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函数教学的研究设计_反函数论文

反函数教学的研究性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函数论文,研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给人的印象是深奥莫测,数学发展到现在已是那么地完整严密,看来在数学学科内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仔细找找,还是存有机会的。例如,如何根据反函数的定义,根据反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定理,考察有哪些函数,它们的反函数就是原来的函数,就是一个合适的课题。

关于反函数图象对称性的定理是:“函数y=f(x )的图象与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是以直线y=x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这条定理直观性很强,高一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了这条定理后,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研究。

第一步 提出问题

函数的图象与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的反函数的图象就是它的图象?

第二步 学生初探

学生会很容易想到图1和图2这两种图象。然后要引导他们利用初中二次函数中学到过的平移法稍作变化,得到这两种图象的发展图3和图4。

第三步 学生再探

接着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不要遗漏其它重要情形,如图5 及其发展图6,还有y=x本身。

第四步 寻找联系

有了这些图象,那么它们的解析式是什么呢?

与第二、第四象限的角平分线y=-x平行的直线的解析式已经写出:y=-x+b(b∈R)。位于第一、第三象限的反比例函数y=k/x,(k>0),及其顶点在直线y=x上移动后得到的解析式y-a=k/(x-a), (k>0),可整理为y=(k+ax-a[2])/(x-a)=(ax+k-a[2])/(x-a), (k>0),位于第二、第四象限的反比例函数y=(-k)/x,(k>0),及其对称中心在直线y=x上移动后得到的解析式y-a=(-k)/(x-a),(k>0),可整理为y=(ax-k-a[2])/(x-a),(k>0)。这些解析式,即(1)y=x,(2)y=-x+b,(3)y=(ax+k-a[2])/(x-a),(k>0),(4)y=(ax-k-a[2])/(x-a)(k>0),之间有什么联系? 能不能统一起来呢?(3)、(4)两式可统一成y=(ax+b)/(x-a),此式与(2)式又可统一成y=(ax+b)/(cx-a),其中c=0时为(2)式,c≠0时可化为y=(a′x+b′)/(x-a′)。这个式子和y=x能否进一步统一呢?看来是不行的。所以到高一为止,我们就得到了两类函数,它们的函数就是它们本身,一类是y=(ax+b)/(cx-a),其中c=0时成了y=-x+b′型直线,c≠0时为关于直线y=x对称的双曲线;另一类是特例,即对称轴y=x本身。

第五步 深入探索

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呢?这时要考虑到函数的定义和反函数的定义:“在函数y=f(x)中,对应法则f使定义域内的每个x,有唯一确定的y与它对应。”“对于函数y=f(x),设它的定义域为D,值域为A。 如果对于A中任意一个值y,在D中只有唯一确定的x值与之对应,使y=f(x),这样得到的关于y的函数叫做y=f(x)的反函数。”

主要的是要考虑到符合下面这种要求,如图7,在新坐标系x′O′y′中,图象要关于第一、第三象限角平分线对称,也就是图象不但关于直线y=x对称,还要在x′O′y′坐标系中,要么位于x′O′y′的第二、第四象限,要么位于它的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当然,同时还要符合函数的定义和反函数的定义)。这样又可画出以下类型:

(1)折线型:如图8和图9。

(2)圆型:如图10到图13。

(3)椭圆型:如图14和图15。

至于它们的表达式,有的比较难写,如折线型,有的还没有学过,仅提供给少数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六步 检查成效

出示测试题:为什么函数y=x-2/2x-1的图象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不平行于x轴?

设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反函数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上设想中不当之处,望同行们指正。

标签:;  

反函数教学的研究设计_反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