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不宜分组上市--厉以宁回答了记者关于保险及相关经济问题的提问_企业经济论文

保险业不宜分组上市--厉以宁回答了记者关于保险及相关经济问题的提问_企业经济论文

保险业不适合切块上市——厉以宁就保险和相关经济问题答记者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不适合论文,记者问论文,经济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入世利大于弊

记者问(以下称“问”):应对“入世”,中国保险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入世”对保险业来说,短期内弊大于利,长期看利大于弊?

厉以宁答(以下称“答”):对于加入WTO的利弊问题,经济学界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加入WTO后从中长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而短期内是弊大于利的。他们的根据是按行业来分析,例如汽车、保险、银行、电信等,从这些行业来看在短期内都是弊大于利的。另一种看法是不论中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利大于弊的。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是对的。为什么说从短期来看同样是利大于弊的,我们必须跳出本行业的局限性,站到宏观经济的高度来看。加入WTO后,在短期内给我国带来两大好处:第一是推进了改革。从1979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是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但开放都是真的,而改革则有真有假,有些企业打着改革的旗号,而实际上原封不动,甚至是倒退。比如,人为地把几个国有企业合并到一起,成立所谓的企业集团公司。这种改革显然是假改革。但加入WTO意味着我们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开放必然推动改革,而且现在的改革必须是真改革。假改革再也混不下去了。第二个好处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换。因为WTO规则不是要求企业和自然人的,而是对政府进行约束。政府必须取消保护,领域要开放,要准入,政府必须给所有市场参加者公平待遇,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换。这意味着要给国有大型企业解开枷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活力,这是加入WTO的最大好处之一。

政府要为企业服务

问:加入WTO之后,政府职能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政府职能要转换到一个什么位置呢,打个比方来说,市场是一个大型搅拌机,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如何能够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要靠搅拌机本身来运转。只要让搅拌机正常运转,最后一定能做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搅拌机需要管理者,这个管理者有三个作用,第一,制定规章制度,第二,在搅拌机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时候,排除故障,修理搅拌机,第三,搅拌机的运行要进行快慢的微调。政府就是市场这个大型搅拌机的管理者。政府的作用就是,第一,制定规章制度,第二,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时候,排除故障,第三,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微调。但搅拌机管理者不能代替搅拌机。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这才是政府职能到位。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的保姆应该是为家庭服务的,如果她总想代替家庭主妇的位置,她肯定不是一个好保姆。假定一个政府总想代替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一旦政府的职能转换了,企业的活力就增强了,国有企业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市场搅拌机的活力何在?就在于市场的参与者,也就是市场主体——企业,有没有活力。假定企业没有活力,都是像过去的国有企业那样,不能自主经营,这样的话,市场即使运转也是没有活力的。外资和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国内的企业可以和他们进行比赛,比赛的过程中才能学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弱点。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说明只有在竞争中质量才能提高。

保险业不适合切块上市

问:目前,保险公司上市已经成为热门,您认为保险公司应如何上市?

答:国有大型工矿企业是怎么改革的呢?三句话:挑选一个儿子上市;弟弟兼并哥哥,把哥哥变成自己的儿子;通过配股,儿子逐渐消化老子。

第一句的解释:一个大型的工矿企业下面可能有上百家企业,全盘上市规模太大,市场容纳不了。另外,各个厂的利润率高低不同,使得平均利润率下降,吸引力减弱。因此把最好的子公司、或者把几个好的子公司组装起来去上市,这就叫挑选一个好儿子上市。

第二句的解释:凡是挑出来去上市的都是弟弟而不是哥哥。因为工矿企业的哥哥都是些老厂,设备老化,人员臃肿,效率低,没法上市。弟弟上市后,机制转换了,弟弟就有能力来帮助哥哥。帮助的手段就是兼并,资金进入,机构改革,技术改造就开始了。这样一来,哥哥就降格了,在公司集团中就变成了孙子辈了。

第三句的解释:工矿企业只要上市后,有盈利,每年就可以扩股一次,采用配股的形式来发行新股。过去的情况是个人股可以配股,国有股不参加配股,白白放弃了这个权利。现在有些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家授权的集团公司把另一些下属企业拨给上市公司,折成股份,国有股就照样参加配股。这样做就好比是儿子把老子逐步消化了。

然而,对于金融保险业来说,这个模式是不合适的。

首先讲讲银行。银行在国际竞争中是以规模大为优势的。国际上银行业的趋势是合并,如果分别上市,就把自身的规模变小了,不符合金融业的特点。第二,银行的资产是统一核算的,各分行无法把资产、负债全部割开。因此,银行如果要上市,只能是主体部分整体改制,这样既保证了规模优势,又便于整个今后业务的开展。

同样,我个人的观点是保险业不适合切块上市。打个比方,如果把上海人寿保险从中国人寿保险中分出来独立上市,那么这个上市公司的规模就小了,没有优势了。另外,保险的业务也是很单一的,虽然有各种保险的服务品种,但整体来说是单一的,这一点上与银行有类似之处。因此,应该走一条我们自己的关于银行保险公司如何改制的道路,而不能单纯去追求快上市,工矿企业的模式不一定适合。

产权改革最主要

问: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答:大家也许会说,无论是工矿企业、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是国有企业,产权应该是很清楚的。这里是把产权概念和所有概念混为一谈。所有制是清清楚楚的:国家所有,但产权是和投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投资主体明确,产权就清楚了。究竟是谁投资的,谁对资产负责?产权模糊实际上表明了投资主体是不清楚的。企业自负盈亏指的是投资者自负盈亏。所以资产问题一定要和投资主体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产权改革就意味着从不明确的投资主体进入到明确的投资主体。但产权改革还包含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例如,投资主体明确了以后,产权可以转让、可以交易。有人说把国有资产转让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没有人会说国有百货公司把电冰箱卖掉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因为虽然电冰箱没有了,但钱回来了。假定电冰箱是按规定的价格被卖掉的,钱也按标准入库了,这怎么能叫做国有资产流失呢?卖电冰箱如此,卖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假定企业的价格是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通过拍卖的,或通过协议价格的,钱入库了,没有落入私人腰包,那么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国有资产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实物形态,另一种是货币形态。在国有股的减持、转让方面,我们不应该有顾虑,因为国有资产流失不是转让本身造成的,而是在转让以外的环节中出了问题。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都在70%、80%甚至是90%。国有股的高比例造成的结果是股东会无法召开,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公司不能够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加以运作。国有经济力量的大小,不在国家投资的多少,而在于通过国家投资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本的大小。假定某家国有保险公司将来变成国家控股的公司,而且国家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控股权来掌握企业的话,那么国有经济力量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控股100%不等于加强了国有经济力量,如果能以比较少的国有股权来控股,国家可支配的资本反而更多了。这就是国有资产盘活的意思。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问: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处理制衡与效率的关系?

答:要把企业改成现代企业的话,法人治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董事会的问题,假定要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董事会,由国家控股,那么,有一点必须明确,即董事长是代表全体投资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代表大股东的利益。在董事中是否应该设立独立董事,这是一个还在讨论的问题,要设立,但难在独立董事请谁来担任。真正对企业有利的是要请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懂业务的外面的人来担任。在董事会当中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即决议做出以后,董事要签字,也可以不签字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董事会的效率,也增加了董事的责任感。这是在法人治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制衡与效率的关系一定要摆正。我曾经听过某个企业的经验交流会,有人说:我们的企业之所以效率高,就是因为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一人挑,所以决策效率特别高。我认为这个讲法不妥当。制衡是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制衡的结果可能降低企业的效率,但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还有一个问题是职工的利益该如何体现,要不要有职工代表大会。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工会或其他形式来选出职工代表作为董事,起到制衡作用。但决不能说职工代表大会可以推翻董事会的决议。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整个的机构是股东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如果我们把这一套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那么股份制企业就能够走到比较正常的道路上来了。

建立好的激励机制

问:加入WTO之后,保险业会逐渐全部放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开业,如何看待人才流动问题?

答: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的问题对保险业尤其重要。我们都知道,加入WTO以后,人才的流失将成为一个无形的冲击。外商企业来国内办银行、保险公司等,都会实行雇员本地化战略。好处是成本低,熟悉本地的情况,特别是对保险行业,雇员可以把客户一起带来;根据跨国公司的战略,对手的削弱就是自身力量的加强。现代人是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的趋势无法阻挡。对策,一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工资是要计入成本的,外资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如果我们把工资提到和他们一样高,那么人力成本就太高了。因此提高工资不是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为股份制以后采取股权奖励的办法。包括广大职工的持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股权奖励,股票期权制、知识产权入股等种种办法。在股权上做文章,股权的好处在于它不计入公司成本,因为职工持股,股是花钱买的,股票奖励是用奖金来抵扣的。股票期权是花钱买的,知识产权入股在当初资本金确定的时候这部分就算到成本里去了,因此公司成本是不增加的。报酬怎么来的呢,是几年之后持股人可以卖掉股份,只要公司效益好,是社会给你报酬,而不由企业出钱。卖掉一批以后再买,新的股权奖励又来了,这样的话,股权奖励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外资企业一般只靠高工资来吸引人,而不能给股权。有人会说,经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本来收入就不低,再给股权收入会不会太多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必须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角度出发。先讲两个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如果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先垫钱赎买出来,然后回鲁国政府报账。孔子有个学生到了国外,赎买了一个奴隶,但回国后没有到政府那里去报账。大家就夸这个人人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反而责备这个学生认为他做错了,因为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解救出来。另一个故事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奋不顾身地下河救人,被救人的家属感激他,送给他一头牛,大家对这个人救人后收了这么贵重的礼物,议论纷纷,孔子却表扬他,因为他的举动告诉别人,救人,不管别人送你多么贵重的礼物都可以收,那么就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待问题要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角度出发。我们给职工、经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股权,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他们本人,而是国家、社会。

此外,就是要创造好的环境,让人们安心工作。我们常说宏观不足微观补,是指宏观条件较差(内地不如沿海,县城不如大城市),那就应当把微观条件(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搞好些,以便留住人。管理学中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公平,一个是效率。对公平有三种解释:第一特定条件下的平均分配是公平;第二机会均等是公平;第三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是公平。

以上这三种解释都正确但都有局限性。第四种解释是公平来自认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工作、生活,最小的群体是家庭。就拿家庭来说,假设一个家庭有三个孩子,由于经济困难,第一个孩子只能读到中学毕业就必须出来工作,协助父母养家。老二长大后经济情况有所好转,老二可以读完大学,老三长大后经济状况更好了,可以去国外留学了。只要这三个孩子对家庭是认同的,对父母当年的处境是谅解的,谁都不会认为自己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就是认同。

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企业文化的最重要含义是培育职工的认同感。追求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因此认同感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企业的凝聚力。这样,我们对于公平问题的认识就清楚了。

下面再谈效率问题。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一是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少投入多产出。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指在投入为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资源配置可以产生更高的效率。还应认识到效率有两个基础:一是物质技术基础,二是道德基础。仅有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促进的。

宽容和解出效率

问:对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样的管理者才是好的管理者?

答: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必须深入思考一些管理哲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领导人功过的不对称性。就是说,当事业成功的时候,成绩归于领导者集体,第一把手只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当事业衰败时,第一把手却要负主要责任。这就是领导人功过的不对称性。很多家族企业成功了,如果不改制,家长制作风会保留下来,个人决策最终将导致企业失败,因为经验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

第二个问题,分工明确,责任清楚,一切按规章制度办这样公司就能治理好。对领导人来说,不要去管自己不应该管的事。各级一定要分工负责,这样管理才有成效。对于领导者来说,管理哲学非常重要。

第三个问题,宽容、和解出效率。中国古代是个洪水经常泛滥的国家,因此,治水成了一个重大任务。治水留给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宽容。因为治水是以疏导为主的,疏导意味着宽容、和解。只有宽容、和解才能使公司上下一体,才能出效率。

标签:;  ;  ;  ;  ;  

保险业不宜分组上市--厉以宁回答了记者关于保险及相关经济问题的提问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