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再就业作为新的宏观调控的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宏观调控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在连续多年采取的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7%,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已达到正常水平,但与此同时,失业率增高, 下岗人数大量增加,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成为市民和领导干部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因此应考虑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新的宏观调控的重点。
一、目前城镇失业状况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城镇失业问题的加剧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国有部门长期以来的隐性失业和就业不足状况的显化。
1998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200多万人,比1997年869 万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幅度是近10年来少有的,按82%的劳动力参与率计算,新增加的劳动力供给是984万人,如果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速度为9%,那么按照正常的相关弹性系数计算,新增加劳动力需求是1100多万人,这样就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当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就已经基本填补劳动力需求的状况,这意味着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但缓解的难度加大,而且还可能加剧。今后几年仍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2000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45岁)年均将增加900多万人。
今后几年,国家机关精简约400万人,铁道、煤炭、纺织、 钢铁等行业要精简几百万人,军队要精简50万人,事业单位精简还未开始,每年还有200多万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以, 就业的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由于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失业社会统筹的区域单位过小,社会救济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失业和下岗无业的人员没有任何收入或只有很少一点的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收入,我们现在是既不能完全延续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治理失业的办法,也因财力所限无法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保险体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根据1997年11月对全国24个省区市的38个城市的市民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和1997年10月对中央党校220 名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学员的问卷调查,“国有企业工人”均被认为是近几年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群体。
失业问题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的转变是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
我国在尚未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同时,就业结构已经开始从工业为主转变为服务业为主,虽然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仍占49%,但在就业人员中已只占23%。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结果造成就业压力过大。1997年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降到50%以下;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产业由于市场的萎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可避免地大大地压缩规模,如煤炭、钢铁、森工、军工、纺织和低技术水平的机械制造等,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痛苦的,其它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曾产生过类似的失业问题。
2.国有企业过去的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是直接的原因。
国有企业过去长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富余人员过多,通常的估计是1/3,但对部分老企业来说,这一比例可能还要大。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重点采取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的措施,而1997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步伐明显加快,这就使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这一个多年积淀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显性化了。同时,乡镇集体企业也处在进行类似的改组改造过程。
3.消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是一个新的原因。
1997年我国现有的消费市场整体上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1997 年613种主要商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大于求的占31.8%, 供不应求的仅占1.6%。新的消费热点目前尚未形成。 而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对我国的商品出口会有重要的影响。这种状况使通过投资和经营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难度加大。
4.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愈来愈重要的原因。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我国关税总水平大大降低,这种竞争也必然波及到我国。近几年我国企业为了生存和站稳脚跟,加快了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同时工资水平和企业工人成本负担都有了较大提高(企业的职工养老、医疗、住房、福利等各种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费用已占工资总额的60%左右),从而使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力增强,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始减弱了。在经济增长速度既定的情况下,这种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将会对就业格局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
5.城镇劳动力的就业观念是一个附加的原因。
多年来城乡分离的就业格局使城镇劳动力的就业要求偏高,往往超出实际的可能性,一方面存在大量城镇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有许多被认为脏、累、差和社会地位低的工作城市人不愿干。城镇劳动力市场实际分成两个,一个是具有制度保护的市场,另一个是竞争的市场,在竞争市场的上层是以年轻的专业人员为主,在下层是以进城民工为主。所以应建立失业人员不得拒绝劳动部门介绍的适合其能力的工作的制度,促进城镇就业观念的转变。
二、缓解失业问题的意见和对策建议
1.坚持控制通货膨胀和加快国企改革的政策不动摇。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失业问题的加剧,主要的原因不是菲利普斯规则(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相互替代关系)的作用,因此不能用所谓“适度通胀”的方式解决失业,欧盟国家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平均失业率在10%左右,最高的在20%,但没有一个国家把通胀作为解决失业的有效办法。国有企业改革也不能因此放慢步伐,我们已经错过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有利时机,这个问题越拖以后解决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2.刺激有效需求,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顺应技术更新的要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是刺激分期付款消费的有利时机,可考虑鼓励在购房、购车等方面的分期付款消费,适度刺激有效需求,对雇佣失业人员的企业,采取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开辟多种就业渠道,实行企业帮助、社会帮助和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
3.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统筹能力。
目前的失业问题在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集中的地方更为突出和严重,而在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的地方相对缓和一些,而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往往社会统筹等区域单位过小。许多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根本无法缴纳失业保险金,所以其职工也无法享受失业保险。所以应要求各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大局出发,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同舟共济,渡过当前失业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
4.建立下岗转业培训的过渡机制。
制定失业人员转业培训计划,是其它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通行作法,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参加这种计划的失业人员,一方面可以提高新的就业技能,获得比较清晰的关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个过渡缓冲时期,增加对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
5.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发挥非国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非国有制经济已逐步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今后在私人投资领域、私人开业注册等方面应予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简单方便的审批程序,并把吸纳就业作为给予优惠政策的理由之一。对国家需要安置的人员(如退伍军人),也应要求非国有部门承担起吸纳的责任。应采取各种灵活的就业方式,包括自我雇佣、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6.多方面筹集资金,帮助失业无收入人员渡过难关。
尽管通过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社区救济和送温暖活动,绝大多数失业和下岗人员的生活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失业的无收入人员,生活极为困难,所以应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失业保险和救济资金,帮助这些人渡过难关。当然,也要建立其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防止已就业人员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或下岗津贴和生活并不困难的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
7.扩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减轻劳动力市场压力。
目前中国实行比较严格的大学生和专科学校入学考试制度,这与实行中学毕业资格会考制度的国家相比较,大学和专科学校的入学淘汰率太高,而且教师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对招生人数的限制主要是在国家经费方面和毕业分配制度方面,只要扩大自费上学的渠道和在分配上实行自选职业,在高等院校和专科职业学校在学的人数会大量增加,这样就会推迟这些青年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从而减少目前失业高峰时期的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8.不宜用内部退休和缩短工时的办法解决失业问题。
现在不少国有经济部门把内部退休作为解决冗员过多问题的一个方法,但这却违背了减员的初衷,减员是为了增效,是通过较低的人工成本增加效率和效益,但内部退休不仅使冗员与企业脱离关系,而且造成内部退休者通过再就业往往比在职者收入更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产生不利的影响。
缩短工时的更直接的结果是增加企业福利费用而不是就业机会。我国只用了一年时期,就从6天工作制缩短到5天工作制,而这个过渡在其它国家通常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且我国缩短工时的结果不仅并未达到当初测算的增加多少个就业机会的结果,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和有关的企业负担,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似不宜再用缩短工时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