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素质看公民教育--对9·11事件实地调查的思考_美国宗教论文

从国民素质看公民教育--对9·11事件实地调查的思考_美国宗教论文

从国民素质看公民教育——9.11实地考察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10日我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赴美教育考察团抵达纽约,住在曼哈顿岛上。准备第二天即开始对美国教育与社会的考察,当天晚上还清晰地看见“世贸双星”的夜景,感受到美国社会的安定。第二天,我们上午去参观一所学校,在路上就从加油站的电视中了解到世贸大厦被撞的情况,汽车里的收音机也轮番播放事态发展的状况。由于路上汽车出现了故障,接待我们的领事馆工作人员打了需求救援电话,不到两分钟就有巡警赶到,听说我们是中国的教育考察团,警察非常热情,并安排了三辆警车把我们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目的地。

到了上午10点左右,整个美国都进入了战时紧急状态,一切人员都从建筑物内撤出,我们在路上看到纽约周边的警力已在向曼哈顿地区迅速集结。而与此同时,接待我们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的校长和专家们却非常平静地与我们一起坚持完成了交流活动,兴致极高地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不理会紧急状态带来的影响。

下午我们离开奥伯尼,路上发现许多企业与住户的门前已下半旗,有大批私人公司的工程车辆、运输车辆在向曼哈顿进发。美国朋友告诉我,本地区的所有工程、运输车辆此刻都已停止使用,无条件地由国家征用与安排。这是因为平时在私人企业和国家之间有明确的契约关系,国家履行其服务义务,公民在战时则须与国家患难与共。这使我们一行人深深地感到,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并非只是由信仰和说教支撑的,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制度和契约则是其形成的重要保障。

事发以后,曼哈顿地区已经戒严,深夜以前只有军队可以有计划地进入,大量人员都在向外撤。我们自然不能回曼哈顿岛,只能在对岸的新泽西留住。在巨大的人流与车流中,人们心情沉重、默默无语、相互谦让、共度难关。而爆满的新泽西旅馆和饭店却在这一夜提高了住宿费,着实大捞了一笔。这是发国难财,还是市场经济规律,以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看,似乎不能接受。

第二天,曼哈顿岛即解除戒严,只有世贸大厦周边方圆两三平方公里实行戒严,当地的住户凭身份证明可以自由出入。除了娱乐业自行停止了娱乐活动以外,其他一切均回归正常。下午我来到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看到其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旁边巨大的美国国旗在夕阳的余辉中降至旗杆的中央,战时紧急状态的气氛已经很浓。但环视校园,学习空气一如往常。在我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中体会到,这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强大有一个基本的信任。

在9.11之后,美国的多套电视和广播一直在做跟踪报道,反复播放美国遭受袭击的各方面情况。但这时在如何对待恐怖主义及其背后的支持者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呼声。主张用战争形式解决问题的不少,主张用法律或其他非暴力形式解决问题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知识群体,这类呼声很高。

9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家教堂参加悼念死难者的大型弥撒时发表了讲话。他将恐怖分子与阿拉伯裔的美国人严格区分开来,并请当地的伊斯兰教的领袖表明了他们的观点,缓解了部分美国人仇视阿拉伯人的偏激情绪。当晚,在世贸大厦废墟旁的一个街心花园中,举行了市民自愿参加的烛光纪念晚会。有近万人手捧鲜花和蜡烛参加了这一晚会。令我们感动的是,尽管有许多死难者的照片悬挂在公园显著的地方,还有许多人在念纪念文章、唱宗教歌曲、用风笛吹奏《魂断蓝桥》中的名曲、高呼口号、甚至还有青年人的摇滚,气氛肃穆而热烈,晚会的主调仍然是积极的与和平的,打出的口号主要是:“上帝保佑美国”、“战争不是答案”、“正义”、“祈祷和平”等等。用烛光和色彩组成的“和平”图案在晚会中格外醒目。

在随之而来的几天中,我们还看到以下一些情况:在曼哈顿的一些公益机构旁有大量的志愿者报名参加抢救工作;有数千人排队义务献血,有的排了十几个小时;在许多市民的家门口都摆有鲜花和点亮的蜡烛,默默地向遇难者表示哀悼;随时随地可以见到手持国旗的人,还有身穿国旗衫裤、带国旗图案的头巾、甚至在街上飙车的“另类”小伙的摩托车上也都插有国旗。当然,我们也遇到将国旗和世贸大厦明信片价格抬高出售的个别现象,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是极不协调的。

有人说,在美国对国家不满的人有的用焚烧国旗来表示抗议,对此是否违法也曾在美国社会引起争论,最后还是确定用宽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但须有充足的理由来做解释。然而,即便如此,并没有减少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反而使更多的人更珍惜自己的美国公民的身份。

据美国前教育部部长W·贝内特在其《道德书》(the Book of Virtues)中所说,在美国对其国民进行的基础教育中,同情(包括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等的关怀与爱心)和责任(包括对社会、对工作、对子女、对他人、对国家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是公民教育首选的内容,其次才涉及道德、伦理和其他内容。在美国,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是平等的和契约式的关系,而公民教育就是维系和完善这种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活动。每一个公民都有向政府提批评建议的权力,有要求国家为其提供服务的自主心态;同时也都有维护国家利益、向国家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关系是双向的。因此,在国家受到威胁时,不仅法律规定公民有义务站在国家一边,民众也会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

也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政教合一历史传统(中国少数民族除外)的国家而言,宗教的力量在国民中的影响是不易体会和感受的。而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宗教是其文化历史、民众情感,乃至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即便是顶尖级的科学家也都有宗教的信仰或情感。宗教在其性质与发展历史上有着明显的反科学特点,但却也具有突出的整合文化、团结民众、安定社会的作用(除宗教极端分子之外)。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虽然极力反对宗教进学校、进课堂,但却对各种宗教加以积极的利用,并借此与更广泛的民众进行沟通。9.11以后,美国政府即利用宗教安抚民众和社会,并以此为媒介和手段振奋民族精神。其做法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中国进入WTO之后,将会与许多有宗教背景的国家发生更广泛的联系,在开发中国西部的国家发展中也会与许多有宗教背景的少数民族携手共进,因此,对宗教的认识必须有所改变,应在充分尊重其信仰的基础上加强理解与沟通,并从中学习和借鉴对人类发展有益的内容。

美国国民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务实、热情、自信、自立、爱国、勇于标新立异和充满理想色彩,特别是由诚信系统培养起来的市场规范使得其发展的机会与条件都优于其他国家。在美国社会,任何人都不屑于仰仗父母与他人生存和发展,总统与百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退休总统卡特醉心于做木匠活,大公司老板的儿子要用自己勤工俭学的钱交学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如此既减轻了父母与社会的负担,又使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其重要意义是值得借鉴的。

不可否认,美国国民的素质不只是通过近三百年来的各级各类教育形成的,也是美国社会对自身不断反思、不断革新、不断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的结果,更是美国国家与民众关系的调整使然。从20世纪初美国崇尚的“熔炉文化”到20世纪末美国崇尚的“多元文化”,美国在走一条试图将美国建设成世界化强国的发展道路,为国民提供最好的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普及高等教育,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融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提供人才发展最成功便捷的途径等等,都是在努力锻造新一代的美国人。从美国国民对9.11事件的反应可以看到这种长期和多方的努力带来的良好结果。

标签:;  ;  ;  

从国民素质看公民教育--对9·11事件实地调查的思考_美国宗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