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优势产业论文,战略研究论文,差异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14)01-0040-10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挥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基础,沿途区域及辐射区域应以各自比较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遵循产业布局的原则,进行优势产业层次划分与布局,处理好经济带局部与整体的产业发展关系,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和雷同化,造成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从全局视角三个层面以创新的合作模式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让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勾画世界经济新版图的新动力。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空间界定 自1877年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和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以来,几经沉浮,关于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历史等研究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结合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地理空间范围,从空间与时间维度清晰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后续研究与经济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古丝绸之路经济带 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古丝绸之路和海上古丝绸之路,陆上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自中国长安(西安)通往西方直达罗马帝国长达7000英里长的贸易通道,包括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主要线路,这些线路都由中国长安(西安)出发,经过中国甘肃的河西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中国敦煌,从南北两个方向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中亚,途经西亚,最终到达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及南下到非洲部分国家(图1)。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线路也发生着变化。陆上古丝绸之路承载着包括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运输与贸易,是当时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和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陆上通道。 海上古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初时达到顶峰,明朝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是古代中国进行海外贸易的连接延伸,主要有三大航线(图2):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日本、朝鲜的东洋航线,到达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以及抵至南亚、中亚、西亚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组成。陆上古丝绸之路与海上古丝绸之路相得益彰,成为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二)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从广义的地理纬度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包含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空间范畴。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和中国东部,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和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西部,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初步形成了以新亚欧大陆桥①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阿特劳—阿塔苏—阿拉山口)和以跨国公路(欧洲E40号公路和亚洲AH5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路[1](图3)。

图1 陆上古丝绸之路

图2 海上古丝绸之路 由东到西沿途经过东亚5国、中亚5国和西亚20国共3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并且辐射欧洲、东南亚、非洲10余国,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对应和连接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海和南海为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东北非、穿越地中海和黑海进入欧洲,沿途经过20余国超过15亿人口的海上贸易大通道,最终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经济圈(图3)。 (三)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国—中亚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为中国西部提供一个开放通道,实现西部再次大开发与大开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2013年12月14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外交部联合召开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初步入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省区市主要包括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南4省区市(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和东部5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共计14个省区市[2](图4)。因此,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仅限于中国14省区市与中亚五国及部分区域(图4),是目前通往中东与欧洲和连接亚太与欧洲经济圈的陆上大通道。 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吉尔吉斯斯坦);从地域层面来看,主要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段沿线地区,中国西部9省区市和东部5省(图4),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省,塔吉克斯坦北部地区,土库曼斯坦西南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地区,最后达到荷兰的鹿特丹港;从节点层面来看,重要节点城市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到中亚五国依次有:海口、昆明、南宁、广州、福州、杭州、成都、重庆、连云港、南京、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什干、杜尚别、阿什哈巴德等20多个城市。

图3 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

图4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通过陆路和海路连接起来的经济大通道,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短期来看,实现中国—中亚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期目标,以新亚欧大陆桥为轴线,以上海、连云港、郑州、西安、乌鲁木齐及中亚核心城市为节点,以沿途辐射区域和国家已有的城市群为域面,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经济圈。本文将以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研究范围,从战略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探索分析。 二、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理论选择 (一)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会在一个地区优先发展、聚集,然后向周边地区扩散,通过极化效应、支配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3]。这种产业空间布局模式是一种据点式开发布局模式,适用于地区或国家初级发展阶段[4]。丝绸之路经济带被提出以来,整个经济带处于构建当中,经济带沿途地区与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虽然形成了一些增长极,但都是以国家为界限,整个经济带的增长极分布松散,缺乏规模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不强。因此,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角度,需要重新定位增长极的功能与规划,优化原有优势产业聚集区和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培育经济带新的增长极,以发挥对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带点轴产业空间布局奠定基础。 (二)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模式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延伸,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极或增长点会逐渐增多,由于空间生产要素流动性的需要,铁路、公路、管线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将增长极的点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点轴产业布局,并通过吸引周边产业不断积聚最终形成点轴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5]。由于分布在点轴上的城市或产业的梯度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点轴系统,从而对周边地区形成不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6]。因此,该模式适用于整个经济带和空间产业布局,尤其是未形成产业带的经济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由于沿途区域或国家经济发展能量不同,现有的增长极或区域点轴系统还未形成以点带轴或以轴促面的经济带,就需要以整个经济带为背景,选取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的产业,依托核心城市或城市群形成增长极,通过经济带的交通网络将这些增长极或产业点连接成线,采取渐进式轴线延伸开发战略,最终形成点轴系统[7],为经济带的产业网络布局奠定基础。 (三)网络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点轴的密度会不断扩大,将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各个等级的点轴为了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等需要,与周围的其他点轴发生横向与纵向的各种联系,在点与点、轴与轴、点轴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产业空间布局往往表现出集中与分散的多重良好组合,网络组成节点较好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反过来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技术优势的交互辐射,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与组合[8]。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增长极布局模式为驱动,以沿途大城市和核心经济区为节点,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条差异化点轴系统,带动周围产业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带产业布局向网络化模式过渡,从而实现经济带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经济带上形成梯度产业布局,为后期经济带产业梯度推移和产业转移升级奠定基础。 (四)产业梯度推移布局模式 增长极模式通过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逐渐发展而来的点轴产业布局,经过进一步的扩散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网络布局,由于每个增长极或点轴系统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将导致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在某一区域形成了经济技术梯度,而根据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梯度一旦形成,产业布局将会从高梯度向低梯度以此推进。因此,产业空间布局需要从本地区的现实梯度出发,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通过产业梯度推移模式带动低梯度地区产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整体而言,虽然在沿途形成了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节点的增长极和以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点轴产业系统,但还未形成完备的产业网络和产业梯度,沿途地区与国家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梯度推移与产业的转移升级,但就整体而言,产业布局还处在增长极成长与点轴布局形成阶段,经济带上的经济技术梯度未形成之前,就需要对整个经济带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自的优劣势制定中长期的经济技术梯度发展规划,将经济带置于全球经济发展战略之中,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空间梯度推移布局,在经济带上形成各自的绝对优势产业和全球相对比较优势产业。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被提出以来,沿线地区、国家和省区市纷纷制定了发展战略,加强区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和中亚五国几个大城市举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论坛;陕西省的排头兵与枢纽战略;甘肃省的黄金段和大景区战略;新疆的支点定位战略;连云港和乌鲁木齐东西桥头堡战略;兰州新区的国家增长极战略。这些区域大都围绕仓储运输、商贸物流、区域金融、旅游集散和文化交流等产业进行空间布局,但在布局中由于沟通不足,定位不准,缺乏整体战略,难免出现产业布局重复雷同。因此,找准优势,准确定位不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经济带层面优势产业分析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层面分析沿线国家所拥有的优势产业及发展状况对制定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地理地形来看,中亚五国既有处于亚欧通商要道的汇合点,也有以高山著称和被沙漠覆盖的内陆国家,几乎涵盖了平原、高原、沙漠、绿洲、盆地等所有地形地貌,总面积400.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000万,矿产资源丰富,在世界版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从资源与能源分布来看,中亚五国和中国西部地区大都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为主,由此带来了以石油化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机器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和加工工业产业格局,工业占比较高(表1),而且中亚五国的资源密度远远高于中国西部地区。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报告》,哈萨克斯坦人均GDP为9 730美元,属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土库曼斯坦和中国的人均GDP大体相当,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人均GDP在1 000美元左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亚五国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与中国西部,尤其是中国西北部十分相似,加之中国和中亚的双边贸易不断发展,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7%,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不仅为中国—中亚经贸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亚太和欧洲发达经济体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国家层面优势产业分析 从国家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省、塔吉克斯坦北部地区、土库曼斯坦西南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地区、中国西部九省区市和东部五省。途经区域大部分都是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能源资源汇集地和交通交汇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表2)。 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依靠区位优势形成了以金融业、商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塔吉克斯坦北部地区处于三国的交汇处,机械加工制造、交通运输、食品加工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以阿什哈巴德为中心的土库曼斯坦西南部形成了以电力、食品加工、轻工业、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交通运输、文化产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以塔什干为中心的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航空、机械制造、金属加工、建材、轻工等产业;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地区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中国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及重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以石油化工、采矿业、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还有各省区市根据各自优势条件形成的特色农畜产品及加工产业和特色旅游业,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以金融、交通运输等产业为主,为西部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从优势产业的相似性来看,中亚五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部省区市都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采矿、资源开发、机械加工制造、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表2)。 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九省区市在能源资源等领域高度的相似性将为经济带能源合作提供平台,而中国东部相对发达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对生产要素的大量需求,不仅为中亚及中国西部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商品供给和要素需求市场,也为亚太经济圈对接经济带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带沿途区域与国家应该以各自优势产业为出发点,加强产业政策沟通,求同存异,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实现经济带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三)节点层面优势产业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东到西沿线途经的重要节点城市有:海口、昆明、南宁、广州、福州、杭州、成都、重庆、连云港、南京、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什干、杜尚别、阿什哈巴德等20多个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是经济带上国家的首都所在地或省区市首府所在地,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图5)。 从地理空间上看,这些节点城市将经济带划分为以连云港、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中亚节点城市为节点的经济带北线和以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南宁、海口为节点的南线,并通过成都和重庆两个节点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横跨西北五省,对接东部五省,连通西南四省,辐射中部省份进入中亚的一点一带两群的空间格局(图5)②。

图5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城市带和城市群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商业中心,是中亚的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也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交通中心;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和该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工业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沙漠绿洲之城——杜尚别是塔吉克斯坦的首都,主要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是人口少、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也是中亚的重要交通要道,电力、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较为发达;从中亚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大城市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所在地,依托新疆丰富的石油等自然资源,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桥头堡;中国内陆城市兰州、西安和郑州,依靠各自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都成为经济带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正成为甘肃乃至西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西安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加上丰富的古迹旅游资源,成为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郑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东部地区嵌入丝绸之经济带和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走廊的大通道;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中部,东临东北亚,南连长三角,西连中西部,北接渤海湾,处于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战略节点,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走廊无缝对接,打通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基础保障。因此,经济带建设应以节点城市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交通网络为轴线,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发挥节点城市或城市群的规模效应与扩散效应。 四、产业空间布局的几个关系协调处理 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不仅要立足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更要在市场导向与政府调节、效率优先和发挥比较优势、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以确保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避免产业空间布局的同质化。 (一)统筹经济带全局发展与产业空间定位 产业活动是以不同的空间为支撑,而异质性是空间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的差异,资源分布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从而决定了空间产业布局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实现区域或国家产业分布合理化与整体综合利益最优化[9]。从国家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部分还是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资金、技术普遍匮乏。因此,沿途各国必须根据自身优势产业,明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角色与地位,加强政策沟通,尤其是产业政策沟通,避免产业布局的同质化,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益最大化。 (二)优势产业优先与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 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经济带上各区域、国家和各省区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优势产业,中亚五国除了哈萨克斯坦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之外,其他四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采矿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广阔的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优势产业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在定位各自主导产业和产业布局方面,既要照顾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率较好的产业,优先发展、重点布局,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也要尽可能地照顾产业之间的互补作用[10],优先发展能够形成经济带内部有效价值链链接的优势产业,加强政策沟通,进行统筹协调布局,既减少产业对有限优质资源的浪费与冲突,又要尽量避免区域之间产业布局的无序低效竞争,促进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 (三)经济效率优先与经济带协调发展 产业的空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区域聚集,然后再向其他区域扩散。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产业空间布局的非均衡性,某些地区或国家只适合一种产业或一组产业的发展,只能选择相对比较优势最大的产业作为区域的基础产业或主导产业[11],在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经济发展往往表现出集中发展的极核形态,形成了若干个以节点城市或产业区为核心的增长极,以获取经济带的规模效应和极化效应;到了经济带发展的高级阶段,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就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带辐射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区域或国家的产业布局都是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优先考虑,在局部效益和经济带整体效益相悖的情况下,如何重新整合原有的优势产业,以形成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经济带及辐射区域点、线、面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就尤为重要。 (四)比较优势利益与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 产业空间布局应该以发挥经济带沿途区域比较优势与促进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相结合。产业布局时,应充分借助交通物流网络,以自身优势资源为布局依据,以所处经济带的空间功能为基础,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择优选择产业区位,从经济带全局视角进行产业布局,避免布局的同质化,防止布局不当造成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中国西部与中亚五国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基础,借助中亚丰富的资源,西部地区在进行资源能源合作的同时,应加强仓储运输与经济合作交流软硬件建设,为经济带西能东输创造条件。因此,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迅速崛起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沿途区域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五)经济带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空间布局不仅仅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应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辐射区域大都是资源密集型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甚至属于国家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低下,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与损害,甚至到了无法进行自我修复的临界点,从中摄取的经济利益可能会远远小于将来对生态修复的成本。因此,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处理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获取经济带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应以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思路 以产业空间布局理论模式为依据,以产业空间布局原则为指导,以经济带空间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构建睦邻友好带和战略稳定带作为主要支撑,以双边及多边大小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以实现互联互通为基本内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区域、国家和重要节点及辐射区域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处理好经济带整体发展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推动开发投资、能源合作、商品贸易、人文交流,以点带面形成国家经济增长带,从线到片形成区域经济大合作,以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两大经济体的互联互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大开放的新引擎。 (一)经济带层面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思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转轨国家,自然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资金、技术普遍匮乏,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以采矿、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中亚五国大都以石油天然气、采矿、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产业,中国西部地区也是以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石油化工、采矿冶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然而资源的开发输出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扩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因此,从经济带的角度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应遵循市场导向与政府调节的原则,探寻将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产业政策沟通,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 从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来看(图6),以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为资源能源开发与加工的西部区域和东部五省区与西南沿海两省区形成的东部区域,通过四川和重庆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市场、要素互补的合作通道和东西呼应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梯度格局,这样中国和中亚五国不但能够形成能源合作的共赢机制,更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且中亚五国可以利用中国相对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为其在资源开采开发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其搭乘亚太经济快车。与此同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也应该借助中亚和中国西部资源优势形成以交通、邮电、纺织、化工、食品、制药、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等行业的产业布局,并与这些国家在农业、沙漠治理、环境保护、太阳能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相互促进的网络产业布局模式和优势互补的产业梯度推移模式(图6中三个梯度),通过产业互补与合作获取经济带的协同效应。

图6 东西呼应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二)国家层面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思路 从经济带所涉及的国家层面来看,产业空间布局就是如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中亚五国都以区域资源优势形成了各自的产业布局。像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田吉兹、卡拉查干纳克、阿克托别、曼格什套以及乌津等西部地区和里海地区的卡沙干和库尔曼加齐地区,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的乌斯秋尔特高原,土库曼斯坦的西部西土库曼盆地;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巴甫洛达尔、科斯塔奈、卡拉干达等地区,以及图尔盖盆地、西伯利亚盆地、滨里海盆地和田吉兹盆地。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西部地区也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通过与中、东部地区的产业互补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以上区域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只是以自身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很少或很难站在大区域高度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层面产业布局应该以贸易畅通为内容,以公路、铁路和管道等交通网络为轴线(图3),以原有优势产业为基础,更好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各国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资源能源输出和深加工为基础,高新技术资源精细加工产业为主导,以科研、教育、医疗、金融、贸易、特色旅游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表3),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地区与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带沿线及辐射国家和省区市获得更多发展动力,将中国—中亚五国建成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带动效应。

(三)节点层面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思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一级节点城市主要包括中亚五国的首都和中国14省区市的省会城市及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图5)[12],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节点层面体现的就是经济带上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如果沿线城市无法形成城市群,经济带沿线地区仅仅是一个贸易交流的过道,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就会是无水之源。因此,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发展与探寻自身优势产业,并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将是获取经济带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基础。 从节点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中国—中亚节点城市连接而成的北线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节点城市形成的南线及中国西南交汇连接点成都和重庆三部分(图5)。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东桥头堡连云港为起点,途经中国中部交通要道郑州,穿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进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中国甘肃,到达经济带的西桥头堡乌鲁木齐,出中国新疆进入亚欧腹地中亚五国,抵达欧洲的北线;连云港、上海、福州、海口、北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和城市群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南线,在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的节点成都和重庆交汇并入北线,形成了一个推动中国西部,带动中部,提升东部的经济圈,并与中亚五国的节点城市(图5)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经济通道,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动、资源重组和产业分工。但在看到机遇的同时,节点城市也应该清楚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带来的挑战,从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依托经济带的战略思路,准确定位,加强城市之间产业沟通,强化城市合作,找准切入点,避免城市之间产业布局雷同与无序竞争,打造中国西部和中亚五国重要节点城市为核心的能源加工与交易、仓储物流、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特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的城市带(图5);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和城市群为核心的金融、商贸流通、信息文化、成套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的城市群(图5),利用川渝经济区的节点(图5)将北城市带和南城市群连接起来,形成一点一带两群的点、线、面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以点带面、点轴互通、轴面驱动的经济带产业协同效应,促进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和中亚国家在要素流动、能源交易、技术交流、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合作,实现经济带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 产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崛起的重要支撑点,要实现经济带的快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遵循产业布局原则,结合各自优势,整合经济带上区域与国家的现有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政策沟通,以优势产业合作为契机,以“五通”③为交流合作基础,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大合作”。欧亚大陆各国是一个整体,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欧亚大陆各个地区连接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缝合起来,分享机遇,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推动经济带沿途及辐射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欧亚大陆和平稳定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领欧亚大陆整体合作,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①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日照和连云港等港口,西经陇海、兰新线的徐州、哈密到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荷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这条大陆桥跨越亚欧两大洲,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千米,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 ②一点一带两群:一点指川渝经济区;一带指昆明、南宁、广州、福州、杭州、成都、重庆、连云港、南京、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什干、杜尚别、阿什哈巴德沿线城市构成的经济带;两群指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③五通:是指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提出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合作模式。
标签: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增长极论文; 产业布局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古丝绸之路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策略研究_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