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中“一般目的”定位的辨析--兼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的构建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中“一般目的”定位的辨析--兼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的构建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一般目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中的地位辩异——兼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的建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理论文,体系论文,目的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无产阶级解放(即人的解放)斗争的目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由一般目的、中介目的及实现条件和手段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一般目的与中介目的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舍此无以谈一般目的;一般目的、中介目的与实现条件和手段也是密不可分的,前者规范和指导后者的选择和走向,后者确证前者的现实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丰富其内涵;中介目的还具有向实现条件和手段转化的绝对性,使目的系统诸要素与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漫长过程,也反映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目的问题的复杂性。通过上述对“一般目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中的定位,初步明晰了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的一种新思路,即“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论”。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按这一思路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应首先解决的两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国内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教科书多以此为依据建构体系,对此我是赞同的,问题是此类教科书在建构体系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重条件,轻一般目的。如有的作者认为:“考察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远比阐述它的性质和一般目的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1〕有的作者说得更直接, 认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重点”。〔2〕通读这些著作后不难看出,其作者如此立论,主要是由于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目的的研究重视不够。前些年有一本教材就明确提出一般目的是“不言而喻的”〔3〕 。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对它作深入的研究了!这正是现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根源。

事实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漫长过程,反映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的复杂性。

从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4〕,到1885 年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5〕,前后历时近四十载,其间,马克思、 恩格斯多次对此问题作过内容不尽一致的论述,但只有在1885年这一次才加上“一般目的”。那些主张一般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人认为,恩格斯此举是为了同机会主义迁就无产阶级的最近目的和眼前利益,妄图取消一般目的的错误主张及其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作斗争。这种观点不免有些矛盾。既然已经看到存在最近目的和一般目的之分,看到最近目的和一般目的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看到不处理好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严重危害,怎么还能断言一般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呢?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在经过近四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沉思后才加上“一般目的”一项要素,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一般目的不仅不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也不应该是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的,至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本应如此。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邓小平重新恢复以目的论的思维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再次证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证明它的确不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简单问题,是值得也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而且还进一步证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也对各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孤立的,它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近目的、长远目的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展开、渐次实现、分为若干层次的动态系统。

离开这个系统,无以谈社会主义目的问题,一般目的也将被束之高阁,远离现实大地,丧失可操作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思想形成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6〕列宁把这一过程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 指出:“社会主义是目前无产阶级为了达到根本目的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从今天的目的走向明天的目的并逐渐接近根本目的的斗争。”〔7〕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通常使用“最近目的(标)”、“长远目的(标)”和“一般目的”来描绘这个渐次展开的动态系统的诸层次要素。其中,最近目的和长远目的是通向一般目的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两级阶梯,是对一般目的的现实合理性和可行性的确证;最近目的和长远目的的实现过程,也是对一般目的内涵的检验、修正和丰富的过程,赋予一般目的以动态性。

人类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并非至共产主义而止。相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总秩序列来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或环节,而非最终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8〕这是一个令任何个人的经验和思维都望而生畏的问题。

可见,一般目的的深隧性和最近目的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一般目的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第三,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系统又是与其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密不可分的,必须将它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来考察研究。

实现条件和手段与目的之间关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实现条件和手段是相应的目的产生的基础,又是该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在实现条件和手段的现实性尚未得到一定展开之前,一般是难于提出相应目的的;没有找到实现条件和手段的目的即使被片断地提出来或猜测到,也只能处于非科学的空想状态。而目的一旦被明确地提出来,又要制约和规范实现条件和手段,即只有有助于目的实现的条件和手段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被历史所选择。

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系统相适应,其实现条件和手段也构成一个系统。根据上述目的与实现条件和手段关系的辩证法,目的系统离不开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是否具备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是衡量和检验目的系统及其诸要素的现实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唯一尺度;而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及其诸要素又受制于目的系统,即是否有利于目的系统及其诸要素的实现是选择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及其诸要素的唯一尺度。

显然,一般目的的深邃性与实现条件和手段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与目的系统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与实现条件和手段之间关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第四,目的系统诸要素与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界限具有相对性。

已经实现了的目的在实践中往往转化为实现条件和手段,即成为实现更高、更深远目的的条件和手段。目的的相对性及其向实现条件和手段转化的绝对性,架起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系统与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之间关系的又一道桥梁,进一步强化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一般目的问题的复杂性。

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不仅初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及其内涵的丰富性,而且初步展示了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的一种新思路,这就是“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引入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以下简称“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概念。所谓“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就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中介目的(包括前叙的最近目的和长远目的)及实现条件和手段之间同向协调、相生相成、互动转化、不断丰富,渐次实现的动态网络系统。它构成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内在逻辑的基本轨迹,从而也是决定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外在主体框架的内在逻辑中枢。

显然,在这个“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中,主要有三大构成要素,即一般目的、中介目的及实现条件和手段:它们又分别属于两个子系统,即目的系统及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成为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分析维度。我们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新体系的建构,就是以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系统为经,以相应的实现条件和手段系统为纬,从主客体相结合的角度,联系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展开纵横交错的全方位立体式分析,使“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成为贯穿该体系始终的主轴。

在这个体系建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应该首先解决:

一是目的系统的核心要素及其实现的路标轨迹应如何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合理需要”〔9〕, 它是人的内在本质需要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新觉醒,马克思称之为“人的需要”。〔10〕

无产阶级在追求自身“合理需要”及其满足过程中所凝炼出的价值目标众多,其中能规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趋向的一般价值目标也不少,这与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条件及人们的觉醒程度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状况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启蒙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思想成果,在思考无产阶级解放即人类解放问题时,尤其看中在积极扬弃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将其称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并指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11〕;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12〕这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终的主轴,他们始终把“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自由和平等有着特定的内涵。他们认为,自由的实质不是对必然性的消极直观,它不能界定为对必然的认识,而只能界定为自主选择。从现实性上看,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所制约,“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13〕换言之,一定社会的现有生产方式划定了该社会人们现实生活自由的最大界域。因此,只有认识了必然性才能作到自主选择,获得自由。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自由只能建立在革命理论指导下的革命行动的基础上,因为,资产阶级不会将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规定的人们现实生活的自由空间全部无偿地与无产阶级共享,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来争取。由此亦可得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解放的最基本的外部手段和条件的结论。

平等也不是什么抽象的“永恒真理”,更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平等的王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4〕列宁、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都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强调“把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15〕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自由和平等也不是完全平列的价值目标,二者之间存在先后高下之分。他们认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16〕因而,平等是比较初始的价值目标,它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程度比较宽泛,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也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平等,落后国家亦可先于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消灭剥削阶级,争得人民民主,使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而自由是比较深远的价值目标,它对社会生产力水平及人的素质和文明水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常将共产主义社会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自由王国”等。同时,自由和平等又是不可分割的。平等是自由的现实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自由就将沦为空谈;自由是平等的价值范导,离开自由谈平等,就将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

由普遍平等而达真正自由,构成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基本路标轨迹。从目前为止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出发,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预见,基本可以理出如下具体路标轨迹:一是无产阶级争取实现自身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此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核心目标是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社会平等。二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个时期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核心目标是巩固和完善既得社会平等,并逐步迈向真正自由的时代;其根本条件和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丰富繁荣的两个文明。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期。这是在普遍平等基础上实现了真正自由的时代,“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

二是条件和手段系统诸要素如何选择?

按照本文“目的——条件和手段系统”论的思路,条件和手段系统诸要素选择的唯一尺度就是有利于目的系统诸要素的基本价值的实现。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应研究以下四大条件和手段子系统:

一是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反映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并同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能力的关键尺度。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扩大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自由度的客观前提条件。生产力系统主要应研究互相联系的三大方面内容:(1)解放生产力, 这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2)发展生产力, 这是扩大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自由度的根本手段和条件;(3)保护生产力, 这是巩固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自由度的重要手段。

二是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关系是反映人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平等、自由度的关键尺度,也是决定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平等、自由度的客观前提。生产关系具有持续稳定性,因此,适时地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种变革和完善主要包括革命和改良两种方式。一般说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水平所能提供的支持为前提,但也不否认特殊条件下生产关系变革的跨跃性。

三是社会权力配置系统。社会权力配置结构和体制是反映人的社会参与自由度和社会权利平等度的关键尺度。从共时态上看,它主要涉及三方面的要素:社会权力归属、社会决策程序和社会调节机制;从历时态上看,社会权力归属包括君权或资权、民权两个时代,社会决策程序包括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社会自治式三种形式,社会调节机制包括人治式、法治式和道德规范式三种途径。

四是精神文明系统。精神文明是反映人内心精神世界自由度的关键尺度。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其中,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及造诣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修养是实现内心精神自由的两翼;自觉纪律和自律道德是内心精神自由的重要表现;创造自由和审美自由是内心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事实上,这四大条件系统是贯穿人类解放历程始终的发展过程,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于不同的地域和国度,对不同的阶级或集团而言,在各要素利用和实施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不尽一致,认识和觉醒程度也各不相同,它在共产党人的理论中得到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全面和深刻的阐述,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里得到最为广泛、深入的实施。

注释:

〔1〕范若愚、 江流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2〕郑建邦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3〕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2页。

〔4〕〔6〕〔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第264页、第273页。

〔5〕〔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3页、第170页。

〔6〕〔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第507页。

〔7〕《列宁全集》第19卷,第26页。

〔8〕〔10〕〔1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7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46页。

〔15〕《列宁选集》第3卷,第838页;《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3-314页。

标签:;  ;  ;  ;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中“一般目的”定位的辨析--兼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体系的构建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