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读书“三法”
文/舟横
王国维作为近代著名学者,他一生淡泊名利,不营生计,不慕荣华,平日深居简出,惟以读书作学问为平生追求。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他的读书“三法”,对今天的读书人依然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推崇比较读书法。 王国维认为,有比较才有鉴别。读书时使用比较法,不仅能够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帮助读书人提高认识,锤炼见解。王国维比较读书法使用得最多的是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正因为他擅长比较,又加之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经其手整理、校勘的古籍质量均属上乘。又如,王国维读词时,自觉地将词与词,此一词人同彼一词人的意境、神韵、风格、表现手段、失误诸多方面进行对比。同时,他还将此一时代的词人同前一时代或后一时代的词人、甚至是诗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使某一词人的特点更为突出,这样,对词人的了解就更加深透、全面、准确。1911年之后,王国维在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活动中,就使用了比较读书法。
常用探求本源读书法。 王国维坚持用疑问的眼光去读书,在读书之时,就极易发现问题。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他常常一部书连着一部书的读,而不间断,直到解决读书中碰到的疑问。如研究鞑靼问题,他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这种办法。在读两《唐书》及唐代史籍的时候,王国维发现鞑靼之名始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所立的《阙特勤碑》背面的突厥文中,同时,在《李德裕文集》中数见。依此线索,他读薛、欧《五代史》,读宋代的史书。但在阅读《辽史》《金史》及辽金两朝有关史籍时,却不见了鞑靼之名,线索中断了,不过,《明史》中则被再次提及。其间二三百年中,鞑靼为何销声匿迹?这更激起了王国维探求研究的激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又浏览了众多的史籍,终于搞清楚了。探本求源读书,无疑能够扩大读书人的视野,获取更多更广的信息,而得来的观点、见解,就是不易之论。
善用循序渐进读书法。 王国维读书目的明确,要求严格,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如研读康德哲学,对其著作中某些章节的精神领会不透,他便暂时停下,而去读叔本华,因为叔本华是通解康德的关键。读完叔本华之书,再回过头来读康德,反复数次,所有的疑难也就烟消云散了。他研究戏曲史,先从通读、辑校唐五代词,搜罗宋、金、元词目入手,再转向曲目的找寻,撰成《曲录》;接着,以《曲录》所列书目为向导,从众书中寻找滑稽戏的材料,撰成《优语录》;再考证戏曲的缘起,著《戏曲考源》;戏曲是戏曲作者撰成的,他便仔细研究作者们的生平,专攻《录鬼簿》;再深一层,重点讨论大曲问题、脚色问题。一层更进一层,一个问题的探讨比另一个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经过五年时间的精心准备,最后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这总结的成果便是《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表进里,循序渐进地读书做学问的。前面的读书是为后面的读书治学作准备、打基础,后面的读书又是前面读书活动的深入和提高。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