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能力模型的构建_领导力论文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领导力论文,校长论文,模型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领导力(instructional leadership,在英国也有学者称之为educational leadership或pedagogic leadership),指校长明确学校教学愿景和目标,并动员、组织和协调教有关人员围绕这一目标奋斗的能力。[1]它由校长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行为构成。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力是有效学校的核心特征,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2]教学领导力卓越的校长不但能有效激励教师投身教学,而且能深入分析与切实改进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大量实证研究也已证实,校长教学领导力不仅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压力和职业承诺等动力因素,还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情意发展。[3]随着我国教育进入质量全面提升阶段,特别是2013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来,校长教学领导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投身到教学领导力研究中,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国外有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述评,从理论上或基于实证数据分析了教学领导力的内涵及构成,也对教学领导力的测评和实践改进提出建议,但很少有研究者从胜任特征视角构建教学领导力测评量表,对教学领导力进行深入研究。[4]胜任特征研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中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深层次行为特征。[5]从胜任特征视角研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就是要探明卓越教学领导者与普通教学领导者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教学领导行为,构建出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并采用据此模型开发出来的新量表实施测评,发现校长教学领导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这不仅从理论上拓展、深化了教学领导力研究,而且可客观描述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表现,为分析与改进校长选拔、聘任、晋升和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一)方法选择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方法有很多。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法而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这种方法先选取若干名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作为访谈对象,然后采用开放的行为回顾式深度访谈技术,要求被访者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被访者要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范围、影响层面,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访谈者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录音,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比较优秀组与普通组在要素指标上的发生频次及表现程度,找出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所体现出的显著性差异,据此确定该职位的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法可以自下而上地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其信度和效度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6]但必须承认的是,这种方法的访谈对象数量少,代表性有限;访谈侧重于对日常工作中某些重要事件的挖掘,内容效度存在一定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专业性强,对访谈者和研究者的要求都很高,实施起来费时费力,有很大的局限性。[7]

       问卷法是研究者经常应用的另外一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先采用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或开放式问卷收集初始项目,编制测评问卷,然后配对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对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进行试评;问卷回收后通过统计分析找出优秀组和普通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再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明确胜任特征的内部结构,最终构建出胜任特征模型。相对于行为事件访谈法而言,问卷法以团体施测方式进行,被试量大,效率较高。更重要的是,问卷项目涉及工作表现的各个方面,能全面、深入刻画员工的工作表现,从而确保测评的内容效度;另外,问卷法可采用无记名方式,使得被试能更加开放、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更有保证。[8]

       本研究借鉴已有成熟量表,在教学领导力内涵和框架基本清晰的情况下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问卷法比较合适。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某区教委的支持下,依据校长教学领导水平及其所在学校的教学成绩,从该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选择15名教学领导力表现优异的校长,再综合考虑性别、年龄、资历、职称等因素配对选择15名教学领导力表现平平的校长,共30名校长,其中小学校长18人、中学校长12人。在这些校长所在学校中,每校在照顾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比例的情况下选取教师30人参与问卷填写。之所以选择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已有研究证实,相对于校长自评、上级领导评价而言,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评价最为客观和真实。[9]本次调查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0.2%;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725份,有效率为89.3%。在有效样本中,小学教师409人,占56.4%;中学教师316人,占43.6%;农村教师229人,占31.6%;城市教师496人,占68.4%;男教师259人,占35.7%;女教师466人,占64.3%;平均教龄为16.33±7.67年。

       2.研究工具

       教学领导力测评的初始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海林杰及其合作者开发的、在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校长教学领导力评定量表(PIMRS量表)。这一量表由“明确目标”、“督导与评价教学”、“激励教师”等10个维度、50个行为指标构成,与研发者提出的三维度、十职能因素教学领导力模型基本保持一致。[10]另一部分系教学领导力评定补充量表,由研究者在对国内校长和教师进行开放性访谈的基础上自编而成,由“建设学习共同体”1个维度、5个行为指标构成。两部分均采用5点评定,教师要报告本校校长在实践中履行某种职能、表现某种行为的频率,其中1表示“几乎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几乎总是”。问卷信度良好,量表总体和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介于0.758~0.898。(见下图)

      

       海林杰和墨菲于1985年提出教学领导力模型图

       3.数据收集与处理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研究者先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各校教师发起问卷调查邀请,教师收到邀请后在7天期限内自由安排时间作答,并通过网络提交问卷。答题时间10~15分钟。问卷回收之后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模型构建

       1.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指标的筛选

       胜任特征是能将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行为特征。基于调查数据,如果发现优秀组在某一行为指标上的明显得分高于普通组,就说明该指标符合胜任特征的界定,可以保留;反之,则说明该指标不符合胜任特征的界定,应予删除。研究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教学领导力表现优异组与表现平平组校长在各个指标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55个行为指标中,“经常随堂听课”、“检查教师教学目标与学校目标的一致程度”、“评估学校统一测验与学校目标的契合程度”等8个指标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p<0.05);“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年度核心目标”、“明确教职工在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目标中的职责”、“形成易于被教师理解和应用的目标”等28个指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未见显著性差异的指标集中在“保证教学时间”、“与师生接触”、“协调课程与教学”等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36个有显著差异的指标上,优秀组的均值远高于普通组的均值,表明这些指标能够有效地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可以作为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的表现指标。

       2.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的结构分析

       尽管本研究所采用的校长教学领导力测评初始问卷主体是一份成熟量表,维度清晰,信效度良好,但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后,很多没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被舍弃,每个原有维度上保留下来的指标数量不等,胜任特征的内部结构需要重新分析。于是,研究者对已鉴别出的36个胜任特征指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KMO值为0.969,Bartlett检验的2值为18 450.473(df=630),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表明这些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提取6个因子,再用Varimax正交旋转法求得最终的因子负荷矩阵,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51%。6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6.23、2.96、2.77、4.32、4.20和3.82,各自的方差解释量分别为17.30%、8.23%、7.70%、12.01%、11.67%和10.60%。(见表1)

      

       由表1可见,因子1包含10个行为指标,与确定、交流、利用学校教学目标有关,命名为“明确与交流目标”;因子2包含4个行为指标,主要是校长观察教学、指导教师的行为,命名为“指导教学”;因子3包含3个行为指标,主要是校长对学生表现进行监控的行为,命名为“监控学习进展”;因子4包含7个行为指标,主要是校长对教师工作进行激励的行为,命名为“激励教师”;因子5包含7个行为指标,主要是校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命名为“促进教师成长”;因子6包含5个行为指标,主要是关于校长对学生学习进行激励的行为,命名为“激励学生”。上述6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2、0.829、0.763、0.907、0.901和0.878。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出了由6个维度和36个行为指标构成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胜任特征模型。

       二、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为检验新构建模型结构的稳定性,研究者基于新构建的6维度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编制新的测评问卷,并进行第二次采集数据。来自北京、沈阳和唐山等地119所中小学(其中小学83所、初中36所;城市学校21所、农村学校98所)的3 075名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剔除存在“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或“趋中效应”的不合格数据,最后保留有效问卷2 360份,问卷有效率76.5%。由于学校规模有大有小,每所学校有10~45名教师对该校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表现进行评定。采用Amo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为0.074,标准化残差平方根(SRMR)为0.034,两值都小于0.10,在样本数为1 000~5 000的条件下,表明模型拟合良好。[11]

       本研究构建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结构效度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者采用模型验证阶段第二次采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性检验,分析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表现。

       第一,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整体表现良好。将每一所学校内所有教师给校长的评分整合起来,再计算每个校长在每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最后将各维度平均分加起来,并转化成百分制分数,得到了每一位校长的胜任特征表现综合指数。描述统计发现,119名校长的综合指数为62.82~97.56,平均分为85.43,标准差为6.7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整体表现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校长综合指数的全距为34.74,反映出校长内部差异较大。

       第二,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指导教学”和“明确与交流目标”等维度,劣势主要体现在“监控学习进展”维度。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问卷包括6个维度,每个维度由3~10个项目构成。对校长在各维度上的表现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2)

      

       分析发现,首先,校长们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处于4.07~4.38之间,说明教师们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行为频率处于“经常”水平(3.50≤X<4.50)。其次,校长在“激励学生”维度上的得分最高,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依次是“指导教学”和“明确与交流目标”。这些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优势。再次,校长“监控学习进展”维度上的得分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而且,这一维度的最小值为2.84,说明有校长的相关行为表现频率仅处于“有时”水平(2.50≤X<3.50),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劣势。

       第三,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各维度上的表现均明显优于中学校长。为了比较不同亚群体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整体表现上的差异,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分差分析,结果发现,男性校长(N=102)和女性校长(N=17)、农村校长(N=98)和城市校长(N=21)、不同最终学历校长以及不同职称校长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但小学校长(N=83)和初中校长(N=36)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上非常显著的水平(p<0.001),且全面表现在各个维度,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初中校长。(见表3)

      

       三、讨论与建议

       (一)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除可使用问卷法之外,还可以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情景测验法、专家评定法等多种方法。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针对不同的工作领域,研究者要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使用合适的方法。而衡量方法选择是否合适主要看所构建模型的效度和信度。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问卷法构建的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效度

       海林杰及其合作者在当年开发PIMRS量表时借鉴了行为锚定评估量表的开发技术,他们先进行工作分析,以明确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实践中要做什么以及要做到怎样,然后在此基础上列举体现教学领导力的校长关键工作行为,找到初始项目,最后才经过试测和修订形成量表。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针对我国学校实际,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开放性访谈,让他们列举PIMRS量表没有涉及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并据此增加了“建设学习共同体”维度,扩大了测评项目的覆盖范围和代表性,使量表更全面地代表教学领导力行为表现,从而提高了初始量表及胜任特征模型的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的程度。本研究先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探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的内部结构,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命名为“明确与交流目标”、“指导教学”、“监控学习进展”、“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和“激励学生”。这一阶六维度的胜任特征模型在后续验证性因素分析中被证明拟合良好,模型结构稳定可靠。

       3.信度

       新构建的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由6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包含3~10个行为指标,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介于0.763~0.932之间,信度符合测量学要求。

       综合以上证据可以发现,在本研究中使用问卷法构建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既简捷又高效,方法选择恰当,所构建出来的模型稳定可靠。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由绩优校长和普通校长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教学领导行为指标构成。从校长教学领导力测评初始量表到胜任特征模型,“保证教学时间”、“与师生接触”及“协调课程与教学”等维度的19个指标,由于没有在优秀校长和普通校长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而被舍弃。而没有显著差异又可以区分成几种情况,可能是绩优校长和普通校长表现都优秀,也可能是表现都不好,或者表现都平平。无论是哪种情况,它们都不能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重点。只有那些进入胜任特征模型的指标,能有效区分绩优校长和普通校长,才应该成为校长选聘、评估、晋升和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优先关注点。

       看一个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水平,应该重点从教学目标确立、学习进展监控、教师专业发展、师生激励等维度进行考察。实施校长教学领导力培训,开发校长在教学领导力方面的潜能,也应侧重于上述几个方面。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基于胜任特征模型开发新问卷,并对来自北京、沈阳、唐山等市119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的表现进行测评。针对测评的发现,我们对校长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对初中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提升给以更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初中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明显差于小学校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与中小学办学规模有关。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在校生9 695.90万人,平均每校424.14人,小学专任教师558.55万人,平均每校24.43人;而初中学校有5.32万所,在校生4763.06万人,平均每校895.31人,初中专任教师350.44万人,平均每校65.87人。[12]初中学校的规模一般两倍于小学。所以,初中校长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学校宏观规划、特色建设、决策、经费筹措和对外合作等方面,而在教学管理、指导教学和师生激励等方面的投入就显得有些不足。一方面,初中校长要改进个人时间管理,调整工作重心;另一方面,要在分布式领导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授权给中层干部共享教学领导力,从而使领导力有效延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2.强化校长的评价与监控意识

       从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的各个维度来看,“监控学习进展”维度得分最低,是校长们的劣势。研究者在同期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教学领导实践中,学校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客观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同时促使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理念。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多以如何教为研究重心,对如何评价关注不够。在当前国际学生学业成就比较研究盛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监测的背景下,校长要加强评价与监控意识,在学校内部建立基于进展监控的教学反馈和改进机制,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设计评价的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包括“明确与交流目标”、“指导教学”、“监控学习进展”、“激励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和“激励学生”等6个维度,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基于新模型针对北京、沈阳、唐山等市119名校长所进行的测评发现:中小学校长在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上整体表现良好;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励学生”、“指导教学”和“明确与交流目标”等维度,劣势主要体现在“学习进展监控”维度;小学校长的表现明显好于初中校长。

标签:;  ;  ;  ;  ;  ;  ;  ;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能力模型的构建_领导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