、汽车工业之前的第一大产业。据美国商务部不久前的预测,1998~1999年两年美国的计算机设备销售额增长率将达到29.6%。1997年美国出口计算机软件达4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2.6倍。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领域。 美国现有的4万~5万个工种中,40%以上是在信息革命以后出现的,信息产业的雇员人数已达740万。

我们认为这可以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加快建立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较量,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发展知识经济不但需要一大批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城乡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使知识经济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培养人才,教育是关键。按照衡量各国智力开发的指标,目前我国的文盲率为15.88%,总人口中有文盲1.8亿人。我国1984年的文盲率是日本1970年的100倍,目前的文盲率相当于美国100年以前的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揭示造成这种状况的体制原因。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育投入少,利用效果差。薄弱的教育基础和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互为因果、相互制约,是影响我国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障碍。

从基础教育来看,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重“填鸭式”的书本知识灌输,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现行税种中应加设以收入多少为基础的累进制教育税,专项用于支持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优选教育内容,大胆砍掉与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和实际环境变化相差过远,又造成学生严重负担的陈旧内容,重视体育和道德教育,加强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社交和群体协作训练,继续提高教学人员的素质。

职业教育也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导致缺乏大批具有较好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熟练劳动力。因此要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举办职业学校。

因为要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教材改革。在经济、金融、财税、管理等经济体制急剧变动的领域,教材必须针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尽快采用国际标准;二是教师的资格审定。教师的学术职务和待遇标准确定必须与实际能力挂钩,依据选课学生人数多少和发表论文水平来确定,决不能论资排辈。对社会发展特别需求的学科,可以给予倾斜式补贴;三是加快所有制多元化的改革,更大胆地引入现代教育流行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在教育系统要引入竞争机制,并扩大高校的供给数量;四是推行对外开放教育政策。教育设施已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过剩,我国要利用这个机会,大量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可相应节约投资。要采取多种方式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优厚待遇,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报效祖国,并积极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我国工作、讲学,以增加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人才资源。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技术要素真正活跃起来。我们应在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科技与教育走向市场的战略途径不是简单地由学校办“三产”或企业科技人员“下海”办企业,关键是科技与教育自身要产业化。

从市场化原则上说,科技与教育的产业化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产出与投入过程的等价交换问题。人们习惯于将科教称为“事业”而不是产业,仿佛非如此不足以强调这两个领域的特殊性。其实,除去义务教育、贫困地区学生救助、社会自愿捐助、政府政策扶持等必要的非市场化过程外,其投入与产出都应当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解决“脑体倒挂”、“知识产权”等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是靠政府、靠法律,而是靠市场规则。在近年来的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些舆论把学费解释为“智力投资”。其实从本质上说,学费不是投资,而是受教育者与教育结构之间的等价交换;二是资源投入的资本化问题。科技与教育并非只能是公益性的。资本、智力、知识、技术等要素投入同样应当有取得资本化收益的权利。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解决科教投入不足的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财政和社会慈善款,根本的要走社会投入之路;三是资源配置过程的优化问题。要激励科技人员到艰苦地区工作。对高新技术产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高新技术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都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

事实上,“九五”计划实施以来,人们在科教兴国的探讨中已经从多方面对产业化方向进行了思考。其中,一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探索。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改变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以及科技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状况。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关于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的问题、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发挥劳动力优势及人才培育问题已成为探讨的核心;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联系,对我国产业技术构成的分析。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研组织机构,合理分流人才。国家要积极扶持科研机构。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于中小企业集中的中心城市,可以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开发中心,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三、加快建立和支持发展知识经济的投融资体制

知识经济即是高产出经济,更是高投入经济。美国许多专家认为,一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的1%就无法生存,2%只能勉强维持,3%以上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研究与开发投入却严重不足,由1993年实施《科技进步法》之前占GDP的0.7 %下降到1996年的0.5%,1997年仍为0.5%,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下水平,与美国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趋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但是因为缺乏资金,贯彻得不好。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钱到哪里去了呢?政府机关庞大,‘吃饭财政’把钱吃光了。其次,在各级政府的干预下进行了不少盲目的重复建设,几十亿、几百亿的一个项目,投产之后没有市场,相反把原有的一些企业挤垮了。这就使得中央的财政和银行都拿不出钱来支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引导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新机制。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高科技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科技拨款,信贷资金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拨款的增加幅度要更大些。要采用财政贴息和拨款等形式,鼓励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要从近年来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中筛选一批能够很快投入应用的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产业化进程。对知识经济特征明显的产业,要探索和试行项目融资。灵活运用税收、利率、价格、折旧等经济政策和手段,鼓励和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外资和私人资本,发展知识经济。

标签:;  ;  ;  ;  

美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启示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