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息融合,教育变革,生物素养,应用反思
引 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 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
一、专家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2.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3.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用“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可见“融合”是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二、应用案例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中学生物课的教学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植物细胞》一节公开实验教学课,在概念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运用上的妙处。
1.一个成功的课例展示及分析
首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以及各阶段学生参与的“认知过程”和实现的“教学规律”要求。
图1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2.反思本课例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之妙
(1)信息技术手段选择的多样化。教学流程中恰当地将内容与各种技术融合,围绕新课程理念,突出“概念教学”,特色鲜明。如图:
图2 教学环节中的信息技术融合
(2)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超,创意先进。各种学生喜闻乐见、先进的、潮流的技术手段,自然流畅地运用其中。因此,生物教师只有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自觉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新呈现手段,才能灵活、方便地制作出符合自己风格和教学要求的作品,也才能在授课中应用自如。
(3)突出学科特色,重视学科本位。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师讲解的表现力,提高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过程演示的逼真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也可以适度地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奢华和技术上的时髦,课堂永远追求的应是教学效果。
* 目标导向:本节课在体现课程内容方面,课前学生对《电子学案》的预习,明确了课堂的学习导向。
* 科学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后,教师及时用手机拍照,记录实时成果。QQ群里展示学生手机拍摄的实验结果(目镜到的观察影像),有成功的实验结果,也有待改进的,对比分析原因,达成科学思维的共识。
* 教师示范:教师利用白板绘图,标明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各部分名称,做出对教学重点的归纳,也对生物学绘图作出方法指导。
* 终生学习:由网络资源链接,浏览相关拓展性内容,满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性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验收评价:当堂反馈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本人的实验结果,按照教师的生物学绘图指导,动手作图,并将个人绘图作品上传分享,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纵观本节课整体,不仅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阶段性、层次性发展规律,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信息技术手段的新鲜、丰富,能保持了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体现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之妙处。为学生开拓学习渠道,培养终生学习能力,提供了典范。
三、分析与结论
现阶段,课堂教学重心已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师不能垄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权,而应创造条件、创设机会,鼓励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探求终身学习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以学生的素养提升”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找到一个发力点。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创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模式与方法。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组教学、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内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等,都是着眼于这一点。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顺应了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遵循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网。http://202.112.88.32/lunzhu/
[4]马文静:“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论文作者:颜劲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生物论文; 方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