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新[1]2003年在《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毛姆创作的黄金时代位于二十世纪二十到叁十年代,正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在小说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上,毛姆不可避免从中汲取了丰富养分。 我国的毛姆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展开,但大多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自然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研究范围之内,而对其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特征国内至今尚无深入的论述,本文从现代主义意识、现代主义技巧、现代主义特征成因叁个方面对毛姆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着重从死亡意识和虚无思想两个层面联系其主要作品透彻地分析了毛姆小说现代主义意识的具体体现和深刻内涵。第二部分从毛姆小说的叙述方式、情节因素、人物形象叁个层面详细、全面地探讨了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第叁部分综观社会时代因素、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个人主观因素等多个方面,从中透视归纳出了毛姆小说现代主义特征得以形成的复杂原因。
陈静怡[2]2017年在《变革之路》文中研究指明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被称为"故事圣手",其小说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与毛姆在读者中享有的崇高声望相比,他长期不被精英文学评论界接纳也是事实;毛姆地位在读者和批评界中评价差异过大的典型现象被称为"毛姆问题"。本文结合英国学界的毛姆研究新动向,重新考察了"现代主义"这一在英国文学批评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认为"毛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文学创作理念和实践不符合"现代主义"文学标准,从而被主流批评排斥。而本文认为:事实上毛姆的小说一直在进行各种变革以适应他的时代和读者,包括汲取大量现代主义文学理念和写作技巧,并对之进行独具匠心的运用和创新性拓展。他的小说人物也普遍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努力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找寻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概言之,毛姆的小说观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
张艳花[3]2010年在《毛姆与中国》文中认为毛姆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声誉和影响的20世纪英国作家,一生广泛游历,所到之处,皆成文章,其创作以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而着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亲自踏上中国大地,创作了一系列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本论文着眼于毛姆与中国相关的一些研究课题,以毛姆的文学思想和整体创作为基础和背景,重点考察毛姆笔下的中国题材创作、毛姆和张爱玲小说比较研究等情况。除前言、结语外,论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前言在阐释选题理由、研究目标与方法的同时,重点梳理了英美等国的毛姆研究状况,这是本论文拟要开展的毛姆研究的国外学术资源。第一章关于“毛姆问题”。“毛姆问题”即毛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声誉和在读者中的极大影响与其在各类文学史上的次等地位和价值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国内外毛姆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现象,也是每个研究毛姆及其作品的人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本章第一节纵向追溯了“毛姆问题”的发展历程,指出其生前身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与声誉之间的鲜明反差,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第二节考察“毛姆问题”的形成原因,从内因即毛姆及其作品自身的双重复杂性特征以及外因即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史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第叁节是“毛姆问题”的当代思索,作为一个受读者欢迎程度远远胜过批评家认可的范例,毛姆对我国当代文坛的启示主要反映在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两个方面。第二章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一般都包含叁重涵义:首先,它是异国的形象;其次,它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它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基于此,第一节简要考察了英国文化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作为具体论述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的背景和基础。第二节以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长篇小说《面纱》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毛姆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特征和面貌。第叁节把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放在毛姆的整体创作和英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这两大系统中去考察,指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有乌托邦的建构又包含意识形态的抒写,二者之间并行不悖。而且不论是美好、光明的乌托邦还是丑恶、黑暗的意识形态,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都是毛姆想象化的描述,反映了自身的欲望、理想和恐惧、敌意等的心理真实,体现了毛姆对自身所属的西方文化的自我维护和反思。第叁章中国学者眼中的毛姆,也即毛姆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分1949年之前和1978年至今两个阶段来详细梳理和考察中国学术界对毛姆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地位与价值等多个方面对毛姆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的阐释和论述。总体来看,我国的毛姆研究还失之单薄和片面,受英美等国的文学史及评论家的影响,我国学者对毛姆及其作品的总体评价不高,学术界对毛姆也一直未曾予以重视。笔者希望以此唤起国内学者对毛姆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国的毛姆研究。第四章毛姆与张爱玲小说比较研究。张爱玲是受毛姆影响最大的中国作家,本章属于个案研究。第一节比较两位作家在对人性剖析上的异同之处,他们都擅长于从婚姻、爱情等角度来对笔下人物进行人性层面上的开掘,侧重于描写人性中的恶以及变态与畸形,都注重创作的真实性,习惯采用客观冷静的态度进行叙事。第二节分析二人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异同,他们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结构小说文本,擅长使用反高潮的情节处理方式来使作品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但张爱玲并未满足于对毛姆的简单借鉴,而是具有自己的独创之处。第叁节在创作方法上,他们都表现出了传统与现代完美糅合的艺术特征,作为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还对现代主义的某些技巧进行了积极的艺术尝试。在思想性上也都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对现代性的追求,使其作品染上了现代主义的精神与气息。结语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整体概括,也是对写作中的诸多思索的有感而发。
梁仙凤[4]2008年在《论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姆是英国着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创作的戏剧让“英国人足足笑了一个多世纪”,而小说让毛姆走得更远,在法国、美国、德国等地毛姆的小说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和六便士》等长篇小说让毛姆在文学史上享有了一席之地。纵观我国评论界对毛姆作品的评论文章,主要集中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而对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探讨较少,评论界和文学史一般认为毛姆比较注重小说的故事性,而不太注重小说的艺术形式,所使用的语言比较显浅、直白,因而把其归为“二流的作家”的行列。但在阅读毛姆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毛姆小说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毛姆讲故事的独特方式,即是叙述技巧的问题。本文主要在细读毛姆小说的基础上,结合叙事学的一些理论,分析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特点。文章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在第一章里,简要地分析了一下毛姆的生平和其重要小说的一些情况,总结其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为本文的立题提供依据。在第二章里,主要结合文本分析了毛姆小说的叙述视角问题,毛姆的作品主要采用了两种叙述视角,一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第叁人称的叙述视角,如《人性的枷锁》、《面纱》等作品,此种叙述视角主要出现在毛姆小说创作的早期。二是人物视角的叙述视角,这种视角同第一人称视角相似。毛姆很多重要的作品即是使用了人物叙述视角,如《刀锋》、《月亮和六便士》等。第叁章则分析了毛姆小说的结构模式,第一节指出毛姆的大部分小说遵循了“单元神话”的叙事模式,在毛姆的小说里,情节大抵遵循着这样一个叙事模式,即从“出发”到“返回”的圆圈,表现为“召唤→启程→历险→归返”的基本框架。第二节分析了毛姆在处理情节采取的主要技巧——反高潮和呼应,毛姆认为小说应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即是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毛姆喜欢在故事临近高潮的时候宕开一笔,对情节实行冷处理,而造成小说一波叁折、跌荡起伏的效果。为了让情节的突转合情合理,在反高潮的基础上,毛姆运用了呼应的小说技巧,让小说成为一个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的艺术整体。第叁节论述了毛姆小说大多是传统的线性结构,但也对其进行了改造,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带上了现代小说的一丝气息。第四章分析了毛姆的反讽叙事,主要是从其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这两方面去分析,第一节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毛姆小说的言语反讽,而在第二节主要结合叙述视角、叙述者等去分析毛姆小说的情景反讽。结语则对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总结,认为其具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特点,在传承传统叙事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毛姆也勇于开创新的叙事技巧,对小说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毛姆在文学史上地位独特,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潘敏超[5]2013年在《毛姆小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小说家,他的人生经历多姿多彩,作品颇丰,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都为他赢得了为数众多的读者。然而毛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和他在读者中所受欢迎的程度极不相称,与文学历史上的一些大文豪相比,评论家们只愿意承认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小说家,并将他纳入“二流作家”的行列。目前国内关于毛姆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多集中在他作品中的东方情结、语言艺术或有关某一作品主题的浅层论述上,而毛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读者并为他们所喜爱,和其对故事题材的精心选择和独到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结合叙事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其小说的深层叙述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叙事学和文本学的分析方法,以毛姆的四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中观照毛姆小说的叙事特色和艺术价值。文章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对毛姆的生平及其小说观做了简要的介绍,并综合国内外批评家对毛姆作品的主要评价,为选题和论述提供依据。第二章从毛姆小说的故事层面出发,分析作品的情节脉络,提炼出潜藏在其小说下的故事母题,并结合福斯特的人物观,对毛姆小说中人物形象类型的变化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第叁章主要从叙事学中的话语层面入手,分析毛姆小说的叙述者和叙述视角问题。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是毛姆小说的艺术特色所在,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带上了一些现代主义的色彩。第四章主要从文本层面对毛姆小说的修辞方法及独特文体进行分析。除了言语反讽之外,他的小说中还往往存在一种情境反讽的“反高潮”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方法的突破,也反映出他在作品背后所潜藏的悲观主义思想。他有时将这种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哲学理念直接用对话体的方式安插在故事情节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毛姆小说观中的辩证思维。毛姆小说具: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叙事特色,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当之无愧的优秀小说家。
苏玲, 胡全新, 张叁[6]2003年在《论毛姆小说的创作风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姆小说创作具有后现代特征,表现在体类混杂、狂欢、可视性、模糊、复制、排比、无名、虚构、加倍与排列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特点,可以加深对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透彻地理解其作品的丰富含义。
卓壮[7]2017年在《毛姆小说中的成长型自我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身显名扬的戏剧家、小说家。他身处斑驳芜杂、焦躁不安的时代,在这样驳杂的现世文明中,他饱经世故,阅尽人世的繁华与沧桑。作品里毛姆总是以冷峻、犀利的眼光观察着存身于具体可感的社会现实中人的种种面向性,对于人的自我完善则被他当成了人生的最高理想追求。他躬身力行、孳孳不息地探寻着,并把这种理想追求诉诸笔端,赋予他探讨人生家园的叁部曲:《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叁位成长型自我的主人公身上。他们依凭内心的热望,在常轨生活的背离中,确立个人的社会坐标、多维发展向度和自我认同,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从混沌、迷蒙,走向清明、通脱。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叁个章节。本论文主要对叁篇小说中的成长型自我为中心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形象、成因以及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为“毛姆小说中的成长型自我形象”。主要以文本细读为主,分别对毛姆的叁篇长篇小说中成长型自我形象进行详尽的解析:《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敢于将套在人生之上的层层枷锁逐一击碎,成为一个不受尘世围困的具有独立自主性人格的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敢于挣脱俗世凡尘中的条条框框,罔顾世俗的道德价值观,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完成自我精神上的满足;《刀锋》中的拉里则不顾社会的行为准则规范,以晃膀子的生活态度为个人行为准则,在不停地行走和冥思中体悟到人生的意义。第二章为“成长型自我的探因”。主要对成长型自我的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斑驳芜杂、激荡奋进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在面对生长的社会区域,有自己与之存在于特定时代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准则;对毛姆的人生阅历做一个梳理,对成长型自我身上带有的特质与毛姆本人做一些关联,表现一个人如何发挥它的全部潜力,克服他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实现自我的完善;毛姆把本人受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赋予他笔下成长型自我的言行举止和成长中命运的生成。第叁章为“成长型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探讨成长型自我在个人成长的人生道路上,积极的成长个人化构建,他们在与社会的反叛与逃离中,履险如夷,得以个人私密的成长;从他们的人性特质进行多维的推求,对他们的成长做一个多向度的分析,展现成长型自我独特的成长人生和别样的价值取向;成长型自我在历经诸多磨砺成长后,精细而审慎地检审着自我存身的现实世界,在迷雾笼罩着的人类面前,成长型自我通过异乎寻常的立身行事,在拨开层层迷雾和挣脱现世社会的层层枷锁中找到了自我认同。
李波[8]2005年在《论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文中研究表明毛姆是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具有世界声誉。本文就试图以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为切入点,分析毛姆小说的特质。毛姆以“讲故事”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形式,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开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层隐秘,追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完满。本文还分析了毛姆小说的现代性和艺术上的创新,认为毛姆的创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过程中,毛姆地位独特。
吴亮[9]2007年在《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作家毛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作家,一方面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另一方面却又为文学史所忽视,评论界普遍认为毛姆是个二流作家,因为他一味迎合大众,追求书的畅销和利润,贬低了严肃文学的价值。笔者认为,毛姆在其小说作品中坚持用“讲故事”的传统叙述方式进行创作,重视小说的“娱乐性”和“情节性”,使得他的小说作品有着一个“通俗文学”的外表,但其内里的深刻性和严肃性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因此造成了对毛姆及其作品的误解。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思想内容上挖掘毛姆小说作品的深刻性和严肃性,主要从其中所反映的几个相互关联的人生悖论来进行探讨,将作家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和其主要小说作品文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因为对于毛姆这样一个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的作家来说,离开其真实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其小说创作是不可想象的。本论文分为五部分,除开第一部分的绪论和最后一部分的结语外,中间叁章是重点。第一章介绍了毛姆主要小说作品的独特主题与风格,并分析了其风格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个人原因;第二章对毛姆小说作品内容上的深层特性作了剖析,挖掘了掩盖在毛姆小说“通俗外表”下的“深层内里”,揭示了其小说作品中反映的诸多人生悖论,包括灵与肉、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艺术追求与世俗生活以及理想与现实,同时探讨了其精神救赎的涵义。第叁章则分析了毛姆小说独特的艺术外观,即其所反映的人生悖论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同时指出了毛姆小说艺术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其个性所在。
任丽[10]2013年在《论毛姆《刀锋》的叙述者与叙述者干预》文中研究说明毛姆是英国现代着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经历了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的动荡时期。他创作的戏剧让英国人笑了一个多世纪,他的小说也在世界各国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和六便士》等小说让毛姆在文学史上有了一定的地位,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评论界认为毛姆过于重视小说的故事性,而不太注重小说的艺术形式,因此对他的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等方面。然而,当仔细阅读他的小说时,会发现小说除故事内容吸引读者外,他讲故事的独特方式,即叙述技巧,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本论文在细读《刀锋》基础上,结合叙事理论,着重分析这部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小说的叙述者作为探讨的核心。论文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刀锋》的叙述者。在小说中,毛姆运用了人物叙述者,它是新型的叙述者类型,不同于他以往小说中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是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会形成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这种距离艺术通过戏剧化叙述者和非戏剧化叙述者表现出来。《刀锋》的叙述者“我”对艾略特的态度经常过于戏剧化,而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在他们的世界中按照他们的生活逻辑自行进展,由非戏剧化叙述者将他们连接起来。第二部分分析《刀锋》的叙述者干预,包括对话语的干预和对故事的干预两方面。在叙述者对话语的干预中,《刀锋》突出表现在对形式层面的干预和对作品创作意图的干预中。这类型的干预,向读者侧面交待了《刀锋》的内部结构,透露出作品的写作宗旨。对故事的干预中,概括性和判断性干预都将叙述者的意识形态表现了出来,同时小说中也有叙述者对人物的话语解释的功能。第叁部分联系前述分析,对小说的深层主题进行挖掘,尤其关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开头和结尾将拉里探索的原因和结果都展现了出来,人性的丧失和对东方文化的追寻是重点阐释对象。
参考文献:
[1]. 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 胡全新. 湘潭大学. 2003
[2]. 变革之路[D]. 陈静怡. 浙江大学. 2017
[3]. 毛姆与中国[D]. 张艳花. 复旦大学. 2010
[4].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D]. 梁仙凤.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5]. 毛姆小说叙事研究[D]. 潘敏超. 杭州师范大学. 2013
[6]. 论毛姆小说的创作风格[J]. 苏玲, 胡全新, 张叁. 龙岩师专学报. 2003
[7]. 毛姆小说中的成长型自我形象研究[D]. 卓壮. 西南大学. 2017
[8]. 论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D]. 李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05
[9]. 毛姆小说中的人生悖论和精神救赎[D]. 吴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10]. 论毛姆《刀锋》的叙述者与叙述者干预[D]. 任丽. 云南大学. 2013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刀锋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中国文学史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月亮和六便士论文; 文学论文; 人生的枷锁论文; 人性的枷锁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