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问题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历史理论问题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历史性理论难题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历史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难题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4)08-0003-07

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性理论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没有市场调节,也有其明显的缺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1979年3月8日,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开始思考和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重大的理论难题。

在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在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财产公有,没有商品生产,没有商品交换,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尽管后来有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不同程度地保留了私有制和剥削收入,然而,在长达三百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史上,主流是莫尔和康帕内拉式的理想社会。

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了未来社会。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消灭私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6.)的原则。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又多次论述了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制度,其中隐含的命题是:未来社会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恩格斯1878年的《反杜林论》以明确的语言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633.)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就是后来斯大林和毛泽东所说的“恩格斯的公式”。

十月革命前,列宁1906年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论述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按照列宁当时的看法,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注:列宁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87.124.)列宁生活到苏联十月革命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消除商品和货币,还是保留商品和货币,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列宁作出正确的回答。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经打算废除货币,但是在实践中遭遇到困难。列宁在1919年指出:过渡时期内“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注:列宁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85.90—91、340.)“我们没有做到一下子废除货币。我们说,目前货币还要保留着,而且在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过渡的时期,还要保留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注:列宁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85.90—91、340.)列宁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过渡时期要保留商品和货币的问题,而且通过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上解决了利用商品和货币、利用市场的问题。但是,列宁未能生活到过渡时期结束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未能提出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生产的历史性难题,留给了斯大林和毛泽东。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性难题。毛泽东认真研读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性难题。

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上,毛泽东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他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无论是在苏联或是在中国,都曾有过不少人由于分不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而犯了主张立即取消商品生产的错误。斯大林当时面临着苏联国内在商品生产问题上的混乱思想,非常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而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首先就必须对恩格斯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这一论断作出正确解释。斯大林仔细研究了《反杜林论》,发现恩格斯讲到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讲到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说明,恩格斯的公式指的是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而不是把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可是,苏联的情况不是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而只是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因此,斯大林指出:主张取消商品生产的这些同志“是大错特错了”。(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546.)

毛泽东当时也面临着我国国内在商品生产问题上的混乱思想,也非常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毛泽东研究了恩格斯的公式,研究了斯大林对恩格斯的公式的解释,认为斯大林分析得对。毛泽东联系我国实践说:“现在我们的全民所有是一小部分,只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的一小部分。只有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占有了,才能废除商业。我们的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懂得这一点。”(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8、439、439、439.)

人们最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商品生产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8、439、439、439.)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情况,指出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本质差别,提出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毛泽东还肯定了斯大林说的“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这一论断,进一步提出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的标准。这个判断标准就是:”商品生产,要看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8、439、439、439.)毛泽东运用判断商品生产性质的标准,确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原则界限。这个原则界限就是:“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438、439、439、439.)毛泽东的这个公式,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

毛泽东的公式一方面澄清了混同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错误,另一方面澄清了否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则区别的错误。前一错误是“左”的错误,这一错误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生产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是搞资本主义;后一错误是右的错误,这种错误认为商品生产就是商品生产,否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则区别。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难题,至此就得到了全面解决。与此相联系,毛泽东还解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范围、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和价格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既然还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这样,就会出现计划和价格的关系问题。而计划和价格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毛泽东解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关系的原则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继毛泽东之后,曾在中央长期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陈云在1979年3月8日的《计划和市场问题》这一著名提纲中,总结了1917年后苏联经济计划和1949年后中国经济计划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苏联和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办事的,当时这样做是完全对的。问题在于,苏联和中国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他认为,苏联和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注: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4-245、245、245.)

陈云对市场调节作了明确解释:“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注: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4-245、245、245.)

陈云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忽视市场调节的后果:一个后果是,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另一个后果是,忽视价值规律,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

在这个著名提纲中,陈云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注: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4-245、245、245.)

陈云的著名提纲在社会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提纲全面地论述了计划和市场的作用,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除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而且必须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二,提纲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二者同时并存于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而不是只同时并存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不是只同时并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提纲指出,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二者的关系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四,提纲预言,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居重要地位,但二者的绝对数额都将增加。总之,陈云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既指出了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又指出了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不同比例。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和叙述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时,有必要说明一下,他在谈话中通常把“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市场”作为同义语,把“计划经济”、“计划调节”和“计划”作为同义语。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有时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时说“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时则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之初起就一直在思考的重大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国内外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以下简称市场经济定义1);另一种解释是,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以下简称市场经济定义2)。按照前一种解释,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经济;按照后一种解释,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不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同样,在什么是计划经济的问题上,国内外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计划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另一种解释是,计划经济是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按照前一种解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经济;按照后一种解释,计划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不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邓小平明确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也就是说,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而不是基本经济制度。因此,不应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应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中,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如果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而不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就必然会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反之,如果认为市场经济只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方法,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不存在矛盾。

1986年10月23日,邓小平接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在回答该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提出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这个问题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既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那么,由此必然会逻辑地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著名论断。他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

在我国,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有矛盾、社会主义是否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是存在意见分歧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些经济学家由于只知道市场经济的定义1,即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这一定义,而不知道市场经济的定义2,即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这一定义,因而对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有疑虑,担心这样会变成资本主义。事实上,有这种担心的不仅仅是经济学家。邓小平注意到人们的这种担心,他说:“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与上述经济学家不同,另一些被称为“激进派”的经济学家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按照市场经济定义2思考问题,认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们把按照市场经济定义1思考问题的经济学家称为“保守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学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许多原来持市场经济定义1的经济学家逐步接受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从市场经济定义1转向市场经济定义2,不再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根本矛盾,而是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与此相反,不少原来持定义2的“激进派”经济学家则逐步背离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从市场经济定义2转向市场经济定义1。他们的说法是,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这种理论上的倒退,意味着“激进派”经济学家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必须以私有制为主体。因此,他们认为,公有制经济私有化,特别是国有经济私有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三)“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解决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重大问题之后,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邓小平看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的优点,因而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他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的思想既有始终不变的部分,又有不断发展变化的部分。

邓小平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部分是关于要不要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问题。在1979年11月26日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著名论断时,他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与此相一致,在1980年1月16日的《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他的提法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211.)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些提法,与毛泽东的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提法,与陈云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实际上是一致的。

在1987年2月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在要不要以计划经济为主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他说:“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上,从讲以计划经济为主,到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这是一次重大变化和重大突破。与这一思想变化相适应,《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第1版中的“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这个提法,在1994年第2版中改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

邓小平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始终不变的部分是,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强调这个不能改,并且强调今后仍要继续坚持。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到90年代初,他又重申:“计划和市场都得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现在,一些“激进派”经济学家完全背离了邓小平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全面否定计划调节,断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不相容,甚至把计划经济说成是万恶之源。他们似乎不知道,一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政府干预时,除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至收入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之外,计划调节也是一项重要手段。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又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既然“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也就是说,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把计划调节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手段,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不能把计划调节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手段呢?

(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论述。在谈话中,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一些经济学家在诠释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时,任意曲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他们只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断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断言把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说法不对。这种诠释严重歪曲了邓小平的观点。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又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谈话,一方面讲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讲生产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讲社会主义的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消灭剥削”,没有公有制不行;要“消除两极分化”,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公有制也不行。邓小平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关系,他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当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市场经济时,有些只从现象上观察事物的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就误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另一些只从现象上观察事物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不能区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他们模糊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的原则界限,实质是企图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区分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指出了这两种市场经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这一段话,既讲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又讲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明确地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方法,不同之处是所有制。他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236、247、133、236、236.)

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区分,与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分,实质是一样的。毛泽东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而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同样,邓小平实际上也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市场经济,而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相结合。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相结合,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那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实行“国际接轨”的主张,是错误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的共同之处,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不能接轨的。

一些“激进派”经济学家在诠释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时,断言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他们完全无视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分,完全无视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区分。断言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问题的经济学家,不仅完全背离子邓小平有关理论,甚至还不如某些西方经济学家。事实是,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甚至是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也区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区分了“市场资本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并且认为二者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的不同。

(六)坚持“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搞市场经济就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搞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会不会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这是国内外舆论谈论很多的问题,也是邓小平想得最多和讲得最多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注意研究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反应,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强调坚持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说:“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以为我们是搞资本主义,或者以为我们这样搞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又说:“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邓小平不仅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且指出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对于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邓小平做了充分的估计:“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邓小平相信,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他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在这里,邓小平正确地把握住了保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会走向资本主义的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是不导致两极分化。邓小平对这两个根本条件的另一种表述是:“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邓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改革必须坚持这两个根本原则,他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在邓小平指出的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条件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条,即“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实现第二条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把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同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起来,强调必须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强调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下一代下两代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6-17、203、367、148、111、148-149、203、306、364、364、373、373、149、149、157-158、346、138、111、138-139、142、149、111.)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历史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理论,不仅在过去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而且今天仍然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然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只有逐步积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上获得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不断推进,不断深化,才能逐渐接近于科学真理。毛泽东同志说得对: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不能认为到了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

标签:;  ;  ;  ;  ;  ;  ;  ;  ;  ;  ;  

历史理论问题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