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能将乏味 的影片看完
文/蒋骁飞
心理学家曾拿一部乏味的纪录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第一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赠品”送给观众,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完那部卖座片后,可以继续免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许是纪录片太乏味了,没有一位观众坚持看完它才离开影院。
第二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搭售品”捆绑卖给观众。本来,观众只需花费50美元就可以观看卖座片,但现在必须支付55美元,其中5美元属于其后上映的纪录片的票价。这次,居然有20%左右的观众坚持看完了纪录片。
第三次,心理学家将纪录片的捆绑价格提高到10美元,结果有30%的观众直到影片结束后才离场。
第四次,心理学家将纪录片的捆绑价格提高到20美元,坚持将影片看完的人数上升到50%以上。
心理学家追问那些牢骚满腹又坚持看完影片的人:“既然这部影片如此乏味,您为何不早早离开影院,去做更有趣的事呢?”“因为既然来了,钱也花了,还是看完吧!”“花了这么多钱,我要看看它到底值不值?”“万一后面导演开窍了呢?”这些人的回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既然花了钱,如果放弃消费就吃亏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购买了一件不需要或者不适合的商品,然后为了不至于造成浪费,逼迫自己去消费它,反而会招致新的损失。譬如,在上述实验中坚持看完乏味纪录片的观众不仅浪费了购票钱,还浪费了时间,甚至还可能带来了一两个小时的坏心情。
第五次,纪录片单独放映,票价和卖座片一样都是50美元。心理学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数百张票卖了出去。这次结果有点出乎预料,有近90%的观众忍受着乏味的折磨看完了纪录片,然后牢骚满腹地离开了影院。
人是一种很不理性的动物,常因为舍不得已付出的“沉没成本”(金钱、时间、心力和情感等),而给未来编造虚幻的希望,哪怕自己早已意识前面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在不合适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屡败屡战最终仍一事无成;有人在炒股或投资失败后四处借钱“再搏一次”;有人面对相爱多年的恋人的背叛而死不放手……
其实我一点也不恨谢瑞天,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任何游戏玩得腻了,自然就会结束,何况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或单纯或复杂的肢体游戏。我甚至不屑于思考,我爱不爱他,或者他爱不爱我。这样这有任何意义,何况谢瑞天为此还付出了很多,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也不容易呵。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机制——付出了越多,放弃就会越难。我有一位朋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在题材上有重大缺陷,一直得不到发表或出版。有编辑老师就劝他放弃,另写一篇。但他不愿意:“为了这篇小说,我已经花了五年时间,如果就此罢手,岂不太可惜了!”于是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他还在不断修改这部小说。其实很多编辑私下都告诉过我,这部有着先天缺陷的小说,永远不会有出版的那一天。朋友的写作天赋还不错,如果换个题材重新写一部,恐怕将是另一种结局。
价格: C1={{x1,x2,x3,x4,x6,x7,x8,x9,x10}, {x3,x4,x6,x7}, {x3,x4,x5,x6,x7}};
3.2 根据分析的果汁香气成分和含量配制香精配方A,感官评价表明配方 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香果果汁香气,但是不能体现百香果果汁香气的天然香气,且调配出来的香精化学气息太浓,香气分散,不宜作为食品香精使用。
既然,“沉没成本”已无法挽回,如果再为此赔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岂不是太不理智?所以,做重大决定或面临人生取舍的重要关头时,要放下自己的恐惧和幻想,才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做出最理性、最勇敢的选择。每一个人都要记住一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摘自《辽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