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多思不支持主题--从台湾高考看台湾高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_高考答案论文

多读书,多思考,不背题——从台湾高考看其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看其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多读书论文,不背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受着世界高考大潮的影响,台湾的历史高考试题与大陆相比,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也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对台湾在这方面的情况有一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对我们大陆的命题工作以及日常历史教学工作是会有所启发的,故将台湾1994年的历史试题作一分析、评述,以供大家参考。

台湾的历史高考试卷仍是百分制。它共分三部分。其第一部分为“单一选择题”。这里的说明是:“下列第1题至第20题,每题2分,每题各有4个备选答案。请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答错倒扣分1/3,整题完全不作答者,视同放弃,不给分亦不扣分。请在‘选择题答案卡’上将答案标出”。其第二部分为“多重选择题”。这里的说明是:“下列第21题至第35题,每题2分。每题各有5个备选答案,各自独立,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在‘选择题答案卡’上将答案标出。每答对一个,可各获得0.4分,每答错一个则各倒扣0.4分,整题留空则不计分。”其第三部分为“非选择题”。这里的说明是:“请将答案写在‘非选择题试卷’上。答题时,不用抄题,但须注明题号。”这部分又分为“改错题”和“简答题”两种,改错题的说明是“(内含二小题,每一小题3分,共6分)。下列的叙述(A)、(B)、(C)、(D)之中,有一项不合史实,请选出,并加以改正,仅选出而未改正者不予计分。”简答题的说明是“(内含四小题,每一小题6分,共24分)”。

由这个总的试卷结构可以看出,台湾的第一、二两部分题型和大陆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完全一样的。在后面,台湾的第三部分实为两部分,大陆则是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部分。相比之下,台湾在改错题部分,要求考生准确地答出历史概念的问题,这是稍有难度的,但大陆的材料解析题仍是高于台湾的。以台湾的简答题和大陆的问答题相比,则显然是大陆的要求高于台湾,难于台湾。至于大陆的填空题,应该说是较为容易的。所以,总的来说,在题型的安排及对考生的要求上是各有宽严;以简答题和问答题相比,改错题与材料解析题相比,则是大陆的要求高于台湾、难于台湾。但在评分标准上,似乎台湾又严于大陆、难于大陆。因为,大陆在考生选错答项时,原则上是不倒扣分数的,台湾却有倒扣分数之说。这对考生来说,就是很严的了。台湾以此来限制考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去猜选答项。在多选题目中,大陆是在一道题中,如果要求选答三项,其中两项是选对的,一项是选错的,那么全题就不计分数,台湾则是几项正确就给几项的分数,似又宽于大陆。但台湾在这里出的题目,总的看来是难于大陆的。因为台湾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源于教科书,而不是具体出于教科书的。从阅卷的手段上看,台湾分为“选择题答案卡”和“非选择题试卷”,而在非选择题部分竟以正0.4分和负0.4分、负1/3分计算,显是全岛对这部分试卷都是用计算机来阅卷、计分的。这种阅卷和计算手段是先进于大陆的。

下面按三种题型分析叙述如下:

其第一部分为“单一选择题”,共为20题,每题2分,合计40分。在20个小题中,纯系考查知识的题目仅有少量几个(含有推断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

“1.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直到1000年以前,彼此历史文化实为一体的,应该是下列哪一国?

A.日本 B.缅甸 C.越南 D.尼泊尔”

要求学生选出“C”。因为在其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七章第三节的“南越的平定”中,较为系统地讲了中国与今越南北部、中部的关系。以后,在一些强盛的王朝的历史问题中,也谈到“对南方的侵略”,学生由所列的四国中是应该可以正确地选出“C”的。

“2.政治动乱或生活困顿时,人们便倾向于用宗教来解决现世的困难,以轮回观念来解释人生的苦难,这种观念最初是源于下列哪一种宗教?

A.佛教 B.婆罗门教 C.道教 D.犹太教”

要求学生选出“B”。这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只要学生知道这四种宗教产生的时间,就很容易能按建立的时间排出它们的先后次序了。

“7.一位中国的改革者,强调‘明法审令’的重要,裁汰无用的冗官,废掉疏远的公族,省下钱来养兵练兵,又强迫一部分贵族迁徙到国中空旷的地方,从事开发:他是谁?

A.魏国编定法典,提倡平籴法的李悝

B.从魏奔楚,整顿政治的名将吴起

C.秦国行连坐法,鼓励耕织的商鞅

D.汉朝建议众建诸侯少其力的贾谊”

要求学生答出“B”。这对台湾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极简单的死知识题。因为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各国变法图强”中说得很明白:“楚在悼王之世(西元前401-前381年),用自魏来归的吴起为令尹,整肃内政,申明法令,削弱贵族,抚养战士,自是王室集权,大行军国主义,国势强盛。”

在20个题目中,考查学生的历史课内知识、历史课外知识,以及分析、推理、判断、综合能力者,为11个题目,即3、4、5、6、8、11、12、13、14、18、19题。这些题目,多为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有关,而其答案不直接见于历史教科书者,例如:

“3.甘薯传入对中国的粮食与人口的增加,影响极大。这种作物传入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了这种作物的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图书是:

A.农政全书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梦溪笔谈D.本草纲目拾遗”

要求学生答出“A”。这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当然,学生也可以从这四本书的著述时间进行联想、推断,得出结论为“A”。但这终不及确切地掌握这种知识者有把握。

“4.有一本书记载元宵节前后的闹景说:‘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这本书描写的城市庶民生活,最早见于哪一时代?

A.汉 B.唐 C.宋 D.明”

要求学生选出“C”。只有那些知道《东京梦华录》的内容梗概,或是有这方面的常识者才能答出。难度是比较大的。

“6.下列哪一个趋势图,最足以显示清朝自乾隆年间至太平天国起事前,人地关系的变化?

要求学生选出“C”。这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清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作结论的,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较为难的,使大陆感到新颖的是,它的出题方式又有了变化。不是通常见到的文字叙述,不是史料分析,而是图示式。

“11.梁启超读到一本书:“左卢梭民约论以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之最高出品。撰者固甚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曹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A.日知录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文史通议”

要求学生答出“B”。这只有两种情况才能答对。一是确知《明夷待访录》的内容;二为采取“排他法”来推论。如果学生的知识面宽的话,即使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能推论出是“B”的。

“13.谈中国艺术的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雁不双飞,蚕不二设;坠石枯藤,斩钉截铁。’它指的是什么?

A.形象简朴,气势浑厚的汉代墓中壁画

B.笔法刚健,用色深重的北宋绘画风格

C.结体严谨,风格古朴的石鼓书法,

D.字形略扁,笔锋波挑的隶书写法”

要求学生选“D”。这在讲“秦汉的统一”时,是提到了“……后因小篆书写不便,由程邈作隶书”的事情的,但书上并没有隶书的字形。如果学生对隶书一无所知的话,也是很难答对的,但它没有离开教科书。

“14.博物馆中,有一座与真人大小相同的大理石雕像,名为‘将死的高卢人’。这件作品栩栩如生,十分写真,但稍欠艺术的创造力。请问:它是何时的作品?

A.希腊时代 B.罗马时代

C.文艺复兴时代 D.浪漫主义时代”

要求学生答出“B”。这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台湾的高中世界史教科书并不具体地讲古代史部分。台湾只是在开始讲近代史之前有一个“导论”,其“希罗文化与基督教世界”里只提了一句“产生了辉煌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可见,也是未离开教科书而在教科书中找不到具体答案的。

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一一列举。不过,已可看出,台湾的题目多是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的,有的题目,甚至也不是源于教材的。例如:

“8.有本书上说:‘只要我记着我自己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我对一切发生的事就会感觉愉快;只要我与同类的各部分保持密切的关系,我便不会做任何悖叛人群的事。’又说:‘理性的灵魂,在每一部分都表示出所从事的工作是完成了的,而且是充分的。’试问这位作者应属于下列哪种思想?

A.斯多葛哲学 B.伊比鸠鲁哲学

C.里格尔的唯心论 D.沙特的存在主义”

要求学生答出“A”。但是,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从未提到这四位哲人的名字。这就纯系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了解其知识层次、知识质量了。

20道题目中,有6个题目基本上是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例如:

“9.我们读杜甫的诗篇与司马光的史书,发现两者虽然有感情抒发与史实描写的不同,却有一共通之处。此一共通之处是:

A.都创造了新的写作体裁

B.都找到了新的写作题材

C.都刻意对人物作是非褒贬

D.都表达对国家、生民的关怀”

要求学生答出“D”。显然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10.19世纪初,拿破仑领导法国打败普鲁士,有许多日耳曼人称赞他是‘半个神’,是‘世界的灵魂’,也替法国祝福。但同时也有日耳曼学生组织少年同志会,提倡智育、体育,为祖国服务。这两种情形,彼此的关系是:

A.冲突,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

B.冲突,是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对立

C.不冲突,都具有自由思想,倾向改革

D.不冲突,都具有保守思想,维持传统”

要求学生答出“C”。也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15.汉朝初年的一位文人这样说:‘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社会风气与社会组织的变化,源自于商鞅哪一方面的措施?

A.以连坐法来增强政府对民间的控制

B.以军功爵位来鼓励臣属、人民效命疆场

C.以赋税的压力来防止民众游手好闲

D.以土地的私有来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率”

要求学生答出“C”。这是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16.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有些文人称呼第5世纪至第15世纪之间为‘黑暗时代’;另外,19世纪时,欧洲人多半称呼非洲是‘黑暗大陆’。以上两个名词,反映了哪一种共同的心态?

A.以民族主义的立场,轻视日耳曼人和黑人

B.以帝国主义的姿态,贬低工业落后的社会

C.以民主政治的态度,衡量其他政治体制

D.以文化优越感,藐视中古欧洲与非洲”

要求学生选出“D”。这也是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20.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宋代理学家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A.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各个构成部分互为有机的组合

B.宇宙自然是由各种具体的元素所构成,元素彼此间的分合关系,可以导致万物的变化

C.宇宙自然存在有许多因果性的法则,发现某法则就可以增加对宇宙自然某一部分的理解

D.经由对现象的客观观察与逻辑分析,可以掌握宇宙自然的构成法则

要求学生答出“A”。这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了解其比较、辨析的能力。这个题目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其第17小题,亦为考查能力者,不赘述了。

其第二部分,为“多重选择题”,共15题,30分。其中有4道题目为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者。例如:

“21.发展海军是近代国家的重要策略。下列政治领袖中,有哪些人曾主张发展海军?

A.拿破仑 B.德皇威廉二世 C.加富尔

D.慈禧太后 E.罗斯福(F.D.Roosevelt)”

要求学生选出B、C项。这是一道较为容易的知识题,如教材中关于加富尔,说他“增建海军舰只”;关于德皇威廉二世,说他“高唱‘大海军主义’,积极添建战舰,亟谋扩展海外殖民地”;关于罗斯福,说他在位时,“美国自身也首次实行平时征兵,国会且通过两洋海军法案,开始建造空前未有的大舰队。”

“27.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件至二十七年武汉失陷,可视为抗日战争的前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怎样的情势?有哪些重大事件?请选出正确的叙述。

A.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无不胜,我军明显居于劣势,每战皆败

B.日本采取速战速决战略,我方以空间换取时间应付

C.日军攻入南京,残杀平民,死者达30多万

D.日军攻陷南京后不久,就成立以汪兆铭为首的‘国民政府’

E.中国未在三个月内被日本征服,是因为得到英美在物质上的大力援助”

要求学生选答B、C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中是有所反映或直接写出来的。

“28.在历史上,有种思想认为某个族群的个性、智力和文化必然比其他族群优越,因此台湾采取严厉的种族歧视或隔离的政策。试问下列何者持有这种思想?

A.阿利安人统治印度的社会制度

B.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政策

C.苏联史达林的‘五年计划’

D.德国纳粹的迫害犹太人及独裁统治

E.曼德拉当选总统以前的南非”

要求考生选答A、D、E项。这是考知识的问题。不过,严格地说来,“E”项属于时事知识。因为台湾的世界历史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终止了。

其另一题是关于政治协商会议者,也是完全出自教科书的。

另外的11个题目,都是考查学生的能力的,有的题目很难,是涉及治史方法的。例如:

“22.‘中原昔失御,幽冀不复华。我朝不仁抚,金币岁屡加。’‘鄙夫平居常叹息,蓟门幽都皆绝城。安得猛士守北方,力排万人复禹陵。’以上诗句虽然主张不同,却有其共同的时代背景。我们应该如何解读?

A.‘幽冀’与‘蓟门幽都’指燕云十六州

B.‘幽冀’与‘蓟门幽都’指黄河流域

C.‘我朝’指东晋,‘鄙夫’指击楫渡江的祖逖

D.‘我朝’指‘南宋’,‘复禹陵’即还我河山之意”

要求考生选出A、D两项。这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者。

“23.历史的演变往往与地理条件,如矿产、交通位置等有密切的关连。小亚细亚的地理条件,对于下列史实何者有直接的影响?

A.西台帝国的兴起

B.亚述帝国的盛衰

C.西方前5世纪波斯人与希腊人的战争

D.20世纪初英国积极侵略的地方

E.11世纪以后拜占廷帝国的式微

要求考生答出A、B、C、D、E五项。有意思的是,这里考查的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的理解。

“29.李鸿章在陕、甘回乱平定之后,上奏主张:‘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对于他的上奏’我们有怎样的认识?

A.在陕、甘回乱之前,新疆已落入俄国的控制

B.他认为清朝政府没有能力兼重海防与塞防

C.他主张海防重于塞防

D.他所以警觉到海防的重要,和日本对台湾的威胁有关

E.朝廷立刻接纳他的建议,集中财力来增强海防”

要求考生选答B、C、D项。这不只是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的史识(台湾那里不可能象大陆一样要求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只能是考查考生的史识)。

“30.近年来,台湾的报刊杂志常常登载‘旧照片’、‘某位老艺人的自述’、‘某位老铁道工人的回忆录’、‘老歌谣’及‘几十年前的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可以通称为集体记忆或人民记忆,如果利用这些材料了解台湾的历史,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A.值得肯定,因失去了历史与文化,一个民族就会瓦解

B.值得肯定,因我们应尽可能以少数的事件,串成有意义的故事

C.值得肯定,因为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编写一部完整的台湾史

D.非常怀疑,因为这些资料都属于野史,没有权威性,难以采信

E.非常怀疑,这些材料不以政治或文化精英为对象,没有多大价值”

要求考生选答A、B项。这个题目较难,这实是考查考生对治史方法、鉴定史料方面的常识。

“32.清朝末年有人这样说:‘大抵西人政教,泰半本之周官,西人艺术(工艺技术),泰半本之诸子。’大陆对于这种在当时颇为盛行的说法,有如何的认识?

A.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清末才出现的

B.此说的内涵与‘中学为体,西方为用’说相近

C.持此说者通常态度保守,反对接受西方

D.此说有维持中国文化自尊的作用

E.以说反映了两种文化接触时的调适过程”

要求考生选出A、C、D、E。此题在于了解考生阅读、理解、评价史料的能力。

“33.西汉时代的‘七国之乱’与西晋时代的‘八王之乱’,都是历史上的关键性事件。试就二者的背景、经过与因果加以比较,选出正确者:

A.两者都在同姓宗室受封的地方,并拥有实权的背景下发生

B.汉初与晋初都以黄老治术作为治国的原则,导致宗室诸王的日益跋扈

C.两者都用中央政府企图削减宗室诸王的权益而引发

D.前者历时较短,后者历时颇长

E.前者结束后导致中央权力的扩大,后者结束后导致诸王实力的扩张”

要求考生选答A、D两项,这主要是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4.有位出生于18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幼年时生长在德国的乡间。20世纪初,这位作家在著作里透过主角流露出自己的心境,对昔日宁静朴质、自由自在的乡居生活无限怀念。试分析他的怀旧心情与下列哪些历史背景有关。

A.德国完成统一后,农村生活受到中央政府控制,失去原有的独立性

B.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加速工业化,人口由农村流向都市,谋生不易,问题重重

C.20世纪以来,许多思想家都有感于现代人生活孤独和无助,进而反思人生的价值

D.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兴起,许多作家以科学观察的精神,客观平实的态度,描述现实人生

E.德国铁路快速成长,1910年已增至3700公里,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要求考生选答C、D、E。这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心理学方面的实际情况,是比较难的。

这部分题目中的其他题目,不超出上述的类型,就不一一详说了。

其第三部分为“非选择题”。这里又分为两道改错题和四道简答题。

第一个改错题是:“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中古(A)时代,农奴在庄园(B)中耕作:到了文艺复兴(C)时代,有些开明君主(D)执政的国家,农奴大量获得解放。”

要求把(C)的“文艺复兴”改为“启蒙时代”。

第二个改错题是:“中国历史上对华夏、夷狄的分辨,常以地理(A)为依据,象南北朝时代道士顾欢(B)作夷夏论,唐代韩愈的拒斥佛教,都是如此。清初王夫之(C)作读通鉴论,评论史事,强调种族(D)的差异,使得华夷之辨更为严格。”

要求考生把(A)之“地理”改为“文化”。

这两道题是比较简单的知识题。

简答题之1为“西方社会自15世纪以来,上层阶级就有节育的习俗。到了19世纪末,美国桑格夫人鼓吹妇女解放运动,也主张节育。就两项节育动机而言,试问:(A)前者是为了什么?(B)后者是为了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的主要思想是:“(A)防止过多的女子分散了家庭的财富;(B)鼓励女性在社会上发展自我的能力,不以家庭与婚姻为人生唯一出路。”这是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简答题之2为“在讨论应否派兵赴亚洲作战时,一位政治家表示反对,理由是:‘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可是他的反对未被采纳。这个国家战胜之后,获得很大的利益,就象另一位政治家说的:‘我们的传教士和商人从此可以到达一直禁止我们去的地方。’请问:(A)这是什么战争?(B)传教士和商人根据什么可以到以前不能去的地方?”

要求考生回答的基本内容是:(A)这是鸦片战争;(B)由于《南京条约》有关于开放五口通商、可以在五口派驻领事,在续约(台湾把附件或附约称为续约)中有租地建屋的规定。

简答题之3为“元人汪大渊游历各地,记述见闻,著《岛夷志略》。他记‘琉球’有云:‘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其峙山格高峻,自澎湖望之甚近。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俗与澎湖差异,水无舟楫以筏济之。’请问:(A)他所说的‘琉球’今为何地?(B)其地风俗为何与澎湖差异?”

要求学生答出(A)台湾;(B)澎湖自元代设官治理,汉人移民较早且较多,台湾元代仍多为原住民居住。

简答题之4为“下表是历代关中地区郑、白二渠的灌溉面积,请问(A)这些数字反映了什么趋势?(B)这个趋势是如何造成的?”

时代 灌溉面积

西汉 44500顷

唐永徽中 10000余顷

唐大历中 6200顷

北宋初2000顷

要求考生答出:(A)其趋势为关中耕作面积愈来愈少、文化经济重心南移;(B)北方长期战乱,致水利失修。

这四个简答题中,第一与第三题为考查知识的题,都较容易,第二与第四题,为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的题目。

综观以上诸题,其第一、二部分较为复杂,难度也较大。总的说来,台湾高考试题是源于教科书,又不限于教科书的,甚至有不少题目超出了大纲范围的。这样,命题就较为活了。学生也不一定死抱住几本教科书,而是要有意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了。台湾题在引用文字材料时,中外古今都有涉及,有的且是涉及历史教研工作者研究、认识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者,这对诱使学生注意历史课程的学习,是极为有益的。它对大陆的高考命题、历史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的。希望本文能象一个石子击出水面的一片波纹一样引起同行们的积极反响。

标签:;  ;  ;  ;  

多读多思不支持主题--从台湾高考看台湾高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_高考答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