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垦区论文,黑龙江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对策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农业产业化的理解
农业产业化是指把尚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农业生产领域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化现代产业。具体地讲,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为纽带,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农业产业化是九十年代初,部分地区在探索解决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中逐步总结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改革的产物。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实现了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构造系列化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市场化的程度。并且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联结起来,在不改变农业家庭经营的格局下,实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把传统的生产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结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农业产业化还促进了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多次增值,减少了农业的利益流失,提高了农业自我投入的能力。随着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小城镇建设,使广大农村逐步走向繁荣,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总之,农业产业化不仅是解决农业改革中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性措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垦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黑龙江垦区在努力建设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大农业的全面发展,力求使大农业与工商运建服各业相结合,实现垦区经济的综合发展和一体化运行。在农业改革中,在确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不断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防止了因家庭经营对大生产和规模效益的分割。应该说,垦区的这些具有战略性的思路和措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在总结以往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初步产业化的典型。如兴凯湖企业集团、完达山乳品集团、鹤王集团、赵光糖厂等。这些企业都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牵动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先进典型,多数都是产业化与集团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两者结合,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稳定的规模整合。
总的说来,垦区近几年来做了大量与产业化发展一致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距离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地建设比较薄弱。这里讲的基地是指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大农业。其薄弱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条件有待夯实。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比重偏低,制约着特色加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在种养加系列发展中,养殖业发展不足,既制约了农副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又制约了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地与加工企业的联结还不够紧密。
第二,许多龙头企业难以发挥牵动作用。垦区的工业企业是由总局、分局和农场分级组建和管辖的。一些行业中,存在着项目趋同、重复建厂的问题。因此,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竞争能力弱,受市场和原料供应两头的制约,常常出现达产率过低的现象。各个经营品种相同的企业之间,有时还存在一定的内耗竞争。由于作为龙头企业的工业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再加上缺乏与基地的有效联结纽带,所以很难发挥带动作用。
第三,市场占有率低,且缺乏足够的拳头产品。随着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品的买方市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竞争将更加激烈。垦区许多加工企业都是以原料为起点思考问题的,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在确立主导产业和构造产业链的过程中,缺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决策的严格要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缺乏一定的弹性,因而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比较弱。
第四,在体制上,行政约束比较强。垦区逐级的行政隶属比较严格,管理局改成分局后,区域管辖的格局仍未突破。在行政增强约束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化联结的跨度和规模。即或是基层企业愿意“找帅当兵”,也容易受到中间行政层的阻拦。从理论上讲,是思想、观点指挥立场,但在实际工作上,当立场坐定之后,往往是“屁股指挥脑袋”。因此,垦区要实现产业化,不但要进行资产重组和企业改组,而且也要在体制及大职能上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产业化运行机制尚未规范化。各地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化的转动在龙头,成龙在服务,保障在基地,而产业化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稳定运行则要靠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当前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规范,在合同化管理上也不够严格。
三、推进垦区农业产业化的若干对策
垦区虽然已经初步奠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内部基础,但按照产业化的严格要求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应采取相应对策,推进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按照产业结构系列化的要求,进一步规划产业结构,搞好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定位。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不但要看一、二、三产业的具体比重如何,更重要的要看各产业及产业项目的关联性是否最大,实物互补性是否最好,抗风险能力是否最强,整体效益是否最佳。换个角度讲,也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理解为是农业产业系列化以及建立在产业系列化基础上的农业经营一体化。垦区应分级、分层次地对现有的产业项目按照产业结构系列化的要求进行评价,并且要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产业结构,要采取得力措施,推进产业结构的最优化。
(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垦区的基础产业仍然要定位于大农业,要按着发展大农业的思路进行基地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落脚点。离开农业这个基础讲产业化,就变成其他行业的工作了。
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的产品方向应适当分流。
1.作为上交或出售的商品原粮。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要以提供最终消费品为目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向国家和市场提供商品原料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一批以粮食流通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系统是必要的,同时,应适应国家任务和市场的需要,按照“两高一优”农业的要求安排生产。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中,要坚持高效优先的原则。
2.作为工业加工的原粮。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部分原粮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加工成品的规模和内在质量稳定性的要求,应选择品质适当的优良作物品种,并进行优质化、模式化栽培。对这部分原粮的生产也要坚持“两高一优”,但要突出优质。扩大优质原粮的生产规模,实行单种、单收、单储。在品种选择上,应高产服从优质,在保证优质的基础上夺高产。高效要从优质优价中得以实现。垦区许多农场都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解决跨场供料的局属企业的优质原料供应问题日趋激烈,难度仍较大。随着食品市场竞争,食品质量越来越重要。优质食品不但要给人们提供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给人们以口味和观感上的享受。垦区有稳定的农业基地,组织化程度也比较高,只要精心组织,协调好利益关系,农业能够为加工业提供足够的优质原粮。
3.发展特色农业,为加工企业提供专用原料。包括已有的甜菜、大麦、药材、甜菊等。随着加工业新产品的开发,经济作物的面积也将不断扩大。目前的问题是这类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对已开发的加工品的市场开发的力度也有待加强。
4.种植高产值作物,发展精细农业。在这方面垦区刚刚起步,也可以作为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项目,并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有效连接。
5.发展饲料作物,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农业是光合能量,而畜牧业是转移能量。农业为畜牧业提供足够的优质、低成本的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大农业结构和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是非常重要的。
(三)推动职工自营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垦区职工自营经济已得到了初步发展。1996年总产值已达到25.2亿元,有38万人从事自营经济,它已成为垦区经济新的生长点之一。但目前还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组织程度散等问题。因此,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主导产品和骨干项目,进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职工自营经济相对集中的单位,应鼓励发展中介组织,如自下而上地组建职工自营经济协会。协会应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联系和服务各个职工家庭;对外连接龙头企业或市场;对上联系大农场,并接受大农场的统筹和指导。通过协会把分散的自营经济组织起来,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进而使自营经济从家庭副业的地位提升为现代产业。
(四)搞好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在产业化组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它对外对接市场,对内联结基地,是产业化能否健康转动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垦区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一般为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
垦区龙头企业的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应当允许分级实施、分别带动,分形式、多层次并存,以便迅速构造群龙协调起舞的格局。但从垦区全局来看,建设若干高起点、规模化的龙头企业是绝对必要的,因此,对垦区现有工业企业进行必要的整合重组将是不可避免的。完达山乳品集团整合重组了牡丹江分局内10个乳品厂;鹤王集团购买了垦区内外8家乳品厂,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集团整合中,还盘活了近亿元的沉淀资产,使一些乳品厂起死回生,实现了平稳的企业兼并。当然,这种整合是初步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发展来看,建立高起点、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必须进行集团化整合,而要建立体制稳定、机制规范的企业集团,又离不开国有资本的运营。通过资本运营措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使企业集团的组建做到以产权为纽带。因此,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组建企业集团和国有资本运营作为“三位一体”的工作来运作。
资本运营以资本增值为目标,它要突破地域和行政建制的束缚。企业家要审时度势,既要有“举旗纳兵”的魄力,又要有“找帅当兵”的勇气。作为各级行政领导人员,更不能固守既有的权力范围,而阻碍资本的优化重组。垦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分散布局、各自为战、趋同发展的过程。客观地说,这种情况是很难避免的。现在各个同类企业的强弱已基本分明,具备了通过资本运营进行规模整合的条件。
加强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全国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品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买方市场的格局已不可逆转。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通过强化管理创造一个卖方市场的“小气候”。而当这个“小气候”形成以后,企业仍然按照买方市场格局的要求进行营销工作。产品越是畅销,越要坚持优质服务。潜心研究市场,正确确定市场定位,创造名牌,占领市场。并且要盯紧消费者永无穷尽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潜在市场。
(五)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机制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关系不能“油是油、水是水”,必须选择适当的纽带联结成同受益、共命运的整体。主要纽带有:一是实行产权联结,主要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来实现。二是向基地返还利润,包括适当提高原料价格、保护价收购和实行税后净利润按比例返还。三是为基地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三种方式可以结合运用,但当前主要是搞好服务。象赵光糖厂那样,把基地如实地作为第一车间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产业化能否成龙关键在服务。龙头企业要想基地之所想,急基地之所急,尤其不能有丝毫克扣基地的念头和行为。
从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来说,发展龙头企业的重要目的是想把企业的利益流失截留下来。因此,采取一定形式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收益“反哺”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但当前“反哺”的力度又不能过大,否则龙头企业也难以发展。今后应随着龙头企业效益的提高而逐步加大“反哺”的数额。现在常常被忽略的是“反哺”的效应问题。应该研究“反哺”的杠杆作用和支点,“反哺”的杠杆作用发挥好了,有限的利益返还也能发挥出较大的“反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