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今昔
——记北疆博物院
芦 萱 郎 宁
(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 300000)
【摘要】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自然历史博物馆有着更加丰富的展示物品以及教学物品,并有很多物品既赏心悦目又能激发智力。因此,其受各类人群的喜爱。本文主要就北疆博物院的前世今生进行介绍,在了解北疆博物院的同时,加深对自然博物馆的认识。
【关键词】 北疆博物院;自然博物馆;博物馆
随着央视纪录片《五大道》的播出,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一辆辆马车穿行在被称为天津“城中之城”的五大道上,导览者向八方游客讲述着五大道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广泛而有趣,从建筑、人物到饮食无奇不有,单从建筑学意义上来说,五大道上的小洋楼本身就是一座“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小洋楼的建筑风格从古典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等,呈现出多样性。而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这座科学殿堂则与众不同,它将欧洲博物馆移植到了中国天津。从设计到布局,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细的考量。
一、北疆博物院的前世
早在1861 年,法国政府和罗马教廷早已想在天津开办一所大学,天津作为首选城市。直至1921 年1 月,才在马场道清鸣台购得一百亩的旷地,将校址选定于此,并将学校命名为“天津工商大学”。与此同时,博物院的创建人桑志华也提交了关于筹建博物院的报告,这一想法与耶稣会直隶东南教区决定在天津工商大学东南侧建立一所博物院不谋而合。1914 年,桑志华在各项筹备工作完成之后,从遥远的法国巴黎乘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线来中国,于3 月21 号在满洲里入境,3 月25 号抵达天津,以崇德堂作为其落脚点,简单安顿之后,便开启了对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白河流域,长达25 年,行程总长约5 万公里的科学考察,内容涉及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人种、经济学等诸多方面,并在天津创办及集藏科研、展示、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北疆博物院。
作为了解中国华北地区的窗口,北疆博物院的动、植物标本采集地点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东至胶东半岛,西至青藏高原;动物标本也随着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由最开始的陆生昆虫扩大到海洋生物、动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涉及到,反映了北疆博物院的研究范围之广泛。从1914年到1938年间,共采集20 余万余件标本,不仅是中国北方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之一,更是一座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宝藏。
表1 北疆博物院藏品统计
外国人积极开展博物馆学术研究,对于带动中国学术规范性功不可没。同时,从某一方面来讲,也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虽然博物院注重宣传教育,但开展学术研究成为博物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北疆博物院之所以享誉世界,主要在于它是一座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学术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最为显赫。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贡献在于:(1)发现了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开启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的研究的新纪元;(2)发现了晚更新世旧石器——拉开了中国旧石器年代和史前研究的序幕;(3)发现了“河套人”——史前考古中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化石;(4)发现了中国第四纪真马(三趾马动物群)——中外地质学家争先查看的“地质博物馆”;(5)发现了晚新生代动物群——犹如一部完整的地址编年史。
重新开放后的北疆博物院影响力与日俱增。重新开放首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各大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领导及同行纷纷来馆参观交流。上至科学家,下至普通观众,留言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震撼”二字,震撼于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震撼于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法国大使馆官员参观后曾说道:“一百年以前的馆舍、藏品、资料至今还能保存如此完好,让人从中一睹当年世界一流博物馆的风采,实在令人惊讶和激动。”这座经历了百年岁月磨砺的博物馆,一方面启发着公众和我国博物馆人去思考一个成功博物馆的诞生对今天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一方面透过穿越式体验使人们沉思于百年前科学家的求实精神与理性追求。
目前,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众多质量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质量问题监管太松懈,许多不良企业单位有机可乘,偷工减料,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另外,要加强对建设施工设备的监管,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查看其是否可以使用,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建设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也要进行监管,并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保证技术不落后,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现在,北疆博物院经过全面整修后,按照原有的面貌重新向社会开放,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公众的需求,而且对于更好地保护天津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全面落实“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是1925 年开始建造的,1928 年5 月5日下午3 点10 分举行了博物院开幕典礼,至此,北疆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室开放时间为每周三、六、日下午,除个人观众外,每年约有40 批次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其公开展出的藏品,大部分是永久性的,以壁挂式展柜陈放方式展出。展品标签都使用法文书写,标题使用中文和英文书写。为了方便观众参观,博物院还编写了法文版的《参观指南》。博物院展出中的矿物说明、植物说明、动物说明、人种说明、风俗说明及各种图表等,都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撰写,仅就开阔人们眼界这一点,博物院增进了人们理性认识世界的能力。自从公共陈列馆对外开放之后,桑志华的接待任务变的多了起来,但他乐此不疲,科学安排时间。博物馆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是物种与知识,方方面面的认知度提高了,在国内外和社会上的影响就大了。北疆博物院自建立以来,已经开始注重公共教育。特别是公共陈列室对外开放后,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一批批的各国贵宾接踵而至,伴随着他们的到来,桑志华与他创建北疆博物院,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952 年,全国高校、文化机构进行整顿。北疆博物院则由天津市政府、天津市文化局接收。当时,由于我国接收外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很少,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冠以人民二字,以示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接管后的北疆博物院被命名为人民科学馆。北疆博物院藏有20 万件藏品,而且这些资料都产于华北一带的动物、植物及化石标本,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博物馆,其任务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标本及文献资料,并组织陈列,编制藏品目录图录以及其他出版物,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并富于科学研究工作。1952 年6 月5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成“天津市人民科学馆筹备委员会”。由南开大学生物系主任肖采瑜任馆长,自此天津市人民科学馆正式诞生,并开始其新的征程。
内镜超声(EUS)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填补了普通内镜、体表超声和CT等所不能覆盖的一些特殊适应证,特别是EUS下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是目前解决胆胰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诊断和治疗地位日益上升[1-2]。但目前EUS在我国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型,其原因为EUS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授课教学、手把手、老带新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案例式教学法(cased-based learning,CBL)以及两者联合在EUS胆胰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二、北疆博物院的今生
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大多是自然类博物馆。他们不仅仅是收藏展览,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公共教育。公共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在理性共识上的关系,博物馆就是公共精神的象征,它同图书馆、学校、医院、公园的概念一样,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乏社区的、行会的等小范围的所谓公共领域,从没出现过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即使在西方,博物馆的公共精神也是逐渐形成的。二十世纪前,以欧洲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主要是从皇室、贵族和学者的收藏中脱胎而来,并逐渐演变成公共机构。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20 年代,博物馆从它所依附的图书馆、研究机构中解脱出来,开始成为社会开放机构,但这种开放主要是对学校开放,被视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不是关注所有人。因此,当时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直到了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博物馆才真正关注全社会。
1957 年更名为天津市自然博物馆,1974 年正式定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对于刚成立不久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来说,借鉴外国人办馆的成功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追寻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正确轨迹,以便不断地向前发展。
桑志华连同他创建的北疆博物院渐渐地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则是新的天津自然博物馆。二者在国际科学界都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外国生物学家和博物馆专家前来参观,查阅标本和相关资料。法国德日进研究基金会多次组团来馆参观,并期待早日恢复北疆博物院原貌。
北疆博物院在数十年的沉寂和消耗中,迫近抢救与恢复的红线,建筑门窗开裂,内墙粉刷剥落,再加上不当的拆改和维修,原有风韵荡然无存。2014 年至2018 年,天津自然博物馆分别对北疆博物院北楼、陈列室与南楼进行修缮和布展,复原了当年陈列室的展出格局,并重新规划了藏品库房的功能布局。2016 年1 月22 日修缮后的北楼、陈列室对公众开放;2018 年10 月28 日修缮后的南楼对公众开放,至此,北疆博物院旧址全貌完整向社会公众呈现。
北疆博物院吸引大批来自法国、俄国等各国不同专业外籍专家到中国工作,对标本进行整理、分类、鉴定和研究,在桑志华有效组织下,北疆博物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许多标本被鉴定为新品种描述发表,桑志华卓有成效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北疆博物院,在国际上一度名声大噪。以研究藏品为学术成果并发表的出版物达51 期,在其他刊物发表主要著述74 篇、专著60 余部,这些著述至今仍是考察中国北方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早期科学记录的重要依据。
桑志华、德日进北疆博物院工作过的各国科学家等倾注大量心血,从事探求中国北部兼及亚洲的人文、地理、地质、气象及动、植物为对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基于对以上重大方面的发现,其成果为世人瞩目,特别是在甘肃庆阳地区东部的黄土和黄土底部砾石层中发现的石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存在更新世人类遗存,从而被公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端。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教材特别设置了“控制变量”栏目,介绍有关实验设计的知识,该部分内容是发展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下面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例,从加强变量分析的角度探讨高中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这个博物馆不仅看到了丰富多样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更看到了一颗致力于人类科学教育的仁爱之心,希望这种精神能永远地传承。”带孩子来参观北疆博物院,特别的感谢这位法国人对中国自然科学做出的贡献,受益匪浅。希望能完好地保护这些标本,给后代人留下更多的传承。这是参观者们的留言。
三、北疆博物院的启迪
(一)前瞻性理念
从北疆博物院和徐家汇博物院的发展过程来讲,虽然不像如今现代化博物馆那样气派,上档次,但在19 世纪初,这座博物馆从博物馆建设、藏品整理研究到展示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理念是比较先进的。以北疆博物院为例:北疆博物院的建筑虽然简约,但不简单,其整体及细节的处理都是基于博物馆功能而监造,具有前瞻性,如“中心牛腿柱”框架结构、双层窗户、室内外吊装、地采暖、通风口、滴水槽、屋面检修梯等,这些细节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建筑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细节:(1)陈列室建筑在天津首次采用具有美学外形的中心牛腿柱式的内框架结构,由四个具有凸头支撑顶面的圆形牛腿柱支撑三块钢筋混凝土楼板,次梁由楼顶辐射至围墙,可以使墙壁不承受压力,这种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实用。(2)考虑到北方的气候状况,桑志华自己对窗户进行改进设计,用水泥砂浆把平板花玻璃直接镶嵌在钢筋水泥的窗框上,然后用水泥钩缝,这样就尽可能确保免受夏季暴风雨袭击时雨水的渗入和春季沙尘暴天气的尘土侵袭,并很好地起到了防震、防盗的作用。从以上所介绍的建筑特点我们不仅看出,北疆博物院的建筑设计理念是非常先进,是充分考虑到了博物馆专业特点而精心设计建造的;从细节上也充分体现出创建者与设计师对每一个局部细节的缜密考虑与前瞻性。
(二)科学规范化
北疆博物院藏品达20 余万件,其中植物达6 万余件,如此多的植物标本在采集、分类、整理、研究各环节都建立了完备的账目体系,体现出了科学性与规范性。这些得益于与桑志华共事的法籍植物学家亨利·赛尔(H.Sere)。他1915年调任北京后,开始采集和研究北京北部及西北西部山区的植物,1920 年被正式派到北疆博物院从事高等植物的采集和标本整理工作。这是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他采用国际上权威的系统分法,把标本按目、科、属、种进行分门别类。他的这一次鉴定,为北疆博物院后来及今日天津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的采集、收藏、藏品账目建立与管理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后来的分类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一年他就回到了法国。1928 年再次来到中国,继续从事植物整理、鉴定与研究工作。
(三)科学精神的传承
北疆博物院是中国北方第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兼具教育、研究、收藏、展示等完整博物馆功能的典型样本,对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大连尽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东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但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大连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新时代新要求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制约大连率先全面振兴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短板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北疆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珍贵的遗产。当世人再次有幸看到这座百年建筑及其丰富珍贵的科学宝藏时,北疆博物院可以自豪地说:对于那些看得到的藏品而言,无论曾经、现在与未来,也无论走出多远,回望初始,它的出发地、它的第一个脚印就深深地、坚实地留在北疆博物院,而那无形的科学精神也将一直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国的科学与科普事业努力,它是一本“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科学精神的“活教材”。
作为迄今国内唯一一座历经百年的博物馆,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也是收藏中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曾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其藏品囊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及各类历史人文藏品,文献资料等20 余万件,是一座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宝藏。截至目前,北疆博物院成为在建筑、展览、藏品、文献四者留存最为完整,且全方位开放的博物馆,可谓中国近代早期博物馆中的活化石。
“我们是捉胡子,有胡子,乡民也是同样受害,你没见着昨天汽车来到村子宣传‘王道’吗?‘王道’叫人诚实。老太太说了吧!有赏呢!”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未来任重道远。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科学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扩大北疆博物院的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例如,笔者在讲授《金色的草地》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本的插图,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人物与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文本要讲授的内容。“画面上有什么呢?”“两个小男孩在玩蒲公英呢。”有学生答道。“蒲公英种子是白色的,那么为什么题目是金色的草地呢?”学生们对此都很感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去阅读的兴趣,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北疆博物院馆藏集珍[J].化石,2017(3).
[2]李庆奎,侯江.北疆博物院对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建与传播[A]//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论丛(201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李暖.来华外国人所建博物馆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上海通社.旧上海史料汇编(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5]朱虹.北疆博物院解锁百年时空[N].人民日报,2017-12-22.
【中图分类号】 G26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芦萱(1970-),女,汉族,山东长清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理论及科普;郎宁(1986-),男,汉族,天津,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