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论文_李树怀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论文_李树怀

李树怀

(四川省苍溪县第二人民医院 628400)

【摘要】 目的: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手术复位治疗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达到了94%的总有效率,灌肠治疗组共计达到了7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肠套叠症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不仅能够将治疗时间缩短,同时还可以使患儿的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改善,采用手术复位术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具有较小的差异。

【关键词】手术治疗;肠套叠;肠切除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82-02

大量的研究表明,4到11个月的新生儿是肠套叠症最为多见的发病群体,灌肠治疗是治疗肠套叠最为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其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对肠套结进行治疗的时候广泛地采用到了手术治疗的方式,而且手术治疗的方式还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认可[1]。为了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通气功能受损、排气功能受损以及肠道运输不通畅等。在这些患儿当中有68例女,82例男,患儿的年龄在3~11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6.9±2.3)个月,病程为18~63h,平均病程为(58.4±16.1)h。在病情、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三组患儿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灌肠治疗组采用灌肠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是空气灌肠,在80mmHg以下的压力范围内对灌肠压力进行控制[2]。手术复位治疗组采用手术复位的方式治疗:在患儿上腹部位开口,选择挤压的方式对患儿进行复位,如果患儿在复位的过程中比较困难,就首先采用热敷的方式对患儿予以处理,随后再进行复位。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如果患儿出现手术复位不成功或者肠坏死等情况,就需要切除坏死部位[3]。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肠道保持通畅,而且具有正常的大便,相对于治疗之前,生活质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好转:患儿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大便疏通以及肠道通气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相对于治疗之前,生活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在经过治疗之后,患儿上述的各症状均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疗效用X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复位治疗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达到了94%的总有效率,灌肠治疗组共计达到了7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详情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例数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手术复位治疗组 50 28 20 296%

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 27 203 94%①

灌肠治疗组50142412 76%②

注:①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患儿与灌肠治疗组患儿相比(P<0.05)。②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患儿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当前肠套叠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以原发性肠套叠为主。造成原发性肠套叠的原因主要是婴幼儿的饮食改变以及肠道受到了辅食的刺激[5]。由于婴幼儿的肠蠕动具有较大的变化,因此肠蠕动紊乱发生的几率较大。外界的气温、环境和食物性质的改变以及增加辅食都可能造成肠套叠,如果肠管本身发生疾病也会引起肠套叠,例如肠炎等。此外,回盲部集合淋巴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肿大,也会造成肠套叠[6]。

由于肠套叠在早期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加之患儿的年龄往往较小,不能清晰的陈述病情,因此给肠套叠的早期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各类型肠套叠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腊肠样包块、血便、呕吐、腹痛以及阵发性哭闹等等[7]。

诊断的早晚对原发性肠套叠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病程在24小时以内,则可以使用手法复位、B超下水灌肠和X线下行气灌肠的手法进行复位,如果病程已经超过24小时,则必须进行开腹探查。

灌肠是常见的一种肠套叠治疗方式,然而其治疗效果有限。这是由于患儿接受灌肠后要面临排出问题,钡剂容易结成块状,对患儿的肠功能恢复不利,容易造成腹胀。因此,手术治疗肠套叠和肠切除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中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这样充分说明手术治疗有着更高的有效率。在手术复位时要确保手法的轻柔,避免肠管破裂。手术中要对是否存在无鞘部肠管坏死和肠穿孔进行判定,再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还要用温盐水进行热敷,确定肠管血运得到恢复,再关闭腹腔。术后要对患儿进行扩肛,帮助患儿尽快恢复肠功能。手术结束后,在患儿麻醉清醒前对其进行一次扩肛。此时扩肛可以顺利排出肠管中的钡剂、气体和血液,避免患儿发生术后腹胀。术后1至2天后,要坚持每天早晚各扩肛一次,直至患儿将黄色大便和胆汁顺利排出。为了避免手术后的并发症,还要尽早抱起麻醉清醒后的患儿,并对患儿进行拍背,避免患儿难以顺利排出痰液而造成肺部感染。近年来国内外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时候采用纤维结肠内窥镜诊断并经气压复位术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相关报道中达到了91.4%的总有效率。这种方法与手术治疗肠套叠的方法疗效相近,属于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肠套叠并肠切除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Amine Ksia,Sana Mosbahi,Mohamed Ben Brahim,etal.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and infants[J].Afric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Surgery,2013,10:299-301.

[2] 陈明哲 .X 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208 例体会 [J]. 安徽医学杂志,2013,34(9):1366-1367.

[3] 严振辉,周载平,周军等.改良空气灌肠法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的应用[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2007,7(4):265-267.

[4] 钱斌,陈宏伟,鲍键等.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40-41.

[5] 王军帅,魏本和,刘征等.空气灌肠在诊断与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临床研究杂志,2013,11:119-120.

[6] 张良,杨健,张文元.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68 例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79-181.

[7] 张同旺,张继,田为中.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体会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6):558-559.

论文作者:李树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论文_李树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