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民族中医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 研究CT和MRI在纵膈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 抽选我院50例纵膈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分组法进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CT诊断,为观察组采取MRI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效果。结果 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但CT和MRI两种诊断灵敏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利用CT和MRI对纵膈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诊断准确率高。
关键词:CT;MRI;纵隔型肺癌;诊断价值;
纵膈型肺癌是肺癌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与肿块的恶性肿瘤类似,常被误诊为纵膈肿瘤[1]。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降低[2]。目前,主要有X线、CT和MRl等诊断方式。我院为了探讨CT和MRI在纵膈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现进行以下的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50例纵膈型肺癌患者,将其以数字法随机进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对照组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47±2.16岁;胸痛9例,发热7例,痰中带血丝9例;经病理学检测中央型肺癌17例,周围型肺癌8例;发病部位: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5例;病理类型:腺癌9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6例。观察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47±2.38岁;胸痛8例,发热8例,痰中带血丝9例;经病理学检测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10例;发病部位: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6例,右肺上叶7例,右肺下叶5例;病理类型:腺癌10例,鳞癌10例,小细胞癌5例;观察组中有1例有上腔静脉综合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CT进行诊断,采用的仪器为西门子16排,让患者取仰卧位,检查范围为肺尖到肺底,层距设置为5至10mm;CT增强扫描时,给患者注射90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到体内,注射速度为每秒2至3ml,注射1分钟之后再进行扫描。
观察组采取MRI诊断,仪器采用西门子3.0,MRI的扫描参数为SE/FSR系列,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先进行横断面扫描,再进行冠状面扫描,参数值为TE10.3ms,TR842.6ms,增强扫描也按照前面的顺序进行,螺距为1mm,层厚为10mm,增强对比剂选择GD—DRPA,用高压注射器注射0.1mmol/kg,注射速度保持每秒2.0 ml。
1.3观察指标[3]
观察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提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用0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对照组的CT表现:1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15例进行CT平扫,显示肺门呈结节状,不规则边缘,其中有5例呈分叶状,6例呈毛刺状,4例不规则;5例伴有阻塞性肺炎,7例伴有支气管狭窄或闭塞,3例完全不张肺叶紧贴纵隔。L10例可见肿块内缘脂肪线,5例无脂肪线,2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显示明显病灶边缘,可观察到肿瘤血供和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
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有7例进行CT平扫,显示肿块边缘3例呈分叶状,3例呈毛刺状,1例呈刺状突起。肿块内缘2例紧贴前纵隔,2例紧贴后纵隔,3例紧贴中纵隔。3例病灶远端可见阻塞性肺炎,3例伴有肺不张:1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内部钙化,支气管壁增厚并且管腔狭窄。
观察组的MRI表现:1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中,13例患者平扫显示肺门区不规则肿块,肿块T1WI为中等信号,T2WI信号较强,肿块中央坏死区信号强。肿块边缘形状:4例呈分叶状,6例呈毛刺状,3例呈不规则形状;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7例伴有堵塞性肺炎,5例患者伴有支气管狭窄和堵塞,1例阻塞性肺不张。9例显示胸椎和胸膜已受肿瘤侵及。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发现肿块显著强化,肿块中央坏死区低信号有明显变化。
1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平扫显示5例肿块侵及胸膜,4例侵及胸壁,1例侵及胸椎;5例患者肿块边缘呈现分叶状,3例毛刺状,2例刺状突起。观察到3例患者肿块周围呈现胸膜凹凸症,肿块内部结构显示液化和坏死。
2.2灵敏度
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都是100.00%,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诊断灵敏度对比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误诊率较高,因为病灶与患者的纵膈膜贴近,在早期和纵膈内肿大的淋巴结互相融合,从而引起肿块,类似于纵膈一级原发性纵膈肿瘤等[4]。目前,纵膈型肺癌形成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原发性肺癌位置比较隐匿,且较小,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后使得纵膈宽度增加;二,中央型肺癌在纵膈型肺癌中最为常见,多发于两肺上叶,病变部位多数和肺门部或者前上纵膈部临近,并且常常伴有肺门上提、横膈抬高和肺不张。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且不张肺有明显的缩小,紧贴纵膈使其宽度增加。周围型肺癌和隐匿型肺癌因为没有中央型肺癌的表现,因而容易出现误诊。因而采用合适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及时诊治尤为重要。CT和MRl是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与X线相比,这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较高,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还要结合病人的病史、早期症状和体征检查,患者在发病早期,通常会存在刺激性干咳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气急、胸痛、胸闷、咳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当癌细胞向纵膈淋巴结转移时,则会发生压迫临近器官的一些症状,一些患者在早期症状较轻,而压迫症状则比较明显,纵膈型肺癌患者早期大部分不存在呼吸道症状,当病情加重后会逐渐凸显一些压迫症状[5]。
CT检查的优点在于能够清晰的显示纵膈型肺癌的特征,包括病灶的边缘,如果出现“毛刺征象”则可判断出该病;还能清晰显示该病的具体形状,该病患者的肺部外缘一般都会呈现出“分叶”状态,而纵膈肿瘤患者的就相对光滑;该病多发生于患者的肺部内部,在纵膈和肺癌部位一般呈现锐角相交的状态,并且纵膈和肿块边界常有脂肪线影。临床上对肺癌患者的诊断首选CT检查,然而在对肿瘤内部特征特别是类似的CT表现和症状评估上却具有一定的不足,而且CT检查中的辐射会危害人体健康:而MRl则可避免辐射影响,对于肺部和其它病变组织都能客观准确地评估。本次研究中,采用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都达到了100.00%,可见CT和Mill在纵膈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MRl操作要求较高,费用也比CT昂贵,因此临床上应用还不及CT普遍,在诊断时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盛爱萍.74例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l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205-206.
[2]林永平.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 l杂志,2015,13(02):24-26.
[3]刘广红.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77-1979.
[4]张学锋,杨俊涛,庄敏.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l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18):293.
[5]毕诗诚,黄伟浪,林歆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论文作者:邹秋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肺癌论文; 患者论文; 肿块论文; 纵隔论文; 灵敏度论文; 上叶论文; 毛刺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