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需求结构演变分析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我国需求结构演变分析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对我国需求结构演变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我国需求结构演变的回顾

供给与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方面,从生产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即意味着国内供给,而从最终使用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即意味着需求。一般来说,需求可划分成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新增库存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动态考察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5~1988年:以消费需求快速扩张为先导,进而劳动投资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的角度,即国民经济需求结构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总体结论:国内需求比较旺盛,以城镇家用电器普及和农村建房热为代表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张。与此同时,投资需求在消费的带动下,也高速增长。社会总供给的增长不能适应总需求的增长。

1.国内需求旺盛,供需缺口依赖进口。1985~1988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年均增长9.3%,高于1981~1984年1个百分点;同期我国累计净进口762亿元人民币,占GDP使用总量的1.9%。

2.以城镇家用电器普及和农村建房热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排浪式”集中消费特征。短短的4年,城镇彩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普及率成倍扩大(见下表),农村新建房屋面积34.2亿平方米,几乎与改革开放以来总和相当,4年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4平方米。消费需求的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1.6%,即在同期GDP年均增长11.3%中,有近6个百分点是由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的。

城镇家用电器百户拥有率(%)

年份

19821985 1988

彩电1.117.2 43.9

冰箱0.7 9.6 28.1

洗衣机 16.148.3 73.4

收录机 18.041.2 64.2

电风扇 63.673.9117.5

3.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投资需求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这4年间,总投资的年均实际增长12.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在高水平上运行的另一重要因素。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37.7%。

4.面对高涨的需求,供给能力显得不足,具有较明显的短缺经济特征。这一阶段尽管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1.3%,但面对强大的需求,供给能力仍显得不足。许多商品仍在实行凭证供应,一些消费品缺货断档现象时有发生,1988年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几次抢购风潮。

形成上述需求格局,特别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5~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增长5%和6.8%,这是这次消费膨胀的主要因素。二是调整经济政策,补还历史欠账。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取“低工资,低消费”“重生产,轻消费”的经济政策,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甚微,居民消费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注重了轻工业的发展和鼓励居民消费。三是国外消费的“示范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我国人民了解世界的机会大大增加,许多国外的现代消费品进入我国,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四是价格改革预期的作用。随着国家各项物价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物价水平逐年上涨。这对于生活刚刚相对宽裕,投资渠道缺乏的人们来说,扩大即期消费几乎成为人民币保值的首选途径,一些人甚至为未来的消费囤积商品。另外,居民收入比较均等,消费起点差异不大,以及中国特有的盲目攀比心理,也是造成这一时期消费需求膨胀的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以消费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需求结构虽说有某些不正常因素,但其积极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城乡居民“排浪式”的集中消费直接引发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85~1988年轻工业年均增长16.9%,高于同期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家电工业、建材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电子工业、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等工业也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第三,居民消费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更加坚定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1985~198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增长37.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增长也达到29.3%,这在建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但是,这一时期的消费高涨,也为经济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供需矛盾加剧,直接导致物价水平迅速上涨,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8%,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物价上涨高峰年,并引发了商品抢购风潮。二是各地在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盲目引进生产线,重复建设,成为在此之后,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三是基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瓶颈”作用强化。各地方拉闸限电情况增多,在铁路的一些限制口路段,有60~70%的需求无法满足。四是80年代中期的超前性集中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为1989~1991年的市场全面疲软埋下了隐患。

(二)1989~1991年:国内需求结构调整,国外需求作用由弱变强阶段

面对1988年7、8月份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抢购风”,国家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自此,我国需求结构也经历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需求结构的总体情况是: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增幅减缓,在GDP使用中的份额下降,出口则成了保持经济增长的新的拉力,而且其强度由弱变大。消费与投资之间的比例也开始发生变化,投资的作用有所增大。

1.消费需求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下降。1988~1991年,消费需求年均实际增长3.7%,比前一阶段下降4个百分点,在GDP使用中的份额由64.3%下降到62.6%。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51.6%下降到43.6%。

2.投资需求增长也明显放慢。这一阶段投资的年均实际增长仅4.1%,比1985~1988年下降8.8个百分点,在GDP使用中的比重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消费与投资之比由上一阶段的1.92∶1下降为1.76∶1,而且基础产业的投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9~1991年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实际年均增长6.9%,交通邮电业投资年均实际增长8%,都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3.出口需求增长迅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1989~1991年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8%,净出口也由前期的负数(净进口占GDP的1.9%)转变为正数(净出口占GDP的1.5%)。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85~1988年的6.2%,骤升到30.5%,提高了24.3个百分点。这一趋势在1990年和1991年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需求结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格局,主要是前一阶段消费膨胀造成社会供求矛盾加剧,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滞后影响,以及宏观调控紧缩力度过大所致。

1.前一阶段集中消费的滞后影响。由于1985~1988年城镇居民“排浪式”的购置家用电器消费热潮,使城镇家用电器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处于相对饱和状态,而农村又尚不具备承接家用电器的条件,使我国居民消费出现断层。这是导致这一阶段消费增长速度减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集中消费的滞后影响,在其后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2.宏观调控力度过大,对固定资产投资压缩过多。1988年的商品“抢购风”和与之相伴的高通货膨胀,除了消费需求过旺和“排浪式”的消费模式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于价格改革闯关可能带来的物价上涨,具有很强的预期和共鸣。而当时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现价增长速度仅为23.6%,实际增长速度也只有8.5%。但宏观调控为了尽快地稳定局势,采取了多管齐下,过于严厉的紧急刹车措施,既压消费需求,更压控制起来得心应手的投资需求,从而与家用电器排浪式消费的滞后影响相重叠,导致了整个需求的不足。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幅比1988年下降12.1%。1990年采取有关咨询部门力主增加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的建议后,固定资产投资才比1989年上升3.2%。该阶段三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9%。

3.国内市场疲软后,迫使我们转向国际市场。面对1989年出现的国内市场疲软,政府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企业为了寻找产品出路,扩大出口成了社会的共识。尽管这一时期,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企业出口困难重重,但由于内需较弱,这三年出口成绩还是很突出的,1991年末,出口总额已达718.4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51.2%,年均增长14.8%。

4.开始逐步加强基础产业的投资。该阶段的后期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政府开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前阶段大上加工工业项目,出现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基础设施却跟不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使人们看到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成了投资的主要方向。1990~1991年的两年间,国有单位用于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了30%。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经济受到了较大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市场疲软,经济生活各个层面活力不足。但需求结构的被迫调整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一是过热的经济明显降温;二是社会总供需矛盾相对缓解,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由1988年的18.8%,下降到1991年的3.4%;三是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居民消费心态趋向正常;四是基础产业得到加强,产业结构“瓶颈”矛盾有所缓解;五是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蓄了能量。但是国家为启动市场,三年新增贷款近7500亿元,这大部分以库存或企业存款形式暂时沉淀下来;同时,国家现金支出以平均17.7%的速度增长,三年居民新增存款5309亿元,社会上积累了大量结余购买力,潜在物价上涨压力增大。

(三)1992~1995年:投资需求急剧扩张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阶段

这一阶段以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以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为先导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需求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投资需求迅速扩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需求变化比较平稳,国外需求的作用继续增强。

1.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张是这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1992~1995年,总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0.1%,比1985~198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比1989~1991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1993年曾一度达到43.5%。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张使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1989~1991年的25.9%提高到44.9%。在GDP年均增长12.7%中有5.6个百分点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拉动。尤其是1992~1993年,投资需求的急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1993年投资实际增长高达22.9%,比这一阶段的平均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而且,各个年份投资波动很大,1994年投资的实际增长率比1993年锐减了近11个百分点。

2.“消费热点”缺乏,消费需求增长平稳。1992~1995年,我国消费率下降3.2个百分点,平均为59.4%,消费需求年均实际增长10.7%,低于同期GDP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而且,各个年份增速波动较小,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

3.国外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继续增强。据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1992~1995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年均增长20%。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大为提高。1995年我国出口依存度(按三年平均汇率计算,下同)由1991年15.6%提高到19.0%。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受政策和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调节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商品的竞争能力仍然较弱。如1993年外贸出现逆差的原因,一是国内投资需求强劲,投资品进口大量增加,钢铁、矿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4倍、50%和47%;二是受国内需求旺盛和人民币将会贬值的预期的影响,出口仅增长8%。而1994~1995年我国出口增长强劲的原因也是由于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等政策变动及内需逐步减弱的影响。

形成上述需求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前阶段的低速发展尽管符合调整的需要,但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当时,地方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很高。二是经济调整积聚了一定的发展能量,如基础产业得以发展,“瓶颈”约束大大减缓。三是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鼓舞作用。四是国际经济开始复苏,大量外资涌入我国,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市场和资金。1992~1995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比1989~1991年高0.5个百分点。1992~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1495亿美元,相当于1978~1991年实际利用外资总和的1.9倍。

这一轮投资需求的急剧扩张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了1989~1991年低速发展的阴影,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7%,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独领风骚。综合国力迅速提高,重新建立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再次显示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的诱惑力和蓬勃发展的朝气。我国的基础产业的基础地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仅国有单位能源、交通邮电投资就增加12775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5.2%,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但是,这次投资需求急剧扩张,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也是值得深思的。

1.供求结构再次失衡,物价水平全面上涨。我国刚刚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扭曲的经济关系得到初步理顺,物价迅猛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1992~1993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又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主要投资品一度供不应求,缺口扩大,尽管钢铁、机电产品也曾以2.5倍、50%以上的速度大量进口,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需要,致使投资品价格再次迅猛上涨,1993年达到26.6%。再加上政府对粮油等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的上调,以及放开经营,从而引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开始,连续三年物价水平以2位数速度上涨,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高达24.1%。

2.盲目投资致使我国曾一度出现泡沫经济现象。1992~1993年,由于舆论的过激报道和国家宏观管理措施不力,经济秩序曾出现混乱局面。各种各样的“投资热”、“集资热”、“开发区热”、“炒股热”全面升温。这两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成倍增长,分别为上年的3.2倍和3.6倍。房地产价格迅速翻番。面对社会对资金的旺盛需求,许多地方和部门擅自设立金融机构从事信贷活动,金融机构违章拆借,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外循环,用于房地产和股票投机运作,正常信贷计划不能落实,重点建设资金难以保证,严重冲击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一度出现了某些虚假繁荣的景象。对此,1993年中政府不得不提出16条措施,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强化宏观经济调控,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经济“软着陆”。

二、我国需求结构演变带来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17年,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17年,GDP年均增长9.9%。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供给能力的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果又必须通过各类需求加以实现。特别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逐渐走出供给短缺的阴影后,需求以及相应的需求结构已逐渐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预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透视近十年来我国需求结构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对国民经济发展而言,需求已经与供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供给与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方面,从生产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即意味着国内供给;而从最终使用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即意味着需求。当供给短缺时,一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反当需求不足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时,供给不能最终实现,其结果只能是大量增加库存。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注重供给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结束或基本结束短缺经济之后,则需求面的研究就应上升到与供给面的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刺激或抑制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已为世界经济实践所证实。在80年代中期,我国仍属于典型的短缺经济,许多基本生活必需品仍需凭票证计划供应,一些商品脱销断档。因此,宏观调控更注重供给面的研究。但是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结束了短缺经济的历史。因此,需求及其结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1989~1991年GDP年均增长5.7%左右,主要是需求不足所致。近两年,我们适当压缩了需求,经济增长速度便自然放慢,内需的强弱也很自然地波及到进出口。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强化,需求以及相应的需求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重要。当然,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从需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要把需求与供给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

2.投资需求仍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强调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针对我国高积累、高储蓄的现实,以适度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仍然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1989~1991年,我国经济在低水平上徘徊,固然有“治理整顿”的负面影响,但也与前一时期,国家偿还历史欠账矫枉过正、国家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投资率一度降低有关。在1988年“抢购风”出现后,由于担心恶性通货膨胀,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措施,特别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严厉压缩,导致整个国内需求明显不足,进而造成经济增长速度过低。1992~1995年,尽管投资需求的扩张有一些过头,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这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之前,投资需求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3.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应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单独强调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的任何一方对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都是不利的。无论是1985~1988年的过分强调偿还历史欠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的“抢购风”,还是经过“三年治整”后的1992~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膨胀,致使物价总水平迅猛上涨,对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发展都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两者之间必须协调发展。

一般来说,消费需求的变化比较稳定,波动起伏较小,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80年代中期,我国消费需求过度膨胀是国家分配政策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城镇居民消费集中,居民对价格改革预期过于强烈所致。与消费需求相比,投资需求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我国投资体制尚不健全,投资决策与投资风险不相称的条件下,投资需求波动更加剧烈。因此,在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时,关键是把握好投资需求的力度。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实际投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4.国外因素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改革开放1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6.6%,其中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大为提高,至1995年出口依存度已由1978年的4.6%提高到19.0%,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已由1978年的9.8%提高到35.8%。国际市场已成为调剂国内商品余缺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稳定国内总供需平衡的“调节器”。80年代中后期,我国总供需结构失衡,国内供给不足,进口了大量国外商品,缓解了国内供需矛盾;“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国内市场疲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都不足,出口需求却保持较快的增长,缓解了国内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1992~1995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0%,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增加,1992~1995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1108亿美元,是1978~1991年的4.1倍。

5.逐步降低库存占GDP的比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库存占GDP的比重已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库存占GDP的比重均比较低,一般在2%左右。而且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甚至提出了零库存的发展战略。回顾我国近十年来需求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库存占GDP的比重仍比较高,平均达7%左右,最高的年份达10.7%。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还不高,今后要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降低库存占GDP的比重。

6.居民消费行为已基本正常,社会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仍有待改善

由于居民资产主体和责任主体一致,特别是经过1988年“抢购风潮”的洗礼,居民的消费行为已日趋理性化。近几年,尽管通货膨胀率较高,但国内消费品市场却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与居民消费比较理性、消费行为基本正常相比,由于资产主体与责任主体不尽一致,社会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还很不规范,这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波动的主要原因。就社会消费而言,一方面受国家财政政策松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国家对公款消费的监督松紧的影响。就投资特别是公有单位的投资而言,尽管经过十几年的投资体制改革,资产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投资决策缺乏约束机制,缺乏可行性研究,不考虑投资风险,争上项目,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的现象仍比较多。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责任、权利紧密结合,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

7.政府的调控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决策都会对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协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作为制定政策的政府行为更应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1985~1988年,过于强调弥补历史欠账,鼓励“能挣会花”高消费,致使消费需求过快膨胀,供需矛盾加剧,引发了严重通货膨胀。1992~1993年,由于放松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管理,结果各类开发区一哄而上,房地产投资热火朝天,投资需求急剧扩张,从而一度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不得不重新实施“软着陆”政策。以上两次偏差都使我国经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教训是深刻的。

三、今后5~15年我国需求结构展望以及相应对策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今后5~15年中国的需求结构会如何演变,备受关注。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通过对我国近10年需求结构演变的回顾,以及今后影响我国需求结构变化有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在今后5~15年中,我国的需求结构的基本格局是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投资需求受政策影响会有一定波动,出口需求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如果投资政策基本稳定,需求的总体趋势是平稳增长。我们的结论是基于以下的判断。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将会继续扩大,这就决定今后我国的消费“热点”将会趋于多元化,不再可能形成80年代中期的集中消费;按普通居民现有的购买水平,如果国家没有大的政策措施出台,无论是住房消费还是小轿车消费,都不会突然成为消费的“热点”而改变消费平稳增长的格局。例如,住房消费本应很快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热点”。但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所限,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推进过于缓慢,因此,要使其真正成为消费热点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这一过程也将会是渐进的。此外,当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后,尽管政府的消费政策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消费的最终决定者是消费者自己,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有限。

2.尽管国家直接投资是有限的,但国家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一定程度的投资项目管理政策等对投资需求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行业,特别是基础行业和住房等都亟待增加投资,而且我国的高储蓄率也可以为建设筹集所需资金,投资需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目前公有单位的投资行为还不尽合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投资行为将会逐渐趋向理性化,国家对投资规模的调控技巧也会更加成熟。这就决定了今后我国有可能避免再次出现90年代初投资需求急剧膨胀的局面。

3.出口需求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会有所减弱。第一,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也有很大提高,但我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来料加工贸易较多,产品的竞争能力还不强,进一步扩展出口的能力有限。第二,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情况,继续靠人民币贬值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余地越来越有限。第三,世界贸易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威胁论”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今后5~15年国家宏观调控宜采取合理引导消费与适度刺激投资并举,注重刺激国内需求与利用国外需求并举,比较协调的需求调控政策。即在城镇以居民住房消费和相关的室内装修装饰消费为龙头,在农村以实用的家用电器消费为龙头,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并视条件,适时引导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消费,特别是农用客货两用车的消费。与此同时,注重鼓励居民的高储蓄倾向,适度增加农林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和具有先进水平的加工工业的投资。在注重挖掘好国内需求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熨平经济周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1.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的科学性,尽量减少主观随意性决策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建立和维护国民经济运行秩序,使整个经济运行有序化、规范化,利用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间接调控,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要在思想上和管理制度上逐步清除主观随意地干预经济的可能性。

2.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改变投资决策与投资风险不相称的状况,使投资行为合理化。1996年政府出台的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法人制度和明确投资主体等措施,朝这一方向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今后应继续加快这方面的改革,以使投资行为真正做到以投资收益率为基础,并兼顾必需的社会效益,减少乃至消灭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

3.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产业化发展。目前,居民住房消费之所以迟迟难以启动,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房价与居民的购买力相差较大;二是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太慢。尽管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后者处于更加关键的地位。只有摈弃个人私利,真正将住房制度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加以推进,并尽快到位,才能消除居民等待观望的心理,投入商品房消费的行列。一旦有了动力,再设法推出相应的财政金融和房地产政策,则房价(或房租)与居民购买力相差较大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的。因此,首先,应加快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的住房制度改革,消除居民等待观望心理。其次,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好房价与购买力相差较大的矛盾,尽快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启动起来。

4.加快农林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培育经济增长点。国家应从产业政策、贷款利率方面,积极鼓励国内各方面对基础产业特别是中西部基础产业的投资,同时采用BOT(建造——经营——转让)形式,尽量吸收外资参与对我国基础产业的开发。通过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具有先进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带动整个投资需求的适度增长。

5.注重开发利用广大的农村市场。过去我国往往把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城镇市场,实际上我国的农村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近几年国外一些大公司千方百计一直想进入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农村市场。开发农村市场除了一方面要多考虑农民的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生产适合农民消费的商品以外。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国家应制定整体的贸易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使国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调节器”。利用外资也要从单纯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上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应作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现阶段对外贸易的发展要从过去依靠人民币贬值,依靠资源性出口,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方面来。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的产业水平。

7.在注意对需求进行研究和管理的同时,继续注意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积极推进两个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保证提高我国的综合能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附表1需求角度的GDP构成(现价) %

年份 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 库存投资 总投资净出口

1985

65.730.08.5 38.5 -4.2

1986

64.630.67.4 38.0 -2.5

1987

63.231.84.9 36.70.1

1988

63.731.45.9 37.4 -1.0

1985~1988 64.331.06.7 37.7 -1.9

1989

64.126.410.737.0 -1.1

1990

62.025.89.3 35.22.8

1991

61.827.97.4 35.32.9

1989~1991 62.626.79.1 35.81.5

1992

61.732.25.1 37.31.1

1993

58.537.65.8 43.5 -2.0

1994

58.636.33.7 40.01.4

1995

58.834.65.1 39.71.5

1992~1995 59.435.24.9 40.10.5

附表2 总需求各组成部分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变价)(%)

年份 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 库存投资 总投资净出口

1985

84.1 43.043.6 86.5-70.7

1986

49.5 33.1-4.628.5 22.0

1987

43.3 39.6 -19.3 20.4 36.3

1988

36.1 23.913.9 37.8 26.1

1985~1988 51.6 34.2 8.042.2

6.2

1989 -100.2 -127.7177.349.7 152.6

1990

51.5 15.9

-15.2 6.3 47.9

1991

83.4 48.6

-15.333.4-16.7

1989~1991 43.6 10.1 15.825.9 30.5

1992

70.9 50.0

-15.534.5 -5.5

1993

40.5 42.7 6.148.8 10.7

1994

42.1 44.7-8.736.0 21.9

1995

43.4 38.3 16.955.3

4.8

1992~1995 47.5 43.3 1.544.9

8.7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需求结构演变分析与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