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听唐宋_丽江论文

纳西古乐听唐宋_丽江论文

纳西古乐聆听唐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纳西论文,唐宋论文,古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千年丝竹生丽江

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那儿有被称作“文字起源和发展活化石”的纳西东巴文化,有汉、藏、纳西、白几个民族的艺术家历经几百年锤炼共同创造的白沙壁画,有风格独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有被称作“人类原始婚姻形态活化石”的摩梭风情,而纳西文化的精粹当属被称为“雅乐活化石”、“和平之音”的纳西古乐。

我国璀璨文化史上流传的众多唐诗宋词,本来是可以吟唱的,然而岁月沧桑,其曲谱大多失传,留给后人的只有婉转动人的词句和无限的遐思。纳西古乐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古诗词曲谱的原貌,其曲目如《八卦》乃唐代风流天子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 年)所制的两首法曲之一;《浪淘沙》出自失意唐后主李煜之手;《山坡羊》、《水龙吟》、《一江风》等,都是唐、宋、元时期的词曲牌原声音乐。

纳西古乐之精华是丽江洞经音乐,最早是道教礼乐活动时所用音乐,兼有儒门敦睦人伦及道家颐养身心的功能,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中。洞经音乐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从南京、福建、四川等地引进云南,开枝繁衍。但自清代西学东渐,在中原几成绝响。丽江人依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喜文嗜乐的人文传统及对汉文化的尊敬、虔诚,奇迹般地把这类音乐保留下来。

中华古典音乐号称四大类别:江南细乐、西安鼓乐、纳西白沙细乐和新疆木卡姆音乐,丽江一带完整地保存了其中两种:一是江南丝竹细乐,即“雅集型儒家细乐”;二是白沙细乐,其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西安鼓乐的原型也在“丽江洞经音乐之中, 如“启鼓三通”、“前五后五”、“龙摆尾”等打击乐曲牌。纳西古乐容纳了中华古典音乐原型。难怪早在本世纪40年代,俄国学者顾彼得就盛赞纳西古乐是“地地道道、纯正的中国古典音乐。”

仙乐风飘处处闻

纳西人以知音、知乐者自居,并认为“声”是自然现象,音和乐才是文化现象。纳西古乐在当地老人和知识阶层中,流传甚广。据记载,小小丽江,在清朝有不下30多个民间社团演奏古乐。有的家族、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奏。最著名的要数“百岁坊”周家,他家的守门犬在“全家乐”奏乐时,也会按节拍吠叫,被誉为“灵犬通乐”。

然而世事沧桑,“文革”期间,纳西古乐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纳西古乐又在丽江城悄悄地兴起。几个老街坊,聚到一起,在丽江的黑龙潭公园重抚琴弦,听者愈来愈多,引起了一个有心人的注意。他决心寻找失散的音乐,重拾古乐的辉煌。

这个人就是后来为纳西古乐的复兴呕心沥血、时年68岁的宣科先生,他如今已是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会长。

从80年代起,宣科先生就和纳西族老艺人一起,着手收集流失在民间的纳西古乐,并整理成曲。经过宣科的大量考证证实,纳西古乐是业已失传的弥足珍贵的道教音乐的原型,其中《八卦》一曲是唐玄宗所作的两支舞曲之一。宣科还把唐代李煜的词《浪淘沙》和元代张养浩的曲《山坡羊》与纳西古乐曲牌成功地进行了填配,目前已拯救出23首古乐曲目。

不仅如此,宣科还创建了纳西洞经古乐研究会。古乐会除了理论研究、曲目整理、公开演奏外,还培训新手,为千年古乐重回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1988年7月起,古乐会在丽江开始举办对外演奏会, 宣科既做主持又任演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纳西古乐以其虚无缥缈的意境和清纯空灵的神韵,令听者澄心领悟,如醉如痴。许多游客认为不听纳西古乐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目前,纳西古乐已在当地演出1000多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人观看了演出。80 多个国家的新闻媒体介绍过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音乐。英国《泰晤士报》曾载文说,到中国旅游,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莫过于到云南丽江听古代中国的音乐,那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严肃音乐”,是未被污染的音乐。纳西古乐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海外游客远涉重洋,慕名来到丽江,只为亲耳聆听这种天籁之音。

1995年,纳西古乐十人演奏团远赴英国,千年古乐响彻英伦,在英国各地的演出场场爆满。古乐学者还登上牛津大学等几所高校的讲台,中国的古老音乐征服了正襟危坐的英国绅士。英国著名的“宁波斯”唱片公司还在伦敦圣约得大教堂录制了纳西古乐CD盘,向全世界发行。随后,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新加坡等国都向古乐会发出了赴该国访问演出的邀请。1997年10月,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亲赴丽江,聆听纳西古乐,终曲时国王亲手将邀请书交给宣科。在丽江曾经被人说成“几个不死不活的老头子演奏的不死不活的老曲子”,如今已被中外听众奉为仙乐。

一般而言,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接近死亡,但纳西古乐则不然,她仿佛刚刚才焕发青春,以其古老和纯真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40年前,俄国学者顾彼得称其为“纯正的中国古典音乐”;40年后,年轻的英国姑娘李海伦专程赶到丽江,求教于宣科和老艺人门下,成为西方第一个研究纳西古乐的博士。加拿大、美国、奥地利等国的学者也不远万里,前来丽江学习古乐。

被称为旅游圣地的澳大利亚出版的《中国》导游手册,每4 年修订一次,每修订一次,就增加关于纳西古乐和宣科的内容。最早的条目上写着,想听中国几千年前的音乐,请去云南找宣科,宣科住在某街某号。现在的新版条目已发展为纳西古乐的详实介绍和宣科个人自传,甚至在英国大英图书馆,也保存有宣科的个人档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纳西古乐之所以与丽江古城一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意义正在于此。

原汁原味是她最好的存在

在丽江,演奏纳西古乐的乐队数目并不少,但主要仍是以大研古乐会作为母会。大研古乐会会员一般都是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他们演奏洞经音乐已有半个世纪以上,对音乐的理解和风格的掌握令人信服。老艺人在演奏古乐前,总要静心、净身、净手、焚香,极其虔诚。这些古稀老人认为,“洞经古乐安详平和,玄虚静淡,其节奏与呼吸相应,其音调与心境相宜,朝夕演奏能延年益寿。”

但现实的紧迫不容人们如此超脱。因为在大研古乐会,平均每年有两位老人过世,不少技艺、曲谱随之流失,这让会长宣科颇为伤感。

正因如此,抢救古乐首先得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大研古乐会近年来建立传习馆,让优秀的传统古乐世代继承下去。目前已招收180 多名学员。学员必须品学兼优、形象良好,方有资格进入传习馆学习。课程由当地老学者教授,包括《诗经》、《乐记》、唐宋以来的诗词、散文,还有纳西族简史、东巴文化、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等。学生在传习馆学习完毕通过考核后,可以接纳为古乐会学徒,学徒任期一年以后,经多方考核公认,才能正式成为古乐会学员。

值得庆幸的是,纳西古乐一代新人正在成长。这次晋京演奏团中也有十来张年轻的面孔,最小的歌手只有9岁,她秉承父辈、祖辈之志, 在庄严的音乐殿堂里,用稚嫩的童声演绎心中的古乐。27岁的纳西族女青年和金花浑然天成的演唱,令著名的歌唱家和音乐家都赞叹不已,古乐光大,不乏后人。

演奏纳西古乐的不少乐器都保持了两千年前西域少数民族乐器的原型,史学界称之为“乐器化石”。大研古乐会有把近4 尺长的曲项琵琶,按唐代仿制,距今已有150年历史。据古乐会副会长黄尔雅介绍, 学会所用的每件乐器,大都年代久远。即使是仿制的,也是古色古香。纳西人有一种执着的见解:只有古老的乐器才能充分体现乐曲的宗教性、哲理性。与之相悖的做法,他们都认为违背了纳西古乐的本质,不能真正称之为古乐。

纳西古乐被认为是洞经音乐唯一正宗的继承。其实在云南很多地方如大理、楚雄等地也留存有洞经音乐,但这些音乐无一例外都变了,直接原因是配器方面掺入了唢呐,时下甚至还接纳了电子乐器,再就是缺少古谱传承等因素导致古韵荡然无存。而纳西古乐对流传下来的这些乐曲一般不进行改编,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但是遗憾的是,纳西古乐的曲目多是靠老艺人的记忆一代一代相传,形成书面的曲谱不多,这显然不利于长久保存。目前应尽快将古乐演奏技法用现代技术保留下来,如制作VCD,用特写镜头记录乐师演奏手法。

好在大研古乐会已建立古乐研究所,致力于整理曲谱,并力图根据古诗词填配更多的曲目,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做贡献。

纳西古乐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口号:象保护生物原种一样保护纳西古乐的原汁原味。这也是人们对纳西古乐的最美好的期望。

标签:;  ;  ;  ;  ;  

纳西古乐听唐宋_丽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