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飞飞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校团委 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花鼓灯是汉族一种代表性的舞蹈,主要流传于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皖北地区。本文以花鼓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花鼓灯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形态的总结和分析,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舞蹈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试从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深层文化精神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花鼓灯变迁的原因。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试图揭示花鼓灯传统与当代发展的关系,探讨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关键词:安徽 花鼓灯 变迁 发展
在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地流行的花鼓灯,现在在一些学校及艺术团体中也得以传承和发展。千百年来,花鼓灯不仅展现了安徽的民俗,传承了一方人民的文化记忆,更是凝聚着历史演变的轨迹。如今安徽花鼓灯的发展与传承进入了新的时期,如何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一、安徽花鼓灯的当代遗存形态
安徽花鼓灯的渊源最少可以上溯到楚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日臻完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遗产。安徽花鼓灯是在安徽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产生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经由民间艺人及学校、艺术团体的不断总结、丰富和创新,安徽花鼓灯的基础动作也向着 “更美、更新”的方向发展。
二、安徽花鼓灯的变迁
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区,其干流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这也就使花鼓灯兼具“南北文化之优长”,有楚舞吴风的遗韵。其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南北文化的同时,自身一直处于不断的衍变和发展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从表层结构的视角看安徽花鼓灯的变迁。安徽花鼓灯文化的表层文化主要指的是 “人的文化心态和它在观念上的对象”,如舞蹈的传承方式、舞蹈的动作技艺和道具、舞蹈的表演场所等。(1)传承方式的多元化。随着花鼓灯的传承、传播,它早已不局限于皖北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年俗活动中,它已扩展到安徽各个地市、城镇、街道、健身活动的场所及旅游开发区,扩展到安徽的大、中、小学校和一些剧院中。传播的方式有 “亲缘传播、地缘传播、专业团体传播、院校传播”等。(2)舞蹈的动作技艺和舞蹈节目的创新。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挖掘、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即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舞蹈编创人员均很重视和运用花鼓灯的素材,努力追求和探索在舞蹈语言上的创新,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与民俗舞蹈花鼓灯相关的优秀作品,例如《兰花赋》《瞧这群鼓架子》等。
2.从深层结构的视角看安徽花鼓灯的变迁。(1)安徽人的民俗信仰心理。首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在安徽花鼓灯中体现了多神崇拜,表现在对自然界中各种物象的模仿以及升华的舞蹈动作中,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心理。(2)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安徽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以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人类文化观念的外化形态便是艺术,人类哲学思维在舞蹈艺术中得以表现。
三、安徽花鼓灯的发展策略
1.保存其原有的文化因子。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因子,独特的舞蹈形态特点蕴含着安徽历史的演变,凝结着淮河两岸的人民对“凤图腾”崇拜的民俗信仰。对于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其中的文化因子要保存,并且在保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文艺创作的时候,要尊重花鼓灯中的文化因子,在“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创作。
2.与时代同步发展。(1)融入学校教育。学校中的艺术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校可以有效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在专业学校和非专业学校中,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例如,可以开设相关的兴趣课或选修课、学校艺术舞台上的演出、民族健身舞的创编与演出、创编相关的舞蹈进行比赛等。(2)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发展。文化蕴含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民间舞蹈进行产业化发展,可以产生互动的良性效应。《云南映像》《印象·刘三姐》等舞蹈产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 “拧倾”、架式、“三道弯”、头饰和服装展现了淮河两岸的舞蹈风姿,伴奏的锣鼓点也展示了当地音乐文化中的独特风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如下几种途径和方式:一是旅游产业项目的研发; 二是群众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发; 三是艺术节的举办等。旅游产业项目的研发可以通过舞蹈的演出吸引人们来旅游,可以在纪念品、服装、道具等设计中做文章。群众健身项目的研发可以从培养人们了解、热爱这门艺术入手,可以举行培训班、群众舞蹈大赛、民族健身舞大会等途径逐渐培养消费人群。安徽花鼓灯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在发展与变迁中,其中的文化基因依然保留在舞蹈的“拧倾”和“三道弯”中。将花鼓灯融入到学校教育,加入到文化产业中进行有效的发展,保护、传承安徽花鼓灯这一民族丰厚遗产,会使这一舞蹈艺术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上的研究在操作性方面还处于理论化阶段,希望能抛砖引玉,有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加入进来。
参考文献
[1]王媛媛 论兼具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李岩 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J].辽宁高职学报,2009,(09)。
论文作者:郑飞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花鼓论文; 安徽论文; 文化论文; 舞蹈论文; 学校论文; 艺术论文; 淮河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