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博物馆景观设计研究——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景观设计项目为例论文_1.冯广森,2.杜蔼恒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探寻场地特征和场所精神对于场地设计的重要意义。国家海洋博物馆是展示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场所精神。本研究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景观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基本的场所精神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场地设计理念、植物景观设计、生态海绵设计、高差处理和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如何在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中表达。以文化和与博物馆的融合为出发点,为人文关怀体验和场所记忆性景观提供新的实践。

关键词:海洋文化;博物馆;景观设计;场所精神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site spirit’s importance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The National Marine Museum is a museum that displays the marin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our country,and it has a distinct spirit of place.In this paper,the Nanhai Museum Landscape Project in China(Hainan)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basic spiri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were analyzed.From the aspects of site design concept,plant 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sponge design,height difference treatment and mangro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is paper expounded how the spirit of place and regional culture are expressed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Museum.Star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museums,it provides new practice for humanistic care experience and memorial landscape of places.

Keywords:Maritime culture;Museum;Landscape design;Spirit of place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场所精神,它是一个城市特色的定位,是城市形象和意向的体现。城市的场所精神是一个区域长期的人文、科学、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融合而成的,塑造了城市独特的韵味[1-2]。而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设是区域内重要的海洋文化产业,也是海洋文化传承的核心,能够将海洋历史、人文及风土人情景观景观化的艺术处理。同时,海洋历史博物馆外环境的合理设计对于城市的形象提升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4]。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南海)海洋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在通过对场所特定的历史文化、海洋历史活动等进行分析后,探究场所精神如何在国家海洋博物馆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

1 项目概况

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中心渔港片区E-01-01 地块,总用地面积100196 平方米,东南侧为南海文化广场用地,西北侧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基地用地,西南侧为椰林村庄,北侧紧邻潭门中心渔港主要出入口位于用地的东侧,紧临城市规划道路,用地西北侧为县道。距离博鳌镇大约9 公里。用地范围内的基地现状为滨海低矮荒废平地,场地平缓,中部保留原有出海河道自西南向东北穿越基地,河道两侧有少量原生红树林。

琼海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受季风影响大,光照充足,高温多雨,台风频繁,四季不明显,旱季和雨季分明。

图1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区位分析图

2 城市文脉解读

博鳌的民俗文化繁多,赛龙舟、闹元宵、公仔套、赛肥鸡、舞狮、打八音等都是博鳌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节目。红礁石和环礁是当地独有的特殊地貌,也是海南的特殊符号。《更路簿》是潭门渔民去三沙捕捞的路线图,里边记载了西沙、南沙绝大部分岛屿礁石的位置,记载了如何穿过岛屿礁石的作业路线。《更路簿》就是认定今天三沙归属权的铁的证据,潭门人为祖国南领海疆域范围的确定,他们用生命垒起一道万里长城[5-6]。

以丝路逐浪,南海方舟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充分展现南海特色、海南特色的博物馆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的建筑形体。简洁洗练、一气呵成的线条设计,从不同层面凸显海洋意向,营造“南海的”、“海洋的”、“海南的”博物馆。通过对海船、海浪、渔网、船型屋等元素的表达,以抽象、现代的建筑形态传神再现南海海洋文化及海南本土文化的特性。

3 场所精神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景观设计中体现

3.1设计理念

项目所在场地附近由于靠近海口,居民最早均靠出海打渔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具有丰富的渔村文化。设计从渔船和渔网中提取符号,应用到景观的构图和元素的表达中,融入景观以场地的精神文化。海洋孕育着众多的生物,海洋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韵律之美。在景观设计中提取大海、礁石等意向,展现海洋文化的奥妙。从海岸线等自然线条中获取灵感,应用在景观的道路设计中,创建流畅的景观路线。结合本土文化风俗,营造本土特色鲜明、滨海风情感十足的景观空间。

图2 中国(南海)博物馆景观平面布置图

3.2 空间布局

项目的景观空间布局整体顺应地形变化,以博物馆建筑为主体呈现狭长的景观空间。以台地的形式层层削弱场地内的高差。滨海空间布局则以海岸带为参考,从滨海防护林空间到滨海栈道空间,最后由湿地结合雨水花园过渡到中心广场台阶。入口处设置较为封闭的通过空间,入口进来的一片明媚开阔的场地,给人一种豁然回到海洋怀抱的开放视觉效果。环岛通过将南海的岛屿形态抽象出现代的景观符号来表达,诠释出海洋主题的唯美与浪漫气息。石材选用当地火山岩等自然石材,以厚重的质感表达出中国在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与久远历史。

3.3植物景观

南海博物馆地处热带区域,植物种类繁多,但尤以体现地域热带风情特色的棕榈科植物为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观营造上以椰子为主调,配以开花植物作为点缀。列植凤凰木与蓝花楹营造强烈仪式林阴通道。乔木层以观花植物凤凰木、宫粉紫荆、蓝花楹、大腹木棉等为主,适当的选择开花灌木结合滨海湿地的耐水淹、耐盐碱的海岸植物,营造热烈的滨海风情。

顺应地形变化设计的花海景观,上层采用开花乔木片植成林,花季期间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花海效果。下层植被是选用时令花卉、多年生开花地被,突显色彩的丰富度和多变性,并强烈营造出热情奔放的氛围。在设计表现上,大胆地运用棕榈叶脉线条的概念,灵动地设计出呈色块状,边缘用流线处理的手法。让游人参与于其中,乐于其中,流连于其中。

道路入口处两侧利用高地形与高密度的种植手法,沉稳内敛,构建出用于遮挡与分隔空间的绿色屏障。结合4 月份游览的特定季节,景观上,上层植物运用简洁大气的椰子树,下层植物则运用开花地被与时花,热情奔放,打造出椰林花海的概念。视线上,在人的正常视点与视距范围内,种植颜色鲜明易见的鸟蕉类植被,轻巧地软化高地形带来的压迫感。道路两侧为了打造博物馆的形象和引导车行进入,列植树形优美、树冠浓密的蓝花楹,配合下层的开花地被,打造出简洁又不失大气、隆重又不浮夸的VIP 林荫大道。

滨海区域,由于受海水涨潮的影响,打造成低洼的湿地。下层植被通过利用水生藻类、沉水、浮水植物的净化能力,实现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上层植被则种植能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的浆果类植物,完善和丰富了场地中的植物、生物多样性。结合地形的高差,铺设大草坪与自然配植的椰子树,实现以景观消化自然高差的目标。空间形式灵活多变,疏林草地空间结合观花灌木空间。

3.4设计特色

3.4.1生态海绵模块设计

雨水花园位于靠近海岸区域,海湾周围生态植被稀少,由于长期受到海水的侵蚀,台风和强暴雨天气的影响,为了在极端降雨天气,对雨水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场地快速排水。结合湿地的设计,在上层增加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下凹式种植槽的应用,结合耐水淹、耐高温和盐碱的植物,营造雨水花园景观。下凹式种植槽表面铺设黑色砾石和黑砖,对于降水可起到滞留的作用(图3)。也能体现整洁、干净和开阔的海洋文化景观。

图3海绵模块实景图

3.4.2红树林河道的保护与恢复

根据汛期的影响,会出现海水对防洪堤及其以上的区域进行冲刷,植物的选择上,必需选用耐涝、耐盐碱、深根性的当地适生植物。植物的配植上,利用地形的高差,分层设计——接入海面区域为主要植物防御带,根据海南沿海红树林带生态序列群依次进行种植。滨海长廊以上的为半红树及伴生植物品种种植区域,选用椰子、露兜、榄仁等,并以自然的配植手法,趣味性强(图5)。

注重原有生态林保护,加强对场地内多处原生红树植物群的保护与监测。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对被破坏的红树植物群,运用生态技术,恢复海湾或河口原有地形,形成适宜红树林生长发育的滩涂;修复基质与改良土壤;科学地选配群落优势种。对海南沿海红树林带植物优势种进行筛选,从低潮线向高潮线优势种依次排列成以下生态序列群:低潮线——杯萼海桑、海榄雌、红海榄、红树、角果木、秋茄树、瓶花木、木榄、海黍、木果楝、老鼠勒、榄李——高潮线。补充种植丰富景观,原生红树群,处于野生状态,需要提升艺术品格。在关键的景观视点位,补充种植,提升景观效果。增加滨海植物的应用,例如海马齿、马鞍藤、龙珠果、拉贡木等海岸植物,丰富红树林海岸带植物多样性.

图5河道红树林生态修复

3.4.3地形设计

东侧沿海区域,高程差较大,并考虑到内海汛期的情况,地形运用层级设计,种植耐涝的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灵活机动的抵御不同等级的洪涝灾害。西侧规划路区域,为隔离行车的吵杂,而堆高2-3m 的地形,形成阻隔与弱化噪声的绿色条岛。其他区域,则以大缓坡的处理手法,结合时花与大草坪,打造平缓、舒适,便于游憩的地形。让游人乐于椰林花海之中,奔跑于疏林草坪之中。高差层级的地形与巧妙的植物搭配将视线引向浩淼温柔的大海,蜿蜒的道路穿过层层植被连着不远的博物馆,紧密连接着现有地势与水文肌理的景观。削弱了场地高差的变化,又逐渐的将人与海洋的距离拉近,景观设计上又通过无线的延伸将海洋纳入了博物馆的景观范围中。

图6高差设计

4 结语

博物馆作为城市意向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展现城市景观特色。城市场所精神的景观环境营造,是人性化和情感化的体现。场所精神代表着场所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对场地进行充分解读后,产生的一系列科学的总结。南海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现海洋自然风貌文化、地域人文历史的载体,也成为了一个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平台。因此,海洋博物馆的景观设计需要做到历史文化与场地精神的融合。以现代的手法展现悠久博大的场所文化和解决场所现实矛盾。

参考文献:

[1]贾佳.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研究——以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

物馆滨水景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7):162-163.

[2]张娜.青岛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3]王洋.三亚海洋生物博物馆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分析[J].艺海,2016(08):156-158.

[4]李晔,胡健.谈国家海洋博物馆馆外展场景观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10):44-46.

[5]王珊珊.旅途突围[D].天津大学,2007.

[6]范舒琪.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研究[D].海南大学,2018.

论文作者:1.冯广森,2.杜蔼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基于场所精神的博物馆景观设计研究——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景观设计项目为例论文_1.冯广森,2.杜蔼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