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年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该学科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努力,基本上奠定了自身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学术研究正进一步细化和专门化,与新形势下人们思想的变化及改革实践的契合程度也不断提高,应当说成绩不小,但也存在不同的认识。现综述如下,以供同仁做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认识,主要观点有:(1)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学。(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及其教育规律的科学。(3)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4)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5)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的学问。(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7)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部分。(8)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9)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10)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1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大致有如下3种看法:
(1)“一个规律论”。主要观点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政治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
(2)“两个规律论”。主要观点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和依据这一规律对人们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三个规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范畴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主要有:个人与社会;思想和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主要有: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
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主要有: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个性与共性;灌输与转化;教育与环境;理论与实际;内化与外化。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分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应包括: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也有人认为基本范畴应包括:灌输与互动;理解与激励;内化与外化。一般范畴应包括:内化与外化;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内因与外因;塑造与改造;自教与他教;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疏导与堵塞,等等。
5.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2)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作用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具体范畴。(3)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高低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高层次范畴、中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此学者们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1.文献方法。有些学者用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现象,了解以前的社会状况,并研究过去与现在状况之间的联系;或收集当前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状况的文字及其他方面的材料,来研究现实社会某一方面的现象、规律及其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联系。
2.经验描述方法。即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将其概括上升为理论,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3.观察方法。有些学者运用观察法进行个案研究或典型研究,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或问题做出深入而细致的说明。
4.实验方法。有些学者运用实验的方法,用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制度、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方面思想、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
5.社会调查法。有的学者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占有第一手资料,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运用经济分析及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手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象和规律。还有学者从分析哲学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中的命题、概念及论证,为人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规范,创造概念清晰、推理正确的条件。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认识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因而是该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学者们尚存有5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心理学、教育学和共产主义道德学为理论基础的,而且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所属的各门具体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其他一切科学,只能是借鉴和参考,而不能作为指导思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有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有的则列举数条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原理。
第三种观点肯定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所有相关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理论基础作了层次划分,把各门相关学科分别纳入不同的层次之中。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应包括三个层次:(1)哲学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一般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人们的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基本范畴,前者可以称之为思想理论基础,后者则为政治理论基础。(3)应用理论基础,即教育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
第五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包括两层意思:(1)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2)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应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依据的10条基本原理。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分期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目前学术界存在以下3种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全面探索阶段(1978-198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理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1978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上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时期就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学科系统建设阶段(1984年至今),经过讨论、酝酿和规划,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教育部审批开始招生,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从那时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又分成三个时期,1984年至1989年,为学科初创时期;1990年至1994年为学科全面建设时期;1995年至今,为寻求学科建设新突破的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学科建设各有重点,互相衔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科主体确立阶段。探索学科主体理论框架与学科基本理论,确立了学科理论体系与专业主干课程。二是分支学科发展阶段。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得到延伸,形成了理论观念、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方面不同类型的分支学科。三是综合深入发展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建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教育者自身学习、研究等途径,向理论教育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渗透,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普及与深化,充分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生命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时期(1980-1984)。理论界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并在报刊和学术会上进行研究和讨论。(2)初创时期(1984-1987)。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为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以这一学科建设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得到迅速发展。(3)曲折发展时期(1987-199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抓住根本,因而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局面无所适从,软弱无力,学科建设陷入低谷。(4)加强改进,探索前进时期(1992年至今)。党的十四大以来,虽然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仍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但经过努力已更趋成熟、更加完善。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成就显著。一是学科体系从创立到比较完善。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专著已经问世,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范式、论纲等。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运用。三是学科分支日益明显。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和专业化,分层次、分部门、分领域的专门研究日趋发展,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分支。四是呈现多学科综合研究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当前我国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借鉴了跨哲学、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近来一些专家与学者已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借鉴协同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的工作。五是学术界与企业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一些企业界人士已开始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生产力的价值和意义,开始与学术界合作。学者们也把学术下移到企业、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企业策划、参谋。
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也进一步加强。在对待传统上,出现了一批有关研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专著与文章,并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已开展了对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涉及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和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研究,并致力于把这些成果应用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之中。
2.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也没有做出科学的界定。一门科学要成立,首先必须有对自己的明确界定,只有概念清楚了,人们才可进一步了解它的对象,以便探寻它的规律。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搞不清楚,就不可能建立统一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二是科际整合环节薄弱,研究方去尚不够丰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方法。因其缺乏恰当的科际整合而有生搬硬套之感,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的编写上就存在着把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拼凑在一起而组成体系的现象。再加之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科学性认定还存在争议,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命题和通则方面尚未形成基本共识,这就使学科方法论的建设与学科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研究方法仍显单一。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经验问题研究多理性分析研究少,静态描述多动态分析少,宏观研究多中微观研究少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三是个体分散研究多,集体协同研究少。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方向的发展,其研究主体的组合形态也由“个体分散式”转向了“集体协同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许多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实际状态还是以研究者个体为单位,相对比较分散和封闭的研究居多,而以现实问题为背景,以人们政治思想的变化为中心来组合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研究专长的研究者,来开展集体协同式研究的情况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后劲。四是学术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实证程度还不够高。单纯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设“普遍性”或者应然性的原理原则的定律式研究的影子,还经常会出现;深入到被研究对象当中结合改革实践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还显不足。五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外借鉴未能与实际有机契合。首先,对传统的继承只停留在一种范式的挖掘与保存,未能有效地把传统与实践问题相结合进行分析,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创新。其次,对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多只是介绍、评述式的,不能很好契合于我国的实际,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