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乐学、好学、会学而不是厌学的人。
一、导语激趣,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是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在教学《桥梁远景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该十分熟悉,大家知道,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就是借助“鹊桥”,而鹊桥就是许许多多喜鹊搭成的桥,这座桥横跨银河,它多么神奇呀!而如今桥梁更是神态各异,将来,桥梁又会是什么模样的呢?让我们通过《桥梁远景图》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吧!
导语设计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课堂上出现的也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的那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吃透课文和应用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可以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以情激趣,缩小距离
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满足学生合理的精神需要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创设情感交流的平台,以情动人,以情激趣,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开学初,我以这样的方式向学生作深情的自我介绍:从今天开始,我将陪大家一起走过新的学期,我们将一起迎接未来、挑战未来、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日子里,我希望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成为同学们的朋友,而后才是老师,希望大家能信任我!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在我的拳头举起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我知道我已经是他们心目中的朋友型的老师了。
喜爱与尊重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面对着学生,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我都一视同仁,从不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对于他们的作业,他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发问,他们内心的想法,哪怕是一点点想法,我总是非常认真地面对并加以解决。这就在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在语文老师这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得到了理解与尊重。长期以来,学生与我之间少了几分隔阂、几分畏惧,多了几分信任、几分喜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更浓厚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设疑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四、比赛游戏激趣法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而且通过竞赛可引起大脑某些部分的紧张,并迅速进入“十万火急”的状态,在比赛游戏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激烈。运用比赛游戏激趣法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不同的游戏方法,如在上《核舟记》时,我就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方法。《核舟记》第三段要求学生背诵,只凭听老师讲一遍课文,背起来恐怕困难不小。我便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扮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鲁直在左边!”“东坡的左手放在鲁直的背上。”“鲁直的右手要指着画卷。”“鲁直要做出来说话的样子。”“东坡现右足,露出来!”“各微侧,两个人都要微微地侧着,面对面而侧。”“两人的膝盖要靠拢点。”……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讲到佛印,他的外貌“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和我们在瓷器街上随处可见的“五子罗汉”真是太相似了,老师一提,学生便心领神会。可是佛印的坐姿,小演员摆不出来,小观众也冷了场。我便替小演员搬手弄脚,终于,佛印的姿势展示出来了:佛印斜坐着,“矫首昂视”,只差左臂上挂着的一串念珠了。“呵——”伸头探颈的小观众愉快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我看着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把它背下来,应该没问题了吧。我索性趁热打铁,把背诵内容加一段:三、四段一起背,怎么样?学生没有“哇”地一声故作惊讶。第二天,检查背书情况,能在10分钟内背完的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效果不错。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论文作者:费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鲁直论文; 课文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语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导语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