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8年奥运会面临的文化冲突及其消除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运会论文,途径论文,冲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06)03-0007-03
1 前言
体育是东西两种异质文化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领域,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首次由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话对各自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在申办过程中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其中“人文奥运”被认为是第一位的、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口号,也是中国申办成功的一个重要砝码。中国要实现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世界性遗产的目标,“人文奥运”的建设无疑是中国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刘淇市长在中国人民大学提出“人文奥运”理念研究方面的希望和要求后,国内学者对“人文奥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人们了解“人文奥运”及如何建设人文奥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文化”来表征,所以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人文奥运”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对消除奥运会中的人文危机起到重要的作用;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像奥运会就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成了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能与进入中国的其他文化和睦相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重视彼此间的共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统摄能力,在容纳、吸取、消化、改造外来文化方面有很强的魄力,敢于将不同的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框图。当代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现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是希腊,现代奥运会文化深深植根于古希腊文化之中,所以它紧密地契合了西方的现代文化,体现了西方的文化精神。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化接触日益频繁的今天,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借鉴西方文化成果,成了中国时代的要求。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我们认识西方文化,反观我们的现代文化,重新反省我们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使我们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文化发展前途的信心;在文化的碰撞中,其中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将彰明较著,并为我们扬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依据。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面临的文化冲突
2.1 奥林匹克文化的单面性与中国欲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的良好意愿间的冲突
奥林匹克文化是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它体现为以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活动中,所采用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物和奖励制度,以及一系列旨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文化活动。体育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丰富了它的活动范围和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与文化的发展。但是,奥林匹克的起源、发展与兴盛都是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文化的主导下实现的,西方的价值观深深地印刻在奥林匹克文化的各个层面。希腊-基督教文化中普世一统的观念是硬性普遍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则是较软性普遍主义,前者基本是排斥“他者”的,后者则有一定的兼容性。由于历史原因,西方在奥委会中占有大多数执委的名额,西方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奥林匹克的全球性发展并未改变这一现状,奥林匹克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特别有限。因此,霍伯曼宣称国际奥委会不可能实现其(奥林匹克主义)理想,即指“奥林匹克危机”:奥林匹克危机将是持久的,其根源在于国际奥委会的工作程序和核心教义。诚然,“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激励了无数人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但是,这种精神的反面是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将他人作为超越的目标、征服的对象。这显然与奥林匹克的“和平、友谊、进步”目标是相悖的。当初,顾拜旦正是认识到这点,深感彼得主教“对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手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所言之义的重要性,提出了“重在参与”的口号,以中和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也正是“重在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正是因为有众多得不到金牌或名次的国家、地区的许多运动员的参与,才推动了奥林匹克自身的成长和壮大。但是,只是“参与”,没有超越,不讲发展,同样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初衷。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若长期处于封闭,这个系统的熵必然增大,从而限制系统的长期发展。正如其他任何思想一样,奥林匹克的思想和要求是一项需要不断讨论和重新解释的事情。奥林匹克运动同样如此,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需要汲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壮大自己。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经过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不断走向富强、民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国,当然不甘于只做一个参与者,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是我们强烈的愿望,我们也有信心与资格为奥林匹克这个全球性的运动做出自己的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也为这种愿望提供了可能。作为沉潜于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混生体,中国欲发扬传统,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贡献,既需要发掘我们传统文化中超越于时代、地域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也需要以奥林匹克思想为参照体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2.2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发展与中国传统的重文轻体思想之间的冲突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打破国家间的壁垒,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全球意识得以形成。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顾拜旦在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后提出了“体育是世界性的”的口号,奥林匹克家庭的不断壮大是这一思想的见证。全球意识的形成是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动力,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性发展则使人们更深切地体验到了地球村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全球意识。借助于现代媒体,奥林匹克运动现已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奥林匹克精神也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理想,奥林匹克运动成了一项世界性的宝贵财产,奥运会则成为世界人民四年一次的精神饕餮大餐。奥运会力图超越国家界限,成为世界青年聚会、共建家园的一个舞台。虽然它从未摆脱政治的影响,但它一直努力保持其独立的地位,致力于全球性的和平与进步,并确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奥运会作为一个各国运动员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实现了各国文化的对接与碰撞。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在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仍然制约着它在中国的发展。我国历来重文轻体,对中国人而言,读书才是正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习武之人每每为人所不齿。这种积习远播当代,虽然体育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奥运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窘境,尤其是在学校,重知识传授、轻体质发展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误区。器材不足,课时被挤占,课余体育锻炼得不到保障,种种现象说明,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认识远远不够。这种由来已久的重文轻体观念,对奥林匹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无疑具有阻碍作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么庞大的人群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将极大地推动奥林匹克的全球化发展。但是,在两种文化冲突中,如果我们不转变思想观念,不深刻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刻内涵,也就抓不住奥运会的良好机遇,2008年奥运会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将如一场过眼云烟。
2.3 奥林匹克的个性充分发展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性至上原则之间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秩序,注重整体,提倡的是一种整体本位,这种秩序依靠的是人们的道德自觉,古人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故古人提出,用政、用刑虽然有效,但力量有限,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道德力量则是深入的,它能把人伦之道、内心之德实现于日常生活中,“内化”为人的自觉的“合理行为方式”。而这种道德表现就是在认识上要“明人伦”,行为上要“合理仪”,这种观念的直接后果则是忽视个体、共性至上。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务与责任,轻视个体的权利,其最高的现实表现就是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奥林匹克运动还只是某种政治性的工具。与中国不同,在西方思想家的眼里,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人有自由,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这一文化理想渗透到从古希腊到今日西方人主义的理念之中。古希腊教育的目标就被规定为培养“自由民”,体育则是古希腊“自由民”培养中的重要内容。“自由民”除了社会身份之外,最可贵的在于借助理性思维获得心智的自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则是指满足感性欲望的自由及运用理性能力的自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所推崇的“新人”,是有着健全的体魄和发达的大脑,凭借理性能力,能开拓进取,征服自然,把握自己的命运的人。人性的自由和个性的充分展示成为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人的自我发展权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个性的充分发展、维护人的价值与尊严视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为了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目标,奥林匹克将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力图将竞技运动纳入一般教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教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还提倡无歧视原则,尊重个人的意志、创造性、信仰、选择、自我实现、自我潜能的实现等。人是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主体,“以人为中心”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一大特点。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个人或团体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上的巨大差异,影响着人们对奥林匹克理念的理解,也影响着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贯彻。
2.4 奥林匹克的竞争进取精神与中国传统贵和尚中的持中哲学之间的冲突
德国学者赫尔曼·凯瑟琳曾指出,“使我越来越感到困惑的是,(中国)这一民族的缺乏热情和不可思议的平静”。罗素也认为西方的浪漫主义崇尚热情,而中国习惯于含蓄的表达,明显地缺乏进取与激情。古希腊早就认识到,正是竞争促进了人类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赫垃克里特就提出,“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论断。崇尚竞争成为古希腊的传统,这种精神也沉潜于西方文化的发展之中。作为古希腊文化的载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公开地倡导竞争,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鼓励它的参与者必须树立敢于争胜的意识,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大旗,勇于向世界强手和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超越世界最高纪录。这种竞争意识不仅影响着奥运会赛场上的运动员,还包括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通大众。中国历来讲究“礼之用,和为贵”,这种贵和尚中的观念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处理与印度、缅甸国际关系时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和平思想在现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发展。20世纪末,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和平运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不能不说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但是,翻开历史,我们还看到,在面临外族入侵及民族冲突的时候,汉唐及明代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唐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是其典型;清末,国家在遭列强凌辱之后,为了息事宁人,所采取的策略则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的哲学思想对稳定社会,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家间的冲突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化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政治危机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竞争无处不在,奥林匹克的“积极进取”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分,即在一定规则下的分高下,分输赢;中国传统文化则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通过承认价值的多样化和异质化而使不同事物和谐共处、互补共融,进而消竞争于无形。斗争和同一性是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二者必然存在冲突,但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两种文化之间只有彼此交流、了解、沟通、借鉴,才能化解这种冲突,实现彼此的良性互动。
3 2008年奥运会文化冲突的消除途径
3.1 加强研究,深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认识它有助于认识人类自己。在世界迅速走向全球化的21世纪,在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征途中,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现象,揭示奥林匹克发展规律,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对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社会和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必须看到,奥林匹克运动毕竟是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流的社会文化活动。它在我国的历史相对较短,加之特殊时期的曲折历程,我们对奥林匹克的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研究,以深化我们对奥林匹克的认识。
3.2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在申办、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我们在努力和世界接轨的同时,也在极力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于自给自足农耕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方面、以何种面貌展现给世人,意义重大。被哈贝马斯称为轴心时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缔造灿烂古代文明的同时,几千年间,于治乱间徘徊,鲜有实质性的变化。近年以来,我们打开国门,面对的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秩序,西方的现代文明给我们以强烈的冲击。巨大的反差曾使我们将束缚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罪魁祸首归结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成为某些时期的特色。建国初的那段历史告诉我们,割断历史、抛弃传统,将付出惨重代价,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也是走不通的,只有接受和适应新的世界秩序,掌握现代化的规则,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落后。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机遇,也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3.3 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双向超越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中国国际影响的日渐隆起,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语境里、在多方对话中闪现出崭新的光芒。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孕育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塑造贵和尚中、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和世界的全面接轨与平等对话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思想进行交融的关键,也是通过奥运会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双向超越的重点。
3.4 尽快在中国筹建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奥运会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1988年汉城奥运会就曾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韩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通过奥运会这个舞台,东西方的许多文化和信息可以得到相互传递。在中国建立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东方学院,则将为这种交流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必将极大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甚至在整个儒家文化圈的传播与发扬。通过奥林匹克运动这种形式,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进而为全人类造福。所以,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在中国建立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东方学院的主张,例如国际奥林匹克与跨文化研究学院的韩国学者姜信杓,在“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国际论坛”发出的倡议中就指出,“建议在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建立一所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为联系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东亚年轻人中宣传和迎接新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纪念场所”。在中国建立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已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它对推动奥林匹克的全球发展,促进2008年奥运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良好互动,影响深远。
标签:文化论文; 奥林匹克论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文化冲突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古希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