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罗文明”的地理环境因素_黄河流域论文

论“河罗文明”的地理环境因素_黄河流域论文

论“河洛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环境论文,因素论文,河洛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文明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讨论中,国内外学者都承认,地理环境在文明起源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和主脉,在华夏文明史上,河洛文化以其独特的正统性、兼容性、连续性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华远古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河洛地区是远古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定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动物以及矿产、能源等自然条件,离开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切文化创造活动都会失掉客观的基础。河洛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与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一 河洛地域范围及地理环境特征

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水。在此是一个地域概念,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黄河中游、洛水流域这一广阔的地域范围。具体的讲,就是黄河从河曲(风陵度)向东经三门砥柱,过孟津直达荥阳、郑州,这一段大河以南,洛河、伊河及嵩山周围,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今天的灵宝、陕县、三门峡、渑池、义马、新安、孟津、偃师、卢氏、洛宁、栾川、嵩县、洛阳、宜阳、伊川、登封、巩义、荥阳、密县、新郑、郑州等县市。

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看,河洛地区仅次于黄河流域的腹心地带。大致包括北纬34~35°、东经110~114°之间的地区,北有黄河,南为外方山、伏牛山,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中部邙山东西穿越,东部为豫东大平原,整个地势西、北、南部高,中、东部偏低,形成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伊洛河平原。境内山势低缓,谷地平坦开阔,洛阳是豫西平均海拔最低的部分。

二 良好的气候是河洛文明产生的客观条件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过:“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个”。虽然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片面的,但在诸自然因素中,纬度及气候确实是影响人类社会的主要自然因素。

河洛地区的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4~35°之间,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考古学的发现可以看出,当人类在陆地上生存并开始活动的时候,出于人类自身的本性,都是选择最优厚的自然环境作为生存条件的。而在河洛地区,早在距今6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河洛猿人比北京猿人文化还早10~20万年。从河洛地区发现的象牙和象的身躯骨骼化石看,当时的象牙长达3米多,估计为身高4米左右的纳玛象品种。同时还发现有水牛、猕猴、鸵鸟蛋、水龟、河蚌以及树木等化石。根据这些遗骸推测,可知距今100万年到50~60万年以前,河洛一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大约相当于现在珠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而这种气候正是河洛文明产生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

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生的地域来看,恰如事先约定好一般,都有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它们都诞生在地理环境特别有利的温带和亚热带,因为温带和亚热带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生存,温带和亚热带在自然条件方面富于差异性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寒带、亚寒带,无论如何也发生不了早期文明。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在极热和极寒的地带就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因为这些地方的酷热严寒使人类不能作自由运动,历史的真正舞台只能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一个大陆,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而且自然产物也丰富多样,远比南半球那分裂的地形和贫乏的资源要优越得多。前苏联史前学家柯斯文认为,世界文明国度,“所在地理区域是地球上一个并不很宽的地带,大约在北纬15~40°之间”①。虽然所指地理区域的地球纬度不尽合乎实际,但却均在温带和亚热带之内。从当今世界来看,中纬度地带,不仅是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而且也是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为什么早期文明都产生在这一区域。

三 河流是河洛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

温带适宜的气候是古代文明产生的有利条件。然而在我国像河洛地区这样的气候类型,纵横几千里,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最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呢?河洛文明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地区,河洛地区之所以出现古代文明,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讲,纬度和气候只是一个方面,但河流对古代文明的产生同样十分重要。

河洛地区,北有黄河,腹心地带有洛、伊、涧等几条河流,其余有畛、清、磁、金水、马涧、刘涧、沙河等大小河流300多条,这些河流在古代比今天的流量大得多,它们孜孜不倦地奔流不息,仿佛纵横贯穿的脉管,为河洛文明输送着血液。在它们先后汇合的地方,形成了数千平方公里肥沃的伊洛盆地,这是早期文明产生的最佳地带,是文明的天然“摇篮”。

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来看,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文明,在恒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印度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出现了古巴比伦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则出现了埃及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几乎都在河流的中下游发展起来。河洛文明是黄河文明的中心,从考古发掘来看,在三门峡的会兴镇及水磨沟发现了距今约40~50万年前的大尖状器、石球及石片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在卢氏县的锄兆峪发现了有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4块智人头骨残片及2枚牙齿化石。在洛阳市凯旋路东端发现了属旧石器晚期距今约5万年左右的古纳玛象化石及石核石器13件、石片石器18件等。到了新石器时代,先后在河洛地区发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特别是龙山文明晚期,河洛先民的聚落已经是相当的稠密了,从洛阳的王湾遗址、矬李遗址、孙旗遗址、工马兆遗址等来看,出土遗物不仅丰富,而且石器制作精美,特别是在王城岗遗址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残片及陶器上的文字②。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旧石器遗址及文化,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所有文化遗址都分布在河流的两岸,特别是河流交汇及转弯处,这类例子举不胜举。例如洛阳古城位于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王城岗城址,位于登封告城镇西颍水和五渡河交汇处;新密市莪沟遗址位于洧水和绥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新郑沙窝李遗址是在十八里河的转弯处;二里头遗址正处于伊洛河交汇的夹洲角地带等等。为什么早期的遗址都集中在河流两岸?为什么古代城市首先在大河流域出现?这是因为,河流地带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源、便利的交通,而且河流还能起到军事上的防御作用。在河流的交汇处,由于河道为天然屏障,安全不必考虑,并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古城的理想之地。就拿当今来说,我国长江入海口的上海,珠江入海口的广州,闽江入海口的福州,海河入海口的天津。再如,特茹河入海口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哈得逊河口的纽约等,这些都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河流对河洛文明影响的重要性。

四 地形地貌是河洛文明产生的基石

古老的文明多产生在中纬度大河流域,然而我国黄河流域绵延数千里,为什么河洛地区率先进入文明时代?这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无关系。

河洛地区,北界有黄河与中条山,南界有伏牛山和豫南山地,东南接嵩山和箕山山地,西连秦巅,形成了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在主要的分支山脉之间都有独立的水系分布,山脉与水系相间排列,每条较大河流都与一些山间盆地相串通,较大的盆地有宜宁盆地、伊川盆地、洛阳盆地、三门峡盆地和临汝盆地。谷地和盆地相串连,形成地势低凹的开阔地带和盆地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在这些盆地和河流两旁,正是人类最早开发的地区,也是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最好的地方③。地形一般主要分为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五大类,而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盆地(或称河流谷地)是人类最好的居处。

从河洛地区的古文化遗迹来看,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谷地及盆地之中,并且对地形有进一步的选择,那就是河流两岸的台地成为聚落及城市形成的最佳地带,早期人类不仅傍水而居,而且多在河流交汇处、转弯处。人们选择此处的台地,使河水高涨时不至于被洪水淹没,另一方面就近开发河川谷地,在时间及经济上都可及时发挥效益。

洛阳是河洛地区的中心,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素称“九朝古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000多年。如再加上夏、商以至西周,即为十一朝或十二朝故都了。为什么历代帝王要建都于此呢?这与洛阳所处的地形地貌及地理形势有着一定的关系。春秋时期的管仲就主张“因天材,就地利”,说“凡立国都,非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还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径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泻),因大川而注焉”。明确指出都城选址要在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威胁,节省开渠引灌筑堤防涝等工程。墨子也主张城市的位置要选择有利防守的地形。而洛阳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素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之誉。

五 肥沃的黄土是河洛文明产生的催化剂

黄帝、黄土、黄河、黄皮肤以及闻名世界的黄河文明,在中华大地的出现,或许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但黄土在中国文明产生的过程中,确实有其作用。

黄河、长江均位于温带地区,而今天长江流域气候优于黄河流域,但为什么古代文明首先在黄河流域产生,这除了有气候变迁的原因外,黄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距今3000~5000年时,黄河流域平均气温约比今天高2℃,冬季气温高3~5℃④。相当于今天长江流域的气温,降水比现在丰沛。当时的河洛地区,山上森林被覆,平川河网密布,到处山清水秀,郁郁葱葱,在谷、盆地的冲积平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具有较强的成土母质。黄土表面构造团粒细微,组织均匀疏松。良好的森林植被增加了土地的腐殖质,使黄土具有较高的肥力。因为早期农业,生产工具是非常原始的,在很长的时期内耕田的主要工具是一些树枝、木棒和天然石块,生产效率很低,即使后来慢慢知道进行一些简单加工,有了所谓揉木为耒,斫木为耜,依然是拙笨的木器,开发土地的能力是不大的。因此早期人们开始经营农业时,在生产条件限制下,必须选择容易开发的地方来定居。相形之下,长江流域过于炎热潮湿,不如黄河流域宜于住人,不少地区覆盖着大片的热带的原始森林,平原地区则湖泊沼泽四布,再加上土质紧密,所以不仅原始工具开垦困难,而且不易扩大交往,使长江流域早期文化发展落后于黄河流域。而河洛地区,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易于开垦耕作,全区平均年降雨量虽不很丰沛,但却相当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无霜期也相当长。这一切,对于生产工具还相当原始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民来讲,确实是一个比较适宜于经营简单农业和聚合的地点,所以从远古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河洛地区一直是中国开发较早的一个经济区,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土不仅对早期农业有影响,而且对文明的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正如张新斌同志在《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一文中说的那样:“中国城市的建设是以黄土夯实的城垣为标志;以黄土高台的夯筑为基础的土木混合结构为特色;以广袤无垠的黄土平原而布局设计,平面铺开为基调;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而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⑤。在河洛地区,复杂地貌所带来的城市与建筑的多样形式均带有明显的黄土气息,河洛文明同样是带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文明。

六 动植物矿藏是河洛文明产生的物质条件

动植物矿藏对河洛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文明的产生提供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河洛地区旧石器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器工具发现,例如1978年,在洛阳市区洛河北岸的凯旋路东段南侧,距地表10米处发现了距今5~10万年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31件用锤击法打制成的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质料分别为石英岩、沉积岩等⑥。到了新石器时期,不仅石器的品种更加丰富,而且还出现了陶器和骨、蚌器。例如在王湾遗址中,曾发现有石斧、石锛、石刀、石镞、石铲、石镰、盘状器、石磨棒、骨镞、蚌刀、蚌铲以及大量的陶器。这些新旧石器时期的遗物,虽然经过了人类的加工,但都是来自河洛地区的自然环境。如果河洛地区没有石料,没有烧制陶器的燃料,那将延缓文明的产生。正如美国人类学教授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所说:“为什么格兰查科印第安人没有石器?在过去,他们的祖宗一定有过石器的,因为剥石作器是人类工艺中顶早出世的一种。干脆回答一句:他们现在住家的地方连石头的影子也没有。密克罗尼西亚也是如此,走到这些岛上来的大洋洲人不久便把制造石斧的技术丢了,因为那些珊瑚岛上找不出适当的材料。有许多事情人类做不来,只因老天不让他们做。比如说,在他住的地方要没有野牛野马,他决不能养家牛家马”⑦。

河洛地区仰韶时期已开始饲养猪、狗、鸡等家畜家禽,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大量的玉器随葬,并已出现铜器。苏健同志认为“河洛一带是率先跻进青铜时代的地区”⑧。而河洛地区之所以率先进入青铜时代,这与河洛地区存在着天然铜矿不无关系。10万多平方米的西周铸铜遗址的发现,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周得京在《“四大发明”与洛阳》一文中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最早发明于洛阳。指南针和火药也与洛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⑨。而四大发明也离不开特定的自然资源,指南针的发明,首先要有自然的磁石,火药的发明离不开自然界的硫磺和硝石,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和纸庄,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⑩。

动植物矿藏对河洛文明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有的是直接影响,有的是间接影响,比如它对建筑材料、原始动物崇拜以及宗教活动等都有影响。

七 地理环境对河洛文明特质的综合影响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明产生的早晚。因为,人类劳动所处的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劣,就意味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劣;假定其它条件相同,同优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动力,比同劣等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动力来说,生产力各要素综合作用产生出使用价值的合力就大,社会生产力水平就高。

一般剩余劳动的增多,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但剩余劳动的积累,与地理环境的优劣有一定关系。例如在河洛地区,早在石器或青铜时代,就因剩余产品的积累而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和剥削,导致进入了阶级社会。而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要到铁器时代才有剩余劳动的积累。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仍停留在原始社会,地理环境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的特点,而劳动对象的特点,又使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都具有相应的特色。例如,在没有金属的地方,就不能发明优于石器的工具;在没有野生马和野生牛的地方,就不能有用为运输工具和生产工具的驯服的马牛;在没有海洋和河流的地方,就不能发展行船的技术。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劳动分工也有影响。它首先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龄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如男子从事渔猎、畜牧,妇女从事采集、种植、纺织、制陶。种植季节多数成员从事农业,农闲时从事编织、狩猎等。摩尔根曾说,西半球缺乏适于蓄养的动物和东西半球植物区系的特殊差异,影响两个半球居民的社会发展进程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地理环境不仅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推动或延缓作用,而且它对社会文化的许多特质也有重要影响。例如早期河洛地区先民出现的是半穴居住址,而同期长江流域则为巢居或半巢居,这种差异直接与地理环境有关。从建筑艺术上来说,河洛地区的建筑艺术与古代希腊的建筑艺术就存在着极大差异。古代希腊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无严寒也无酷暑,雨季在冬天,其它季节晴朗温暖,宜于户外活动。境内多山岩,少树木,又盛产可以精细加工的优质大理石,因此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为防备骤雨和阳光,通风蔽光并能满足户内外活动的过渡的柱廊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它的一系列建筑艺术风格,都是在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河洛地区,冬季寒冷,雨量集中在夏季,并时有暴雨,建筑遮风避雨防寒的功能比希腊重要,石料虽有,但黄土地带的土(随后还有以土为原料的砖瓦)更易获得,因此建筑材料沿袭了早期的半地穴式房屋特点,主要以土(砖瓦)和木料为主。由于土的承受能力差,建筑结构主要采取了梁柱式的木构形式,土墙只起屏障和隔断作用。这类土木结构的古代建筑,如何防雨防潮防朽是突出的问题,这就使得河洛地区的古代建筑具有高台基、大坡形房顶、宽深的出檐,以及为节约木材,更好地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以加宽柱列间跨度及出檐深度的斗拱等一系列独具的特色,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黄河流域古代建筑艺术的特殊风格。除上例外,河洛地区的古代神话、宗教禁忌、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有一定的自然烙印。

地理环境对河洛文化的影响,不仅使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自然有关,而且许多社会组织及制度性文化也都由自然环境的需要派生出来。例如以河洛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埃及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并且古代都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但由于埃及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某些差异,所以其社会结构与中国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在中国国家不控制土地买卖,将土地分配给自耕农就可以了。土地一旦分配、登记、造册完毕后,第二次更新登记往往要经过很多年(大约是土地兼并严重,不得不变法之际),而并没有必要对自耕农加以严密的控制。但古埃及则不行,由于尼罗河年年泛滥,地界经常被覆盖。随着地界每覆盖一次,就必须重新登记分配一次。对于埃及社会,是不可能形成拥有小块土地的中国式的自耕农的,土地经常要由国家重新丈量、分配、核对。由于管理上的困难,不允许农民离开土地。正由于黄河流域与埃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从而使管理土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再一个例证就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西欧长期处在封建领主制的阶段,而黄河流域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地主经济。除了其它因素外,地理环境不同也是一个原因。西欧地势平坦,处于盛行的西风带,降雨较多,土壤性能较好,气候稳定性强。而黄河中下游在年度的季节上雨量分布不均,春夏往往还有旱涝灾害,再加上中国人多地少,所以中国农业的核心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制度,土地也因此分成小块,分散经营。因此,中国封建主无法也无需对农业生产直接管理和监督。出现的剥削形式是把土地分租给农民自己经营,以实物地租为主的租佃制的地主经济。而欧洲则不同,大面积的粗放耕作对技术要求较低,生产环节较少,农具也多是大型和通用,这就使生产带有一定的集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主需要也可能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这就形成了西欧封建剥削方式的主体——以徭役劳动为特色的庄园农奴制。

综上所述,河洛文明的产生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因素,但从自然因素来讲,中纬度适宜的气候、河流、地形、黄土、动植物矿藏五大因素对文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优美的自然环境并不必然产生古代文明,河洛文明产生的五大自然因素,并不是文明产生的唯一因素,它对文明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延缓和促进文明的产生上。

注释:

①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第259页。

②米土诫:《华夏“新释”》,《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③陈昌远:《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④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⑤张新斌:《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⑥《洛河岸边首次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存》,《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

⑦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三联书店1984年,第19页。

⑧苏健:《洛阳与中国早期青铜文化》,《河洛文化论丛》(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⑨⑩周得京、张万武:《“四大发明”与洛阳》,《河洛文化论丛》(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标签:;  ;  ;  ;  ;  

论“河罗文明”的地理环境因素_黄河流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