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在苏东剧变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祥和的景象。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对“中国模式”的高度关注。本人认为“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等方面所走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也被称为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经验。
模式主要指体制,但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制度的属性,不存在可以脱离具体社会制度的抽象的体制模式。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首先是指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或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实践中初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学习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只讲对立斗争,很少讲借鉴、合作,企图借助“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尘不染的真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雄伟大厦。这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带来了很大危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资强社弱的形势下,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就必须吸取中外一切优秀思想和经验,特别是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包括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加快改革步伐时指出,社会主义中国有许多优越性,应当保持。但是,“至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1](P240)。人家有长处,为什么不能去学习和利用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与相关国家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对于推进中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为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正是凭借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才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277)。同样,生产力能否得到较快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赢得对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前途命运。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甚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础上的,这就使得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脱离发展生产力讲“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很低,经济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只有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种国情,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进一步作出概括性总结:“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372),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二、“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也好,计划经济亦然,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具有比计划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率,中国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也许最大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实行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思想史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尽管立场各异、体系对立,但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决不相容这一论断上是一致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里,不仅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和公有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大特征,把市场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敌对物;而且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践(前苏联、东欧及1978年前的中国)中都对它们采取限制、遏制、扼杀措施。结果,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均先后陷入经济绝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破除了对计划化和计划经济的迷信,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信条。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可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20世纪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具有比计划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率。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实行市场经济。中国采取的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被称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既是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更是经济理论上的大突破。
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来,改革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从1994年开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既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农业比例关系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和赞同。
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许多多方案,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他们或将理想的公平富裕追求与现实脱离而使理想沦为空想,或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而使共同富裕最终成为共同贫穷。邓小平在前人艰辛探索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就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如果只讲发展生产力,而不讲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那么富裕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而是资本主义的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也破除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共同贫穷和平均主义的观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1](P64)社会主义就是要全民共同致富。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处理好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前人希望解决而没能解决好的问题,第一次将理想的社会主义目标与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公平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由理想变成现实,真正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1.“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两个基本的战略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保证,文化则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和保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地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的思想。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贯穿和渗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其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更是直接地对应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党的基本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直接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应该怎样建设的问题的。从十五大提出的“三大纲领”,到十六大提出的“三大文明”,表明我们党对于什么是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认识上更深刻、在理论表述上更严整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即十六大报告所概括的“十个坚持”,是我们党对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要成为“三大建设”、“三大文明”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的“三个代表”。
十六大把“三个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对实现这些奋斗目标的任务和要求作了系统阐述,表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五、“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同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1.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热爱和平的
进入20世纪后,帝国主义强国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使人类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蒙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崛起,使人类逐渐摆脱了这种“战争怪圈”,抗衡了战争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邓小平认为中国同外部世界打交道必须坚持两条原则,即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有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坚持社会主义是我们既定的理想目标,一旦丢弃了社会主义,换来的只能是无尽的动乱和屈辱,而不是和平和幸福。而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不但是因为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而且这样做本身也最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理想社会观,从本质上说是热爱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国内消灭了剥削阶级,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大大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它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通过改革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而不是通过对外掠夺和奉行战争政策来实现这一任务。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最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任何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的反映和要求。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它决不能也决不会搞霸权主义。
2.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世界事务采取什么态度,无疑会对国际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邓小平指出:“从政治角度说,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1](P104)中国目前在经济上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力量还很单薄,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发展潜力很大。中国还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更重要的是,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超级大国面前,不卑不亢,不逞强,不示弱,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敢于仗义,成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在解决众多的国际争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展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中国的发展面对着能源和生态环境等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走一战时的德国、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那种以暴力手段去掠夺资源和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也不走二战后那种冷战对峙、称霸争霸的老路。而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各种有益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独立自主地建设一个政治上经济上都强大的中国;同时中国不争霸、不称霸、不当头,也不当附庸。
我们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宗旨。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维护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课题。它既没有采用“苏联模式”,又成功地避开了“依附论”、“西化论”等以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为中心的理论的影响,而是立足于自身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走上了一条“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