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风景园林数字化论文_陈琪瑶

新媒体技术与风景园林数字化论文_陈琪瑶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新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形成新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建筑信息系统BIM的成熟,风景园林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概况了风景园林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地形三维建模与树木三维建模的处理方法,对提高树木建模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新媒体技术;数字化

引言:新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其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计算机图形学知识是其重要一部分,相关知识可以迁移到许多行业中。在建筑信息系统BIM、土木信息系统出现并迅速普及后,风景园林信息化必然可行。风景园林信息化过程中,有别于BIM,是对大场景地形的建模以及树木的数字化。在传统的三维建模中,数据量大小基于物体面片数,显然硬件的提高和数据量的缩小是核心难题,采取新的模型设计方式,是减少数据量的关键。

1 风景园林规划数字化策略的相关阐述

目前,无论是大尺度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还是新型城市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还是小型的公园绿地设计过程中,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生态保护与抚育、使用者活动行为模式等问题相当凸显,亟待数字化客观、科学性的分析研究,全方位的时空大数据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趋势。数字化技术主要是以数据综合分析运算、参数化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能够将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各种行动模式、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感知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科学分析和理性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架构。国家已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城乡规划领域已出现五个方面的时空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其中既包含大数据平台构建及管理体系,又包括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应用探索与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最近几年,在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中,我们正逐步重视学习研究数字化技术方法,逐步将其运用在具体的设计案例、和风景园林的教育工作当中。

2 大场景地形的三维建模技术

在传统地形测量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测量精度也有一定限度,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3种先进测量技术。

2.1传统测量学与卫星定位技术

其测量原理与传统测量学相同,但不需要借助全站仪,而需要若干接收器,以获得来自卫星测量信息。其优点是不受地形影响,缺点是没有摆脱传统测量局限。

2.2大场景激光扫描技术

基于激光扫描仪的发展与相关软件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激光扫描仪获得场地的点云,经过软件处理,获得场地三维模型。目前,其精度越来越高,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可以克服扫描死角、树木扫描等问题。

2.3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是基于二维照片与其拍摄透视信息,经一定的拍摄步骤,获得场地模型的技术。由于影像信息来自真实场景,模型具有更高的仿真度,据了解,其精度、适用范围及配套软件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3 风景园林中树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

景观设计中的树木使用需求与游戏不同,游戏可以在对外开放之前,先进行封装和渲染,环境是作为场景存在的,其对实时性的需求不是必然的,而景观设计中树木是作为设计主体存在的,数量巨大,实时性要求高,但更多关注其外形效果,减少冗余信息的空间。

3.1实体几何模型建模

最传统的建模方式,目前往往基于扫描仪获取点云建模,虽然有文章也获得了精度较高的数据,但其数据量大,精度不高。

3.2线框模型

抽象的二维模型,数据量小,但真实度不高。

3.3分形模型

较完全几何建模数据量要小,同时符合树木生长规律,但依旧不满足使用需求,难以实现可视化,存在一些衍生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布告板原理

SU使用的面片树,结构简单,数据量小,但真实感是其缺陷,目前使用较广泛。

3.5复合模型

基于以上或是二维、三维的树木建模方式,对树木枝干进行基于分形的几何建模(减少数据量的方法是基于树木生长规律L系统并引入随机量),而对树叶这种数据量大,真实感要求强的部分进行基于二维的建模(类似布告板原理,但对面片进行2.5维处理,即加入相位通道,以增强真实感),再结合一定的数据封装与压缩技术,可及时减少树木数据量到一个可控范围,如果结合GPU加速,也许可以达到可推广范畴。

4 风景园林规划数字策略的应用

4.1数字化设计与学科融合

风景园林的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学科理论作为基础,同时以数字化技术作为辅助,基于对场地的自然特征和社会人文价值的认知,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要素分析,与数字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各种数字化软件,各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数据支撑,能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园林规划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也会应用到GIs空间数据系统、卫星定位导航数据和SNS社交网络大数据等静态数据、也还要用到环境监测、人流构成交通刷卡等动态数据;基于环境感知、定位导航以及模拟大数据的研究,提高研究设计工作的精确度、可靠度和现时性。

4.2以BIM技术为核心建构数字化模型

建构数字策略的关键是利用数字方法和技术,根据园林规划和发展的特点,注重利用BIM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模型,寻找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算法软件建立计算机模型,能够控制整个模型变化的情况,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周围的环境情况相结合,实现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将各种数字模型的结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注重各种参数之间的有机结合。例如,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建筑信息数据库,信息模型的建立从设计一直到最后的建造整个过程中。BIM技术能够将优化设计、建造效率等因素融合到一起,能够及时检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该项软件进行再次开发和应用,使其能够符合园林规划发展的方向,满足行业的需求。

4.3大数据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本主义

大数据具有体现人本性的特点,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大数据能够开发出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例如,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会涉及到各个空间的三维立体转换,对于自然环境等基础数据,需要将人与景观设计统一在一定的逻辑范围内,利用定位数据、关系网络等体现人的性格、行为习惯模式,反映人的行为轨迹及时空特征,形成时空的连续性,开展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地块内的现状环境等进行数字化分析,利用Rhino软件建立统一化的数字模型,在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对人的生产、生活、娱乐、休闲等的行动模式等的分析,对数字化模型定量刻画人的多维特征,通过规划的设计手法,满足设计空间内人的多维需求。

结束语

总之,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极为重要,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其同风景园林数字化相结合,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建设水平,从而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颂,潘鸿婷.新媒体时代下的风景园林公众参与模式[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4.

[2]朱赛鸿,万晓华.风景园林数字化辅助设计策略应用与探究[J].现代园艺,2016(20):215-216.

[3]蔡凌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景观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7):15-20.

[4]卢书妮.试论数字化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8):169.

[5]包瑞清,王丁冉.面向风景园林数字化设计教学的开源硬件设计实验初探[J].风景园林,2017(11):41-45.

论文作者:陈琪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新媒体技术与风景园林数字化论文_陈琪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