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21世纪,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开发好西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但是目前西部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在生态环境和资金技术的双重约束下进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历史上,虽然在区域经济开发的初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但西部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更不能在开发过程中为暂时的经济繁荣而接受国内外发达地区双重污染的转嫁。那么,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怎样面对生态侵略所带来的挑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现状
生态安全是指一定区域内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以环保产业为救济手段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现状令人担忧: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水荒;近年来自然灾害更是频繁。《’98年中国环境统计》对全国各地区、各城市1997年在城市市政建设、城市供水和用水情况、城市环境卫生、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各地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充分显示了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后期的发展状况都排在全国的后位,其环保产业尚处于起点阶段,难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救济功能。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西部的资源状况存在着错误的看法,以为只要把西部无穷无尽的资源开发出来,那么西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实际上,在现实条件下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只有对西部资源条件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大开发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西部发展的道路。
西部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44.2%、人口占7.1%,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高。如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数的173.8%;可利用草地为830.8%;可开发水能为381%;矿产工业储量潜值为125.3%。广大西北地区虽然缺水少林,但人均森林面积仍为全国的960.4%,森林蓄积量为101.9%,水资源总量为118.6%。在矿产资源中,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资源,以铬、铜、镍、铝、锌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以及部分稀有金属和化工资源等都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优势的同时也有与之共存的劣势。西部水资源总量偏少、分布不均;生物和耕地资源质量不高,分布零散。而且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方便、工业基础薄弱、人口稀少、自然条件不利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很不充分,每亩耕地平均种植产值仅及全国的1/2,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全国的2/3。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虽然分别占全国12.1%和22.6%,但计划内木材产量只占全国的3.7%;可开发水能的发电量占全国的27.1%,但实际水力发电量只占全国的14.1%;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虽占全国59%,但牛、羊肉产量只占全国33.7%。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日趋快速的流动,东部地区利用国外的资源已成为可能,与国外的资源相比,西部资源过高的开采成本,以及在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上,原料型产品存在一程度的过剩都使得西部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对西部大开发的希望不能简单地寄托在资源品的开发上,西部大开发必须达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失去了进行西部开发的意义。
二、西部地区生态侵略分析
所谓生态侵略也称生态殖民、生态剥削,是指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利用不发达地区资源的同时,向该地区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生态危机的加剧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严重对立,烘托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紧张。它载现了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P507)。
不发达地区面对已经形成的经济体系,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在合作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成为发达地区通过已经形成的历史分工和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对象,并且承受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这样,不发达地区想提高自己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只能以超常速度发展向世界水平靠拢,但是在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赶超就必须付出超于一般的代价。面对两难的选择,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让人尴尬的命题,同时也给发展的乐观主义者投下一个巨大的阴影。
1、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生态侵略。
近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企业可能向西部转移那些相对落后、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在大开发中,随着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技术交流的深入和西部地区对外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遭受生态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西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矿产、森林、水等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必然加快,从而形成新的环境压力。西部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要富有一些,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西部省份的某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无节制地出售初级产品和稀缺资源,加剧了西部的资源危机。西部是我国唯一一块可供大规模的开发的“处女地”,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企业为了尽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可能会以增加资源消耗、不处理污染物等牺牲环境的手段求取竞争实力的增强和贸易的发展,这就给西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侵略。
2、来自国外的生态侵略。
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法规的标准一般要比发达国家宽松,容易使一些国外污染严重的产业、设备、产品以及有害的废物以“合法”身份进入我国。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加和我国环境法还待完善,难免会对部分项目缺乏全面的环境评价,在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中,一些不法外商有可能乘机向西部转移重污染行业,或者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出售陈旧的设备。西部某些地区为了加快引进外资速度,可能盲目招商引资,许多项目往往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立项开工,使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工作落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三、西部地区生态侵略对策
基于对西部生态安全现状、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考虑,必须将以下几点确实做到实处,才能消除来自国内、国外双重的生态侵略,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发展。
1、加快完善国内环境资源法律、法规。
政府在制定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西部各省份在经济开发时,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必须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专项法律体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力度,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保证环境部门的发言权和一票否决权,对污染排放超标的企业要限期整顿,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关闭。要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确实需要并且有治理技术保障项目的引进,而且要求按其母国环保标准执行同时加快制订各种技术法规,阻止那些不符合我国环境和卫生安全标准的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要切实加强涉外经济、贸易中的环境执法“力度”,以铁的手腕保证执法的严格和公正。
2、提高社会各界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贯彻这项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发挥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环境质量的监督和治理的同时,对各种违法行为公开曝光。要大力倡导群众性的环境非政府机构,把国家的环保法规、政策转化为全民的环保行为甚至生活方式,使得每个人每个时刻都能关注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和生态安全意识。
教育行为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基础因素的制约,而独立地支配和规定社会的发展。但教育毕竟是培养和造就人的特殊事业,它可以在修正人的方方面面的基础上为未来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所面临的生态侵略危机。
3、积极发展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
西部某些地区在治理污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限制污染型企业的发展。发展西部的环保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不能重复过去的开发模式,必须准确地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这样才不会使西部的开发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趋势,导致“二次开发”。当然,西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西部的现实状况,并考虑到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污染风险。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西部的环保产业,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学习,引进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努力推广实施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和绿色标志产品,这是缩短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一条必经之路。
4、运用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与直接管制手段相对应的经济手段能使当事人以他们自身认为更有利的方式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面临国内外发达地区双重的生态侵略危机时,西部地区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用强有力的经济手段。首先不仅要对排污的企业收费,而且要对那些在制造或消费过程中产生污染或需要处理系统的产品进行收费或课税。产品收费的依据是产品对环境污染的特征或对产品本身在收费;其次要对那些具有潜在污染的产品在其价格之上征收一个附加费。当这些产品或这些产品的残留物被返还到收集系统中从而使污染得以避免时,该附加费将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