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珍[1]2008年在《中国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国家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重要手段,已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纵观中国20多年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占主导地位,政府直接组织并参与评估活动,独家控制评估权。这种政府集权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估模式,在初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该模式也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从考察中国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行为的历史入手,对政府所制定的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政府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作了系统梳理;其次,分析了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行为的特征,总结了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行为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再次,剖析了高等教育评估中政府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政治经济体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评估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传统文化观念、评估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从高等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新公共管理学和当代治理理论出发,阐述了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要从政府角色定位、评估法律法规健全、评估体制完善、评估规划管理、评估方法和技术改进、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评估理论研究、评估文化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行为。
张继梁[2]2008年在《对话式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展评估工作十余年来,各高等学校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发挥教学评估对学校工作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截止今年九月份,教育部组织的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将结束第一轮的评估工作。在过去的五年之中,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中心和评估高校一起成长,分享了无数的经验、战略和喜悦。第一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教学设施显着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资源持续优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本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存在着一些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政府评估为主,社会评估和高校自我评估为辅;评估过程中存在着“行政化、统一化、指令化”等问题;高校的自我评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作为评估对象的主体发展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高校在教学评估中只是被动应付而不是主动参与。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第二轮评估中必须予以克服和改进的。对话——一种关注“我—你”关系,主张平等的处理问题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正在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厚爱。对话已经渗透到哲学、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各个角落,成为我们整个时代的精神主流。以对话精神和对话思维方式来关照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话理论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分析对象,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体现在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规定中。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评估的时间较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都跟不上评估实践发展的步伐。着重论述课题的选题缘由、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哲学审思。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概念、目的、内容和功能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评估过程中的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加以厘定和分析,进而对高校自我评估在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政府为主的外部评估与高校为主的内部评估之间的辨证关系加以探讨。第二部分,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和论述,并对现行行政性评估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反思。第叁部分,对话式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及其策略构想。首先较为详实地分析了时代背景和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话式评估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应然选择;然后论述了对话式评估提出的思想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而进一步论述了对话式评估的定义、内涵及基本特征,最后对对话式评估的促成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本研究在弥补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所做的努力,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理论,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理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正确评估观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帮助各评估主体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践进行反思,对当前评估实践中的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认识和做法加以纠正,从而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实效性。
王凤云[3]2007年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由“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改革为“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宏观管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将从单纯的、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向运用立法、经济、评估、信息服务、检查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的评估就成为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检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从2003年起对我国普通高校进行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本文拟从公共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运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教育评估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科教学评估进行分析与评价,对评估的组织机构、评估的类型、评估的程序与方法进行解释说明;通过分析评价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功能以及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组织机构,剖析当前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对策,以期政府及社会机构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健全当前的高教评估体系。
刘霞[4]2016年在《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开展质量评估活动来保障、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路径。评估标准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制定与修改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十一五”期间,印度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应对国家工业化进程、社会经济进步、高等教育变革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整合多方反馈意见与信息,修订完成了新的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并于“十二五”开局之年,即2012年正式生效。新的评估标准是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适应性、针对性变革,也是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预测。本研究以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背景为突破口,在深入理解其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以“公共政策价值理论”为指导,从外适性、内适性和个适性“叁个层面”剖析其价值取向,并运用“质量的系统观”和“渐进决策理论”剖析其所带来的影响、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同质性判断为我国本科院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提出借鉴。本研究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背景。该部分从印度工业化进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政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前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等四方面探寻新标准制定的深层次原因。印度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拔高,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引领作用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与深化都是新标准制定的重要因素,而前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存在的诸如适切性弱等问题则是诱致新标准制定的直接原因。第二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核心内容。该部分涵盖了课程,教学—学习与测评,研究、咨询与拓展,基础设施与学习资源,学生支持与进阶,治理、领导与管理,以及创新实践等七项标准,每一项标准又包含了3-7个关键评估方面,各项评估标准及其关键方面由于重要性不同、各类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和功能的差异,其权重有所不同。第叁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该部分以“公共政策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外适性、内适性和个适性叁个层面剖析了新标准凸出的社会导向功能、评判尺度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以及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从而说明了新标准“内外兼修”、“宏观、中观、微观兼顾”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第四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影响。该部分从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活动实施、高等院校质量全面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评估工作的实施更加规范化、有序化,高等院校质量观测更加全面化、系统化,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制度化、科学化,以及各类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新标准了解到高等院校的质量理念、特征和状态。第五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经验与问题。该部分从评估标准的渐进改革、内容、应用策略及其保障措施等方面分析了新标准所积累的经验;同时从首次评估与再评估对评估标准的要求、远程与开放教育的特征、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期待等角度讨论了新标准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为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的启示。该部分在充分分析、研究我国本科院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对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研究的成果,基于同质性判断提出完善我国本科院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杨若凡[5]2008年在《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从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一直坚持“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指导思想,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同时也通过评估,特别是借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高等职业院校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等院校类型的多样,特别是技术本科院校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现有的理论和评估方案已难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充分发挥评估指挥棒的作用,促进技术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并使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当前技术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现有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技术本科院校独立评估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手段,以期对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就开展技术本科院校独立评估的背景、意义展开说明,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研究的方法等。第二章,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沿革。主要从评估理论和评估工作实践两条主线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所取得的成绩和历史意义,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第叁章,对技术本科院校独立评估的现实诉求。在分析我国技术本科院校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技术本科院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此提出对技术本科院校独立评估的必然性。第四章,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高等教育评估理念的变革以及院校分类理论的发展与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关系等3个方面,揭示对技术本科院校独立评估、构建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第五章,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国际视野。主要从国(境)外高等教育评估管理制度、高等院校评估指标体系及高等教育评估范式、方式和方法的比较分析入手,阐述对构建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借鉴作用。第六章,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对比分析现有高职和本科评估方案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方法,同时根据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特征,提出构建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基本构建了技术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第七章,技术本科院校评估的实施过程。主要就技术本科院校评估实施过程的3个主要阶段:评估前的准备、实地评估、评估结果的等级判断及整改等的基本任务、应注意的事项及主要方法进行阐述。
肖化柱[6]2009年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估,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评估,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对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的国家级、权威级的评估。我国自2003年正式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按照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规定,截至2008年6月已完成了对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等学校的第一轮评估工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应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不仅对提高我国教育评估理论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完善我国教学评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方向,论述了目前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二部分阐述研究的方法,根据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内涵、特点和功能的深刻认识,笔者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为价值主体根据需求标准对价值客体具有的属性所做出的一种判断。为此,笔者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价值主体的需求和价值客体的属性以及评估主体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认识,论文第叁部分分析了本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对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阐析了问题的影响及其原因,即对评估现状中存在问题导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造成影响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文章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价值评价原理,本着为完善我国下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愿望,从引入中介机构、构建教育评估问责制、加强评估文化建设、强化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策与建议。
刘淑芸[7]2014年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文中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的研究已进入较成熟的阶段,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转轨现象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其研究方法对于探索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十分契合。文章基于新经济制度学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为研究基点,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演进和评估制度变迁为主线,对重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行了论证。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的现实状况;理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作用,力图在评估制度演进的动态中去找出存在问题的缘由和改进的方法、路径。在对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进行国际比较中,发现制度变迁过程是制度的自然演进和制度的理性建构两种力量之间的复杂交错的过程,合理利用两种路径的作用将会推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的重点,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就成为国家治理的现实任务。可以肯定地说,现实的内外在动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和适宜的条件,重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已成为现实的选择。依托政府(国家)力量把握制度变迁方向,在“国家治理”层面先行进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变迁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只有破解路径依赖困境,打破既有评估制度“锁定状态”,才能找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突破口。在研究视野上,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放在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考量,不仅关注评估制度本身,还关注外在制度环境的变化,将评估制度变化的动态性内生到整个发展中,将科学性和发展性通盘考虑,以动态研究方式,审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过去、现实和未来;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尝试从理论上突破“评估”本位研究的局限性。从纵向结构上,按照历史演绎的方式,分析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及发展的路径,突出分析制度演化过程中所形成问题,并在制度“变迁”中寻找研究解决办法和策略;从横向结构上,按照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方法和观点,对制度变迁的趋势、制度重建的动因,以及影响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制度变迁的主体,也就是组织、个人或国家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对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的路径选择,从国际化视野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姜烁[8]2012年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分析与改革的取向》文中提出90年代初,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高等学校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家公认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育质量的滑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领导在领导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在学习上精力投入不足。为此,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宣布从当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就此形成了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对于教学评估不合格的学校,教育部将督促其整改或是责令其停办。评估工作已基本结束,对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目前它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和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众说不一。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工作立项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和探索,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决策服务。评估是社会对学校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新审定,是教育“大众化”社会背景下,防止和遏止教学质量滑坡趋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再次,是高校自我约束和谋求自身发展的需求。评估是被评的学校从整体上总结过去、推动现在、规划未来的难得机遇,评估结果对学校的声望、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发展前途和切身利益。通过认真评估,深入整改,将对学校的建设、改革、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深入、系统地回顾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争取获得能够全面反映首轮评估情况的翔实材料。从国际上来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大势所趋。目前至少有47个国家已经建立起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尤其是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价值分析和与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从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法。进一步探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系,力求从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在对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普通高校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对评估后取得的成效进行客观和务实的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如评估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评估模式创新、评估方法创新、评估手段创新等。
莫斌姿[9]2006年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1]“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在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由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我国通过“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给我国高等学校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研究型大学更好地实现了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的叁大职能,也是我国大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实践。但是,我国“985工程”大学在发展中还对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明确的认识,如:怎样处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本科教学对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的影响何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与非研究型大学的区别何在;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定位和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应如何确定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方向、进程和水平。为尽快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尽早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实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多样化,加强“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是迎接21世纪挑战、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目前在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系统分析高等教育评估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必要性、建立多样化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重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践为背景,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条件与利用、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素质。这对于发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包括一下几点:1)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步伐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的基石,而只有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水平,才能为我国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2)有利于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不同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需
李亚东[10]2013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愈演愈烈,各国从国情出发构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并作为政府展示高水平业绩的一种公共责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和“促进管办评分离”等一系列要求。在国际视野下,结合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把握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大方向,顶层设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本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政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从“管理体制——保障体系——组织架构——机构设置”的研究路径,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用公共治理的理念审视“质量保障”主体,以组织管理和中介组织的理论来考虑“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大方向,用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路构建“组织体系”。即:在重构国家、学校、市场以及政府、中介机构(事业单位)、院校社团和社会行业组织的相互关系时,抓住政府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中央层面政府职能转变及专业机构设置入手,自上而下对组织体系进行设置机构、优化结构、协调功能和建立机制,将理想“蓝图”变成可操作的现实。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是在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对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主要指评估机构)及其行为特征进行分类剖析,分析现行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归因;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法、俄、美、印、日五国为案例,剖析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不同管理体制下各国外部质量保障模式及组织体系;叁是坚持以系统科学和公共治理、组织管理等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走向和现实的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借鉴五国的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四是从目标、要素、机制叁方面入手,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程监控”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按照公共治理和管办评分离的思路,顶层设计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理想模式及机构组合的两种构想;五是结合国情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改良型”和“改革型”两套行动方案,对主要保障机构(中央层面)科学设置、合理分工,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并切合实际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行为研究[D]. 潘爱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 对话式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研究[D]. 张继梁.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问题研究[D]. 王凤云. 兰州大学. 2007
[4]. 印度“十二五”时期高等院校质量评估标准研究[D]. 刘霞. 西南大学. 2016
[5]. 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杨若凡.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问题研究[D]. 肖化柱.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7].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D]. 刘淑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8].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分析与改革的取向[D]. 姜烁.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9].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D]. 莫斌姿. 重庆大学. 2006
[10].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 李亚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大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评估标准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