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管理省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以文化为中介培养人、塑造人的机构。学校与文化的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要素、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在学校管理中,更应重视文化的因素。近年来,学校文化管理成为热门话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理解泛化、对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缺乏整体把握以及对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学校文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概念和具体问题加以辨析,有利于学校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文化并不必然是高尚的
学校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社会上的一些庸俗文化、落后文化势必在学校也有所反映。许多校长和教师停留在个人或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水平上,仅仅追求物质的、经济的、事务上的功利,把取得现实的功利当做最终的全部目的,生活化、市侩化、快餐化在学校大行其道,为升学指标数字无视学生身心健康、为提职晋级而弄虚作假请客送礼、为赚取补课费上课不讲课下讲甚至考试舞弊等等在今天的校园内并不鲜见。受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有些人不愿或不敢谈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优雅与庸俗之别,似乎这样有以强凌弱之嫌,似乎在没有讨论问题之前就包含着价值判断。今天在公共场所的吸烟、随地吐痰总不能算作先进文化、优雅文化吧。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应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
学校文化存在于校园这个特定的场域中,跟其他亚文化现象一样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排他性。包容性不是文化的必然特征,对其他文化现象的接纳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文化的同化现象,这也是所有文化都面临的困境。
教育应当是包容的、多元的,甚至允许相异的观念存在,这就需要培育先进的主流学校文化。这种强大的主流文化更多地外显为一种舆论、一种氛围和一种环境,它反映了学校的一贯追求和教育价值观,能够充分体现师生的精神与情操。学校文化应该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学校文化更应该是开放的,面对多元的异质文化进行主动的选择。
教师没有高尚的追求,要办一流的教育和培养一流的学生是不可能的。学校应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富有个性的文化建设。要形成高层次的、先进的、科学的、具有独创性的学校文化,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论证,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提升,需要群体的努力与磨合,更需要校长的眼界与胸怀。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管理
目前,有些学校的文化管理仅仅停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最突出地表现在把文化建设当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去抓,只强调外在环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文化植入学校”(栽花种草、挂标语、刷口号、立雕塑等),忽视对学校内在价值的追求和学校精神的打造,没有让文化进入人脑。有的学校为了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在教室不足的情况下竟拿出一层楼的教室作为各种文化的展室,如书画室、院士题词室等;还有巨大的由许多间教室组成的动物标本室,一不注意,还以为是在博物馆,而不是在学校……
学校变美了,但校园的美化对于学校教育现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改变,对于学生素质没有什么提高,那么,这样的学校文化建设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学校当然应该是美的,但学校更应该首先尽好自己的本份。如果在很漂亮的校园里,学生学习得很辛苦,教师工作得很疲惫,谁又有心情欣赏校园的美景呢?学校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在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才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如果表层的形式脱离了深层的基础,这样的学校文化是没有意义的,对学校的发展也没有推动作用。文化不仅仅表述在学校的墙面文字上,也不仅仅表现在意蕴深刻的建筑与雕塑中。文化在人群中,文化在人际间,文化在会场上,文化在课堂里。文化弥散在学校中,它元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激发或者消磨人的意志,磨砺或者磨灭人的智慧,唤起或者湮灭人的情感,提升或者消解人的尊严。
这里还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为了追求学校工作的短期效应和教育业绩,往往是一任校长一个规划,一任校长一个策略。后任推翻前任的理念与做法,标新立异,另搞一套。学校发展需要继承,需要原有学校文化的基础,需要把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加以延续。文化归零达不到文明的累积。高明成熟的、有远见的学校领导者,必定会尊重学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尊重学校历任领导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在此基础上引领学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尊重学校文化传统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
有些研究者认为:“三流学校讲制度,二流学校讲品牌,一流学校讲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在学校管理中大行其道,倡导学校的文化管理,就认为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文化管理”,似乎再提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就显得落伍了,科学管理成为昨日黄花了。事实上,科学管理必须吸纳各个具体管理者的先进经验才能向前发展,文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离开了科学管理的铺垫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管理靠的是制度,制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存在于管理之中,制度是有形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可以使一个学校合理、高效、规范地运转。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例如,制度可以规定教师的课时量,但无法规定课堂质量;制度可以规定上班准时到岗,却无法规定是否准时进入工作状态。文化触及到的,是制度不能触及到的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判断,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领、规范和约束作用。良好的文化可以加速管理目标的实现。
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但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以及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使得个体与群体之间难以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而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
所有的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作是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施加影响力是文化的固有特性,任何管理行为都会体现一定的文化诉求,那些把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割裂开来的理论或实践,都是有失偏颇的。
标榜文化管理不是掩盖管理无能或不管理的借口
从学校管理的实践来说,在同一所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自身修养有好有坏,发展要求有高有低,即使经过较长时间,这样的差别仍将存在。并非是每个教师或者学生,都能用文化来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理想道德等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这个社会和处于高扬个性旗帜的时代,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个性的呈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而有些个人价值观不免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距离甚至发生剧烈的冲突。对于部分师生,要落实课堂纪律、教学常规、人身安全等要求,必须依靠制度的执行才能完成。因此,制度管理依然是学校管理的主流。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形而上的管理,因为它指向人的思想;作为管理的一种形态,文化管理又是一种形而下的操作,因为它必须以一些基本的管理行为激活人的动机,实现人的行为自我调整。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看,学校文化管理的基本方式中既有刚性的制度管理,在制度设计中编织细密的程序和细节,不为人性的黑暗和诱惑留下空间,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强大的执行力;又有柔性的人性管理,使个人的自利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制度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学校目标。学校文化管理既包括价值观念的引领,又涵盖制度与机制的改善。具体而言,就是要塑造共同价值,改革管理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转变领导行为。
学校高效管理的前提就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法办学,按律治教,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章制体系,配之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使师生自觉地围绕学校的管理目标运作,其运行轨道虽然无形,但却永不使之偏离。
文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全体师生员工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
身处教育改革时代的学校管理需要文化自觉精神。生活在学校中的人要对学校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一方面维护和发展学校文化的优良传统,彰显学校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另一方面能冷静认识学校文化的弱点和不足,吸收各种先进文化,使学校文化适应时代要求。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动习惯可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尖锐而复杂的冲突,学校传统也会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多层面的交锋。惟有通过学校文化自觉,才能突破重重迷雾,开辟出学校教育的新天地。
学校文化自觉是学校成员对学校文化进行冷静反思与主动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在对指导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体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学校观念体系,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自觉要求学校成员改变对学校生活的“习以为常”,认识本校文化特点,分析学校文化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进而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将其融入本校文化,促使学校跻身优质学校行列。
在施行文化管理的学校内,所有成员的思想与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所有成员都已经将遵守制度作为一种自觉甚至自动的行为,即使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大家也一样履行自身职责。正如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所说:“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塑造学校核心价值观
尽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围绕着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学校文化之所以能实现其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和稳定功能,从而超越一般的学校管理,正因为真正在学校文化中起作用的是共同价值观。一个学校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哲学思想、道德、文化传统、价值准则和育人目标,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去吸引、团结、鼓舞师生员工,使他们形成共同目标、方向和使命,并为之努力工作。
学校价值观建设从具体的方面说,就是要解决学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价值观问题,既包括批判那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包括解决不同人群的价值分歧与冲突问题,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形成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进步趋势的新的学校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激励、维系和约束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是对学校中所有成员行为的期待、要求和规范。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仅要重视通过合适的途径提炼出来,更要注重利用一些场合去阐释它的含义和精神,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实践,最终使其从一种组织价值观转变为组织成员的信念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恪守的组织行为原则。如果自我发展不能成为学校成员共享的目标,学校的办学水平永远不会改善。学校文化中的价值观必须要被学校全体员工接受,方能发挥其巨大效用。而且,全体员工都要了解并拥护学校的价值观,从最低层的清洁工,到普通教师、各级主管直至最高领导无一例外。
学校价值观决定了学校基本特征或特色,形成学校独一无二的风范,不但使师生员工产生一种认同感,而且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具体目标。当前教育正面临着巨大变革,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要迎接挑战,就必须时时求变。而学校唯一不变动的应该是学校的教育信念,也就是说,学校的成功系于它的根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信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术、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及其他外在条件。
学校价值观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学校合目的性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教职员工积极进取、育人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发展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成为人们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特征、适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价值观,才能使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
总之,文化管理不应该也不能作为一种单独的管理方法而存在,它是科学管理的一种境界。为了应对变动不居的管理环境,经验的积累并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无疑会不断地丰富管理科学的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文化的力量无比强大,文化的价值超越时空,学校要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去,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新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