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东吉 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中心小学 271218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学至胜的法宝。但在传统教学中提问只是教师检测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学生的基本学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问的内涵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只要加以灵活运用就可以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推动力量,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实现学生以主体身份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
一、营造提问氛围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教师必须塑造一个与学生期望相一致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到课堂提问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作风,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要教导学生敬爱老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问题导入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并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此外,教师提问的形式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心态的了解等,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二、提问要有目标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连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三、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
1.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2.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四、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提问就是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提问、学生如何回答,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失去了自主提问的权利。学生的自主提问并不是教学的干扰,不仅不会打乱正常的教学活动,相反正是教学的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提问的权利下放,既要优化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
五、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新颖。如上《花钟》一课时,教师问:你见过花钟吗?想象一下,花钟是怎样的?学生随即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还用手比划着。花开了,教师改变了原文,都用了同一个动词“开花了”。接着,教师就问学生:“每一种花都用同一个动词‘开花了,你喜欢吗?”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不喜欢。”紧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生动的句子,帮花儿改一改。这样一来,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2.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语文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
3.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的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六、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技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做到双向流通。
论文作者:阚东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目标论文; 要有论文; 积极性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